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出名門,
力挫群雄睥昆侖。
官渡屢失戰機好,
敗走黃河險喪魂。
出軌人物:袁紹,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出身名門望族,自從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因此其家族也有“四世三公”之稱。
生卒年份: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202年。
在位時間:袁紹初為司隸校尉,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但不久聯合軍瓦解。此后,在漢末群雄逐鹿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擊敗了盤踞幽州的公孫瓚,勢力達到頂峰,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從此一蹶不振,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出軌點:在漢末群雄角逐中,袁紹以其四世三公的資本,廣攬天下英雄,逐漸成為軍閥中的最大力量,但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卻婦人之仁,剛愎自用,屢屢錯失戰機,使得曹操有了喘息的機會,結果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經此一役,袁紹軍隊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而曹操名蓋天下,威震八方。
有的人成功靠自己白手起家,創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有些人,他們具有先天的良好條件,可以說,成功的資本擺在面前,可是他們并沒有珍惜,結果碌碌無為。
前者讓人敬佩,后者讓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與成功失之交臂?是宿命的安排,還是自身的失誤?
回眸三國那段鐵馬金戈的歷史,官渡之戰的刀光劍影猶在眼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評價這場戰爭時說道:“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痹谶@里,諸葛亮指出了袁紹的名氣比曹操大,資本也比曹操雄厚,但曹操最后卻得勝了,得勝的原因是“人謀”,誠然這場戰爭的勝利和曹操善于謀劃分不開,但是袁紹在關鍵時刻的優柔寡斷、糊涂無知也是重要原因。
有了四世三公的名望,有了龐大的軍隊,對于成就一番事業來說,是多么好的機遇啊,但是袁紹沒有把握住,于是歷史的天平傾向了曹操,歷史的軌跡也不再是以袁紹為主線了。
官渡之戰伊始,即建安五年元月,劉備殺了徐州刺史車胄,決定和袁紹聯合起來,對抗曹操。曹操知道劉備絕非等閑之輩,如果不趁他羽翼未豐之時除掉他,任由他做大會對自己構成極大的威脅,于是決定先領兵攻打劉備。此時,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對他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半會兒不會罷兵,明公如能舉兵偷襲他的后方,令其首尾不能相顧,定可以大破曹軍?!钡B卻推說孩子有病,不能離開。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說:“庸主啊!千載難逢的時機,就這樣浪費了,可惜啊,可惜啊?!痹B聽說以后,惱羞成怒,從此疏遠了田豐。
待曹操打敗劉備還軍官渡后,袁紹才匆促決定出兵,田豐認為戰機已失,不可貿然出兵,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現在許都必有重兵把守,已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變化無常,常能以少勝多,不能等閑視之,需要從長計議。”袁紹不僅不聽田豐的勸告,還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田豐拘押起來。
九月,兩軍會戰,曹軍失利,于是深溝高壘,堅守不戰。袁紹修筑壁樓,堆起土山,從高處向曹營發箭,一時箭如雨下,曹營招架不住,將士們只得擋著盾牌走路,但壁樓、土山不久就被曹軍的“霹靂車”轟毀了。一計不成,還施一計,袁紹又暗鑿地道通往曹營,不料,曹軍早有準備,在營中挖掘長溝進行防御。曹軍雖然處于守勢,但還是派兵襲擾了袁軍的運糧車。
兩軍就這樣處于膠著狀態,持續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背叛曹軍,投靠了袁軍。然而,這種有利于袁紹的態勢出人意料地急轉直下。這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余人北迎運糧車,糧草關系全軍安危,謀士沮授特別提醒說:“可派蔣奇領一支人馬伏于淳于瓊之側,以防止曹操偷襲?!倍\士許攸則提出偷襲許都的建議,因為此時許攸意識到曹軍傾巢而出,許都定然守備不足,此時若能派輕騎奔襲許都,能既快又省地結束戰斗,而且許攸還料到此時的曹軍糧草已然不足,若能攻下許都,則斷了曹軍糧草的來源,到時曹軍自會不戰而降。
然而,剛愎自用的袁紹沒有聽進去分毫,無所動作。事有湊巧,此時有人告發許攸的兒子犯法,袁紹決定要嚴加懲罰,許攸感到事情不妙,一則自己的兒子犯法自己必然難逃罪責,二來袁紹剛愎自用,敗績必然,不如趁早開溜的好,于是投奔曹操。
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袁紹的糧草囤積地,此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烏巢,于是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一旦得手,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卻“別出心裁”地說:“不如現在發兵去進攻曹軍大營,只要攻拔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于是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一支輕騎救援烏巢??稍B哪里知道,曹操既然親自出馬,那曹軍大營必定是重兵把守。果然,高覽、張郃攻營不下,而烏巢大敗的消息卻先傳來了,二將無心戀戰,徑自向曹軍投降。
袁紹全軍一下子全垮了?;琶χ?,袁紹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
在這場戰役中,袁紹錯過了多次成功擊敗曹操和挽救戰局的機會。比如說,田豐和許攸偷襲許都的建議,都是天賜良機,尤其是許攸提出襲擊許都的想法條件更為成熟,又如張郃建議先救烏巢的想法也是可以扭轉戰局的意見,但是袁紹都沒有采納,結果一敗涂地。
謀劃通常是基于實際情況做出的計劃,有的人實際情況比較好,那他可能就距離成功近一些,有的人實際情況差一點,可能就距成功遠一些。但是能否成功關鍵還是取決于自己能否利用好這些條件,否則,再好的條件也是白搭。就如同袁紹一樣,無論是身份、地位、謀士、士兵等方面都比曹操勝一籌,但最后卻還是失敗了。
無疑,好謀無斷是袁紹失敗的主要癥結。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沒有周密詳細的謀劃,那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袁紹是不缺謀劃的,至少他手下謀士不會缺少,但是袁紹沒有把自己的謀劃或者謀士的建議果斷付諸實踐,謀劃也就一直擱淺著,最后,時機錯過了,再好的謀劃也成了空談。大多數時候,謀劃都只是人們腦袋里想想,嘴上說說,如果不落實到行動上,就如同紙上談兵,沒有一點實際意義。
機遇是上天的垂青,是上天給了你一個成功的機會,當機遇降臨到了你的頭上,一定要學會珍惜和利用,還要果斷出擊,不要讓優柔寡斷誤了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