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孫權(quán):寡斷謹守方寸地,廢立太子引禍根

  • 歷史其實很有趣
  • 孫郡鍇編著
  • 2189字
  • 2023-09-28 16:21:50

孰為太子心無主,

立而又廢終難取。

留得隱患撒手去,

不稱曹操當時語。

出軌人物:孫權(quán),字仲謀,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后裔,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生卒年份:生于公元182年,252年病逝,終年71歲。

在位時間:公元229年—252年在位。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不料孫策英年早逝,孫權(quán)繼位為江東之主。章武二年(222年),孫權(quán)稱吳王,建興七年(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出軌點:孫權(quán)受任于危難之際,選賢任能,挽救了東吳危機,保住了父兄基業(yè)。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聯(lián)盟,大敗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可以說,前期的孫權(quán)不愧為一代英主,但是在立儲問題上,孫權(quán)卻朝令夕改,猶豫不定,導致江東一直沒有正名之主,而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又一場的宮廷之爭。

在封建專制社會里,皇帝的意志通常被賦予了“天意”,可以說,皇帝的話就是法律、就是法規(guī),因此人們常說“君無戲言”,強調(diào)了君王說話的嚴肅性和不可更改性。不可否認,這是封建社會缺少民主的典型體現(xiàn),但是受到時代的局限,“君無戲言”還是被人們賦予了合法性,這就要求君王說話必須謹言慎行,一言九鼎,否則難以取信于天下。

孫權(quán)是被人們熟知的三國人物,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quán)是曹操欣賞的一個人物,可就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立嗣問題上卻寡斷不決,朝令夕改,讓江東的政治氣氛陰云密布,暗流涌動,為以后江東的衰敗種下了禍根。

孫權(quán)共有七個兒子:長子登、次子慮、三子和、四子霸、五子奮、六子休、少子亮。他們并非一母所生,多為同父異母兄弟。黃初二年(221年),孫權(quán)為吳王時,即立長子登為太子,并且很注意對太子的培養(yǎng),并為其精選大臣輔佐,如程秉、陸遜等都先后作為太子的師傅或賓客。據(jù)史書證明,孫登是一位堪當大任的嗣君,陳壽評曰:“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宋人葉適也指出:“孫登德兼于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可是,孫權(quán)對這樣一位合格的太子并不鐘情,他反而很寵愛孫和,《吳書》說:“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權(quán)尤愛幸,常在左右,衣服禮秩雕玩珍異之賜,諸子莫得比焉。”孫權(quán)這樣恩寵孫和,顯然向?qū)O登傳遞出了一個不好的信號,不管這種信號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即孫登的地位并不牢靠。大臣們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孫和日益得寵,于是出現(xiàn)分化,有些人原先是支持太子孫登,現(xiàn)在卻站在了孫和這邊。

公元241年5月,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關(guān)于死因,史書上并沒有詳細記載,后人推測,應是死于某種疾病。正如所料,孫登死后,孫權(quán)果然立了孫和為太子,同樣,孫權(quán)也很注意對孫和的培養(yǎng),為其精選一大批文臣武將作為其侍從,和孫登一樣,孫和也是具備嗣君潛力的,這時,在滿朝文武看來,孫和當是天命所歸了。可僅僅過了八個月,孫權(quán)再次重蹈覆轍,制造了新的繼嗣斗爭和危機。赤烏五年(242年)八月,孫權(quán)封四子孫霸為魯王,“寵愛崇特,與和無殊。”由于魯王霸地位上升,漸漸形成了奪嗣之勢,使得本來明朗的形勢一下子變得撲朔迷離,朝臣又開始出現(xiàn)分化,逐漸形成了太子黨與魯王黨兩大陣營。這兩大陣營,鉤心斗角,相互傾軋,經(jīng)歷了長達七八年的殘酷斗爭,孫權(quán)隱約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他對侍中孫峻說:“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

于是,孫權(quán)再次改立嗣君。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quán)廢黜孫和,賜死魯王,立孫亮為太子。在此過程中,支持太子的朝臣或遭譴責,或被流放,有的甚至被誅殺,魯王霸集團中也有多人被殺,兩黨斗爭終告一段落。這次圍繞太子與魯王的嗣君之爭,持續(xù)時間之長、卷入人數(shù)之多、相互殘害之烈,在三國甚至中國歷史上實屬少見。孫權(quán)雖然得以平息了“二宮之爭”,但其為吳國留下了深深的隱憂。太元元年(252年),孫權(quán)病死,孫亮繼帝位,孫亮雖然聰明,但畢竟年幼,很快被諸葛恪獨攬大權(quán),諸葛恪死后,孫俊又弄權(quán)欺君,東吳的政治斗爭似乎一刻也沒有得到安寧。

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社會里,繼嗣問題往往直接關(guān)乎王朝的興衰,因此備受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儒家便根據(jù)商、周的歷史教訓,提出了繼嗣理論,其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制,《春秋公羊傳》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統(tǒng)治者憑個人好惡立嗣,從而引發(fā)紛爭,這個理論千百年來也一直被為人們所認可。一般說來,統(tǒng)治者在按照這個原則,盡可能早地確立繼嗣人選,可以斷絕其他子嗣的非分之想,從而避免諸子爭嗣和群臣分化。從這一點來說,是具有積極的政治意義的。

盡管歷代統(tǒng)治者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因種種原因做出有違原則的事,從而引發(fā)統(tǒng)治的危機,孫權(quán)就是其中一位。孫權(quán)從立孫登為太子,寵愛孫和,封王孫霸,一次又一次轉(zhuǎn)變自己的態(tài)度,讓朝臣搞不清孫權(quán)究竟要立誰為太子,結(jié)果使得王位遲遲不能易主,而政治斗爭卻愈演愈烈,最后,孫權(quán)雖然最終確立了嗣君,但是在他死后給東吳留下的隱患卻一直在削弱著吳國的實力。

人生會面臨很多的選擇題,很多時候是單選,一旦當我們確信無疑后,就不要擅自更改,這樣才能取信于人,才能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一直走下去,如果反反復復,始終拿不定主意,結(jié)果會反受其亂。我們可以猜想要是當初孫權(quán)在確立太子人選后,沒有反復無常,也許就不會有儲君之爭和群臣分化,也不會因儲君之爭和群臣分化削弱了吳國內(nèi)部的實力,東吳可能還會蒸蒸日上。

但歷史不會重演——是孫權(quán)的寡斷無決改變了東吳歷史的軌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邢台县| 天长市| 即墨市| 丰宁| 荆州市| 尼玛县| 东乌珠穆沁旗| 观塘区| 台前县| 江门市| 呈贡县| 元阳县| 营口市| 西城区| 光泽县| 鲁山县| 林口县| 色达县| 双牌县| 临澧县| 若尔盖县| 江孜县| 桐柏县| 凌海市| 德格县| 齐齐哈尔市| 蒙阴县| 满洲里市| 盘锦市| 彭州市| 焦作市| 文山县| 长治市| 噶尔县| 天长市| 嘉禾县| 页游| 织金县| 南投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