- 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探險家的旅程
- 果麥編 董怡葦撰文
- 1843字
- 2023-09-27 10:56:32
取經歸來,拒帝詔揚佛法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啟程回國,帶回了657部佛經。貞觀十八年(644年)底,玄奘終于輾轉到達唐境,敦煌官員恭迎玄奘。玄奘上表唐太宗,請求覲見。此時的唐太宗正準備親征高麗(今朝鮮),玄奘便更為著急,怕錯過覲見的機會。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整個長安城都在口口相傳,碼頭上人滿為患,百姓們都希望能夠一睹玄奘大師的真容,擠得玄奘只能在船上過了一夜。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初一,唐太宗在洛陽宮的儀鸞殿召見了玄奘,唐太宗以“法師出家后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大度地原諒了當初玄奘的偷渡西行,而玄奘則將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其他情況向太宗做了匯報。唐太宗表示出非常大的熱情,并建議玄奘將途中的所見所聞著作成書,讓天下百姓都可以看到。也是這個提議,促成了《大唐西域記》的誕生。玄奘家鄉東南方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剎,遠離市區,環境清幽。玄奘初見唐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并未獲得唐太宗的允許。
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夾佛典非常豐富,共526夾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在玄奘回國之初,唐太宗和玄奘交流時,便發現他具有驚人的政治才能,當場勸說玄奘還俗。玄奘回復道:“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意思是說讓他還俗從政就好比舟在陸地上行走,不僅浪費了所學佛法,還徒招罵名。雖然唐太宗的提議被玄奘拒絕了,但他仍不放棄,常常“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進軍遼東,唐太宗要求玄奘觀戰,再次提出還俗的要求,玄奘以釋迦牟尼規定出家人不得看軍隊作戰為由拒絕。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又一次令玄奘還俗,再次被拒。唐高宗李治繼位以后,也曾多次令玄奘還俗,但都被拒絕。其實,唐太宗屢次勸說玄奘還俗與當時宗教的政策有關。唐朝剛建立時,由于隋末農民戰爭的破壞,國家經濟幾近崩潰,為了發展經濟,唐朝的統治者對佛教甚為排斥。唐太宗自身也認為佛教無益于天下。與此同時,唐太宗一直致力于打擊突厥在西域的霸權,多次發動戰爭,他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南亞多個國家地理交通、政治文化、民俗文化的顧問,玄奘便成了他最好的選擇,所以才多次要求玄奘還俗做官。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在長安設立了譯經院。佛教東傳最開始的翻譯工作是由私人完成的,翻譯的方式和質量也就無法保證。玄奘決心改變這種現狀,擬訂了一份合理的翻譯計劃呈給唐太宗,主譯為玄奘,下設證義、綴文、筆受和書手,還要求特派中文和梵文專家各一名。很快,這個效率非凡的計劃就得到了唐太宗的批準。第一年,玄奘就完成了3部經書的翻譯工作。貞觀二十年(646年),玄奘為班師的唐太宗呈上了完成的翻譯作品,并于同年五月開始了《瑜伽師地論》的翻譯。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唐太宗,并請唐太宗作序。唐太宗花一個多月時間閱讀了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后,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贊“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受玄奘的影響,唐太宗度僧18000多人。
唐太宗駕崩后,玄奘繼續專心譯經,每日天還沒亮就開始譯經,深夜才睡。除了譯經,玄奘也要講經,為各地慕名而來的學僧答疑解惑,還要處理日常寺務。雖然雜務纏身,但從未影響玄奘譯經的進程。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筑了五層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存放佛像和經文以防水火之災。
十幾年時間,玄奘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唐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再次被拒絕。顯慶五年(660年),他開始翻譯《大般若經》,到龍朔三年(663年)終于譯完了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僅在麟德元年(664年)譯出《咒五首》1卷,成為絕筆。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的傍晚,玄奘不慎跌了一跤,從十三日開始,便只能臥病在床。二月初五夜里,玄奘圓寂,遺體停放了77天都未曾腐敗。按照遺言,他的靈柩只用簡陋的竹席編成。四月十四日,他被安葬于白鹿原上其兄長捷法師的墓地附近,送葬者多達30000人。
玄奘前后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此外,玄奘還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于天竺。唐太宗曾評價玄奘為“只千古而無對”。縱觀玄奘一生,是何等的意志能令其遍游印度,又是何等的堅守讓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真諦的追求和弘揚。雖然他只活了62歲,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偉大成就和堅持不懈的品質,都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