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造
- 陶勇
- 1672字
- 2023-09-20 11:46:43
前言
如果要說這本書是《目光》的姊妹篇的話,我想,是不夠準確的。
因為,在我內心的感覺中,這本書升華了,應該是進階篇。
網絡上給《目光》的評價是:一個醫生的沉思錄,一部人生的解答書。我希望《自造》這本書不僅是解答書,還是“工具”書。
當然,這個“工具”達不到電腦那種精密的程度,還不屬于現代化工具,可能還屬于石斧、魚骨針一類的原始工具。但我仍然很想分享,因為自己用過,好用,就想讓別人也嘗試。這種感覺,頗有些類似向好朋友分享吃過的美食、推薦好看的衣褲。
近兩年來,我遇到的是自己人生中突如其來的打擊,接觸到的是年輕人普遍存在的迷茫,前者給我帶來的只是短暫的調整,而后者卻讓我長時間陷入思考。原本,我心中是有一個假設存在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努力方向,至少是大致地知道。這就像感覺每扇窗簾后面一定會有窗戶,但當那些年輕人向我發來人生困惑之信,希望得到解答時,我卻仿佛看見一扇又一扇窗簾被拉開,而露出的只是蒼白的墻壁。
這兩年的高考季,許多媒體找我為高考生加油打氣,也希望我鼓勵同學們堅定自己報考醫學院校的志向。分享之后的結果,我其實并不清楚。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母校北醫(北京大學醫學部)一個八年制的一年級本科生在現場告訴我,她本來對學醫感興趣,但我受傷的事件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她一度放棄了這個夢想,后來看到報道說我很快重新恢復門診,她又找到了堅持的力量,重拾了自己的醫學夢想,選擇北醫臨床系,成為我的學妹。事實上,一個可以就讀北醫的學生,高考成績是允許她有很多選擇的,包括大家通常認為的輕松不累、賺錢不少的專業。那天晚上,我的人生幸福指數也因此加了兩分:一分是因為知道自己傷后繼續從醫的事情可以成為影響學弟學妹的精神力量,另一分是感恩和慶幸。因為在1997年那個夏天,我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真的是在選擇專業,而不是選擇就業。我何其之幸!每個人都或早或晚地要面對來自現實的壓力,向物質世界做一定程度的妥協,而這個“刑罰”在我這里得到了緩期執行。
有一次,幾個初中同學聚會,從抱怨自家老人始終不理解自己,非得逼自己做這做那,到吐槽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聽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一個話題——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可以認為自己長大了?在場的同學眾說紛紜,有的觀點是,“男的開始愛看戲了,女的開始愛給人介紹對象了,就是長大了”;也有的觀點是,“意識到曾經的同學或者同齡的朋友,人數開始減少了,就是長大了”;還有的觀點是,“經歷過一次親人的葬禮”。最終,匯總之后,“活明白了”這四個字高度概況所有觀點,得到在場人的認同,除了一個人,就是我。
因為,“活明白了”給我的始終是一種被動的感覺。這四個字挑明的是世間的真相,就擺在那里。我們小的時候,不識人間真面目,經歷了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透世事,體味滄桑,總歸是一種看電影、做觀眾的感覺,只看開頭有點蒙,看到后面逐漸清晰,知道演什么了。
于我而言,“長大”的時刻更像是遇到了人生標志性的里程碑事件,是找尋到了,并且肯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在這之前,只是生理意義上的被養育成人,懂得說話做事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都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在這之后,在內化的道德觀、世界觀的基礎上,自己的人生觀雛形打磨完成,通過勤奮和努力,去接近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在“自我編織的人生意義之網”上一路奔行。
“活出味來”比“活明白了”更讓我興奮和幸福,因為這才是獨立成人的感覺。
在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中,有幾位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每次與他們交流都能感覺到平和、恬然。我們有時會交換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和心境的變化,分享體會。我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走在修行的路上,努力提升自己;不同之處在于“道”不同。的確,通過超出世俗的儀軌,心靈可以得到凈化,但我感覺現下——現實的職業和生活中的故事,就可以成為顯現智慧和真理的明鏡,并不必非得向神秘之地尋覓。
將心沉下來,靜靜地體會身邊發生的一事一物、萬事萬物,透過職業化信念架起的窺鏡,看見遙遠的星空近在咫尺,這是我希望本書帶給大家的體會。因為我,就是這樣感受到充盈的,并希望分享給更多人。
2021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