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探險家的旅程
- 果麥編 董怡葦撰文
- 2956字
- 2023-09-27 10:56:31
游歷各地、參訪名師的高僧玄奘
年少結佛緣,立志西行
中國的孩子們都是在《西游記》的陪伴下長大的。
在這個故事里,唐三藏和他的三個徒弟為了到西天取得真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事實上,這個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根據一位唐朝高僧的真實經歷改編的。這位高僧就是玄奘。雖然玄奘取經之路上并無妖魔鬼怪,但他仍需要面對無數的險境——沙漠、荒原、雪山、激流,饑餓、寒冷、迷途、強盜,更有無邊無盡的孤獨。從長安(今陜西西安)到天竺(今印度),玄奘平實而堅定地走過了艱難的每一步,始終未曾動搖過半分初心。
玄奘,原名陳袆,家在河南洛州(今河南偃師)一帶。陳氏一族做官的人聲名多不顯赫,但玄奘的父親陳惠卻是當時出名的儒雅之士,曾被舉為孝廉。奈何生不逢時,出仕之時恰逢隋煬帝昏庸無道,陳惠便辭官歸隱。
陳惠與洛州長史之女育有三男一女,玄奘是最小的孩子,出生于隋仁壽二年(602年)。玄奘未滿3歲,陳惠便辭官回家,因此玄奘深受父親儒雅氣質的影響,形成了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陳惠辭官后有充裕的時間教育、陪伴子女,經常為玄奘講授各種經典古籍,使小玄奘養成了熱愛閱讀、善于思考的習慣。
陳惠去世后,玄奘的二哥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號長捷。10歲的玄奘便隨兄來到凈土寺,學習《法華經》和《維摩詰經》等佛教經典。兩年后,朝廷派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負責剃度僧尼的工作,他欣賞玄奘勤學善思的品格,便破格允許玄奘出家。此后,玄奘在凈土寺整整學習了六年的《涅槃經》和《攝大乘論》。
唐武德元年(618年),玄奘和二哥長捷因戰亂離開洛陽,前往四川,向赫赫有名的兩位大師學習。成都會集了天下高僧,在成都的四五年間,玄奘師從多位師父,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等各家學說,精通多部經典,佛學造詣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時,不滿20歲的玄奘已名聲大震,受到大家的推崇。玄奘還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成為受僧職的比丘。
很快,玄奘已不滿足于在四川學習的東西,決定回長安進修。雖然受到兄長的阻攔,但他仍毅然孤身前往。唐武德七年(624年),玄奘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陽中西部),學習《雜心論》;又到趙州(今河北趙縣境內),學習《成實論》;最后到長安,學習《俱舍論》,并向武德年間來大唐的中天竺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簡稱“波頗”)咨詢佛法。
幾年間,玄奘幾乎請教了大唐國內所有的高僧,研究了各位高僧的經典。此時的玄奘也開始分析他們對于問題的不同看法,發現很多觀點竟然與典故大相徑庭。玄奘深感佛教典籍的譯本數量少、質量差、錯漏百出,開始下定決心,要去佛教發源地請教當地的高僧,從那里帶回大唐所沒有的典籍。
此時正值玄武門之變不久,李世民派兵嚴守玉門關,禁止百姓與關外進行一切往來,玄奘的西行申請也就被駁回了。玄奘屢次提交,屢次被駁回。但他決心已定,既然無法得到合法的放行,那便決定不計后果,偷渡出關。

伊吾王聽說玄奘到來,邀請他到宮中,盛情款待。那時的伊吾國已向西邊的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境內)稱臣,而玄奘到來時高昌國的使臣也正在伊吾國訪問。使臣回國之后,便將玄奘到來的消息告訴了高昌王。高昌王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早在隋朝時就曾到過長安和洛陽,聽聞玄奘是長安來的高僧,便馬不停蹄地派人到伊吾國迎接。高昌王盛情難卻,玄奘只好改變原定的計劃,前往高昌國。
