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洪武濫殺伐,
削藩大計苦謀劃。
可惜不識豺狼性,
枉自懷仁失天下。
出軌人物: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
生卒年份:生于公元1377年,后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一說出家,一說流落海外,關于其去向至今是謎。
在位時間:公元1398年—1402年。
出軌點:朱允炆在和叔叔燕王朱棣的戰爭中,無論在軍力、輿論上都處于優勢地位,但是朱允炆卻婦人之仁,下了一道非常愚笨的旨意,說不能殺了叔叔,要活捉他,這樣在戰場上,將士們本可以殺了朱棣,卻因不敢違旨而屢屢放過了朱棣,而朱棣也因為這道旨意有恃無恐,在戰場上披堅執銳,縱橫馳騁,結果讓朱棣攻陷了南京,奪取了天下,而朱允炆下落不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沒有寬宏的度量和狠辣的手段,是成不了的。寬宏的度量是指能忍受各種壓力和挫折,甚至是羞辱;而狠辣的手段是指關鍵時候不能婦人之仁,要狠下決心。
“仁”本不是什么壞事,但是,如果“仁”成為自己行動的束縛時,一定要果斷轉變態度,這一點,在《論語》中,孔子如是說道:“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以看出,孔子似乎是不贊成以德報怨的,他認為一個人要是受到了別人的不合理的怨恨和對待,一定不要忍氣吞聲,而是應該勇敢地回應他。
朱允炆自幼飽讀圣賢之書,可能并沒有真正體會“以直報怨”,相反,在叔叔力圖推翻自己時,還心存仁慈,要留下叔叔一條命,結果自己命歸何方呢?
歷史上,凡是婦人之仁的人都是成不了大事或成不了氣候的,朱允炆的仁慈并沒有換回叔叔的醒悟,而歷史卻因此改變了軌跡。
1398年6月30日,年僅21歲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承繼了朱元璋開創的太平天下,然而,在太平的背后隱藏著危機。朱允炆面前有兩道難題:一是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形成的動輒殺戮的恐怖政治氛圍;二是如何解決太祖分封子嗣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
建文帝即位之后,即開始著手改變政治氣氛,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一大批文人,推行仁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等。建文帝還重視農業生產和官吏的考察,他曾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體察民情。
應該說,建文帝對第一個難題還做得比較得心應手,但是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第二個難題,則讓建文帝寢食難安。尤其自己的叔叔朱棣,長期盤踞北方,在與蒙古軍的作戰過程中,不斷壯大自己,儼然是皇權的最大威脅。
為了削藩,建文帝召集了大臣商量,但群臣們各執己見,難以達成統一意見。其中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采用漢代“推恩”的辦法,即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的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實行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小,不會威脅到朝廷的權威。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將燕王遷封到南昌,這樣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這似乎是一個一箭雙雕的方法,但不知為何,建文帝卻沒有去實行;而以黃子澄、齊泰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最后動手,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等諸王,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但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認為只要先鏟除了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采納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
建文帝削藩首先從周王朱橚開始,建文帝密先是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然后趁周王毫無防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最后送至京師,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他“謀反”,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周王是燕王的胞弟,二人皆為一妃所生,關系也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意在去掉燕王手足。隨后,建文帝又先后廢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建文帝并未意識到他的這些行動不是敲山震虎,而是打草驚蛇,燕王朱棣豈是任人宰割的主?他正秘密準備,蓄勢待發,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就在朱棣將要造反前,朱棣的三個兒子還在京師,于是朱棣不敢輕舉妄動,他派人對朱允炆說自己身染疾病,日夜思念兒子,希望皇恩浩蕩,遣返三子。齊泰聽說后,更加堅定地相信朱棣會反,于是建議朱允炆拒絕朱棣的要求,并將其三個兒子關起來,以做人質,這樣朱棣就不敢胡來了。但黃子澄的意見卻主張遣返朱棣三子,以便穩住朱棣,然后再出奇兵突襲,朱棣可擒。朱允炆本就仁慈,不忍傷害自己的堂兄弟,于是再一次聽信了黃子澄的意見。
遣返三子后,朱棣便再無后顧之憂了,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元璋當國時,恐奸臣篡權,規定藩王有舉兵清君側的權力,朱棣便以此為由,說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行為是“靖難”,因此,歷史上稱這場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實際上,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即使這樣,燕軍終究是因寡不敵眾,難以速勝,在后來的戰爭中明軍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讓朱棣的軍隊岌岌可危,但這時朱允炆的婦人之仁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我要活的叔父”的圣旨,讓將士們作戰畏首畏尾,也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
最終,朱棣反敗為勝,攻入南京。
朱允炆皇帝座位還沒坐暖和,就被趕下了臺,結果還生死不明,說來確實可憐,令人惋惜,但是可憐之人,往往有可恨之處。大戰還沒開始,就先縛住將士的手腳,這場仗怎么打?朱棣造反,在天下人看來就是叛軍,叛軍便是人人得而誅之,這樣,朱棣在輿論上就先輸了一籌,而天子之師是正義之師,理應理直氣壯,對叛軍的剿滅毫不手軟,豈能因為叛逆之師的首領是自己的叔叔就心慈手軟?政治斗爭是殘酷的,講不得親情,誰講誰就是婦人之仁,誰就是自取滅亡,這正是朱允炆的可恨之處。
或許從常人的角度看,朱允炆是一個好人,他看重親情,不忍心殺害自己的長輩,可是在權力的角逐中,親情會成為被對手利用的有力武器。朱棣不認親情,結果成功登上了帝位,朱允炆心存善念,結果生死不明,如果一開始,朱允炆就狠下一條心,不知朱棣已經死了多少次了。“成王敗寇”,歷史便是這樣無情,只會記住強者,不會同情弱者。
人生是以斗爭求生存,以競爭求發展,沒有一股狠勁和魄力,是成功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