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講論語:性格養成
- 樊登
- 1607字
- 2023-09-19 15:43:44
無論境遇如何,都要活得坦蕩、暢快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①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②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③也。君子去仁,惡乎④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⑥必于是。”
注釋:
①欲:向往,渴望。
②處:接受,接納。
③去:擺脫。
④惡乎:惡發音wū,“惡乎”意為怎樣。
⑤造次:匆忙、倉促。
⑥顛沛:困頓挫折。
孔子很少說這么有力的話,但這句話真的是振聾發聵、超乎尋常。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與貴是人們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以正當的、符合道的手段去獲得,他是不接受的。
孔子做過中都宰、大司寇,假如他曾經貪污、諂媚或者拉幫結派,是有可能變得富與貴的。但是用這些方法獲取的富貴,孔子非常不屑。在他看來,即便通過這些途徑飛黃騰達,但內心惶恐,無法平靜,那也是不值得的。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人們都不喜歡貧賤,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去’也可以讀成‘弗去’)”,意思是如果不用正當手段來擺脫貧困,那寧愿繼續窮下去。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仁德,怎么能夠成名呢?這里的“成名”和現代的“成名”有所不同。古代因為交通信息不發達,能成名的幾乎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現代人則可能因為某件事情在網絡瘋狂傳播便成為“名人”,可以說門檻與標準都低了很多。這里的“成名”是以當時的標準來進行衡量的。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終食”是吃一頓飯的意思,即使是吃一頓飯的時間,君子都不會違反“仁”。這聽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似乎是要求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不能違反仁德,但孔子卻能做到,為什么呢?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孔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找”,也就是不刻意。因為內心堅持“仁”的準則已經成為習慣,孔子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而不需要刻意地約束自己。
比如吃飯時,別人為自己上了菜,我們要向對方道一聲“謝謝”,這需要刻意為之嗎?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嗎?如果我們養成了道謝的習慣,根本不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一切舉動都是自然而流暢的,根本不需要用力地約束自己。
看一個人的修為、修養,絕不能只看他如何對待自己和親近的人,還要觀察他怎么對待普通人、陌生人,這是我們從“無終食之間違仁”這句話中得出的啟示。
“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說的是哪怕遇到再緊急的事情,哪怕境遇再不好,甚至處于顛沛流離的狀態,也應該自然地保持“仁”的狀態。
據傳王陽明當年逃難時,形勢極其嚴峻,寧王已經派人追殺過來了,王陽明要第一時間坐自己的官船離開。此時,所有人都慌慌張張地收拾東西,王陽明站在那里,冷靜地說:“有個東西沒帶。”
大家疑惑。王陽明說:“沒帶頂蓋。”頂蓋是官船的重要標志,如果船沒有頂蓋,別人就認不出,到時候可能連城都進不去。
這樣一段極簡單的文字、一個小小的場景,就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個“仁人”:他在危急關頭,內心依然是淡定的,依然可以清醒地去看待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他沒有因為別人要追殺過來就六神無主、慌慌張張,說“什么都不要了,趕緊跑,逃命第一”。在“造次”“顛沛”的境遇下,他依然處于遵從本心的,是自由的、寧靜的、舒適的狀態。“仁”是人們日積月累對自己行為準則的嚴格要求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的、非刻意的、坦誠的狀態。假如大家愿意去追求“仁”,就會理解孔子提的要求并不是一個高要求。當人們真的愿意讓自己進入這種狀態時,就會發現,我們根本不用使太大的勁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不需要在吃飯的時候,或者“造次”“顛沛”的時候,刻意將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你自始至終都是同一個人,自然能活得很坦蕩、很暢快。
本節打卡小知識
《世說新語》里有這么一個故事:夏侯玄有一次靠著柱子寫字,碰巧遇上下大雨,一個雷電擊中了他倚靠的柱子,他的衣服也被雷電擊中燒焦了,旁邊的賓客都嚇得跌跌撞撞、慌亂不安,但夏侯玄依舊面不改色地在寫字。
夏侯玄的表現,便接近孔子所說的“仁人”,不論周圍發生什么事情,內心都是堅定無比、坦然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