玄奘用了六天時間才趕到高昌國,到達的時候,高昌王親自率領臣子們在宮外等候迎接。高昌王見到玄奘,激動不已,熱情款待了玄奘十幾天,每天一大早就去給玄奘問安,并令全國的高僧來向玄奘請教。高昌王如此費盡心力地討好玄奘,無非是想留住他。然而玄奘早已下定決心西行取經,當然不能答應高昌王的請求。多次請求被拒后,高昌王惱羞成怒,威脅玄奘要將他扣留。玄奘不假思索地說:“我決不放棄西天取經,若您非要破壞我的計劃,那我寧愿將自己的尸骨留在這里。”
高昌王為玄奘的決心震驚不已,便又低聲下氣地為玄奘提供美食,然而玄奘為表決心開始靜坐絕食。整整四天,玄奘滴水不進,高昌王眼看他日漸消瘦,情急之下竟向玄奘叩首謝罪。高昌王懇求玄奘進食,表示再也不逼他留下,只是希望玄奘學成回國之時,能夠在高昌停留三年,接受他的供養。
玄奘也被高昌王的一片誠心所感動,答應了高昌王的請求,還在太后面前與高昌王結為異姓兄弟。之后,玄奘又在高昌開壇講經,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講完了《仁王般若經》。高昌王為玄奘準備了三套袈裟和許多衣物,同時贈予玄奘黃金百兩、銀錠數萬、綾絹五百匹、馬三十匹、挑夫二十五人,還指派了四名青年和尚護送。高昌王的用心良苦為玄奘的西行提供了莫大的幫助,以“高昌王之弟”的名號出訪也減輕了玄奘訪問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令玄奘不僅可以獲得寺廟、佛教王國的支持,還能夠獲得政治上的保護。
玄奘一行人經過長途跋涉,終于抵達西突厥帝國,這里的宗教與佛教互不相容,玄奘十分擔心會在此受到可汗的為難,難以保障西行的順利。可沒想到,因身為高昌王之弟,西突厥可汗對玄奘非常熱情,給了他很多的支援。
可汗安排了一位曾經住在長安的青年做玄奘的翻譯,青年精通漢語和西域多國語言。他還寫信給其所屬西域各國的國王,送給玄奘袈裟一套、絹五十匹,還親自送了玄奘十多里路。西突厥可汗的支持也為玄奘的西行之路保駕護航。
繼續向西前行幾百里,玄奘一行來到颯秣建國,也就是今天的撒馬爾罕一帶。這里盛行拜火教,對異教并不是很包容,城內的佛寺已經被廢棄,也不允許佛教徒在那里逗留。颯秣建國的國王礙于西突厥可汗的情面而招待玄奘,玄奘為他深入淺出地講解佛法,使得他開始對佛教有了一些好感。然而與玄奘同行的兩位年輕和尚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了佛寺,引起了群眾的憤怒,手持“圣火”將他倆包圍,險些遇難。國王大怒,要懲罰那些百姓,卻被玄奘阻止了。在玄奘的勸說下,國王釋放了那些百姓。也是因為這個事情,很多當地人開始對佛教有了新的看法,并有人因此皈依佛門,佛寺也重現生機。
又經過了很多個國家之后,玄奘一行人來到了“活國”。在這里玄奘經歷了一場家庭悲劇。這里的首領是高昌王的妹夫,自高昌王妹妹過世之后,首領又娶了一位年輕貌美的王妃,這個王妃和首領的兒子合伙謀害了首領。政變導致玄奘在此耽誤了一月有余,直至平息之后,玄奘才繼續西行。
玄奘一行人穿過迦畢試國(今阿富汗東北部努里斯坦),來到了貴霜帝國(今中亞地區),終于在那里體驗了佛教的榮光。渡過印度河后不久,他們來到了佛教曾經最著名的圣地——犍陀羅國,可惜佛教在此地已然凋零。
公元631年的夏天,29歲的玄奘終于抵達了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來到佛祖誕生的地方,玄奘看到的不是佛教的繁榮,而是斷瓦殘垣、荒無人煙、僧侶稀少。看著佛寺的傾頹、都城的廢棄、佛塔的殘破,玄奘睹物思情,不由得黯然神傷。佛教在誕生地的衰敗令他情難自控,傷心不已。
公元631年的秋天,玄奘到達他西行的目的地——那爛陀。那爛陀寺相當于一所佛教大學,以大乘佛典為主,兼有小乘佛教的課程。寺中有僧侶10000人左右,寺內高僧大德嚴守戒律,700多年來未曾發生過任何違反寺規之事。來自大唐的高僧玄奘在此受到極高的禮遇,200多名僧侶和上千名擁護者歡迎玄奘,百歲高齡的戒賢大師還專門為玄奘開講了《瑜伽師地論》。
玄奘在那爛陀刻苦學習了五年。他天生好學,加上那爛陀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玄奘對經書的學習愈發深入。除此之外,他對五明之學也有所涉及。在那爛陀學習的這段時間,為后來玄奘的譯經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