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忍著,沒有去摸陶勇的手。
他左手的傷痕清晰可見,那是眼科醫生的手,曾給多少人帶來光明。然而在2020年年初的那個冬日,患者向醫生舉起刀,橫禍不僅是一個人的。這一事件讓眾人悲憤交加,在人與人關系的各種悲劇中,傷醫悲劇的痛是痛徹心扉的。
我的目光從陶勇的手上移開,專注地看著他的眼睛。他坐在一群朋友中間,輕松地聊天,海邊吹來秋天的風,他們在商量幫助困境兒童公益項目的事。別人說話的時候,陶勇目光專注,還不時地在本子上做著筆記,字跡清秀。他說話的時候,溫和友善,有條有理。他的目光里,沒有陰影,這樣坦然平靜的目光,好像未曾有過非常遭遇。微笑時,他目光里的清澈,就像一個孩童。
能這樣面對這個世界,他的平和從容,是從哪里來的?他的內心有怎樣的力量?后來,在《目光》一書中,我追尋著答案,他把充滿痛感的經歷當成了修心時光。
伴著2021年北京第一場雪,我看到陶勇的新書《自造》書稿。
在他的文字中,我認識了更豐富的陶勇。
他僅僅是眼科醫生嗎?不僅僅是。作為眼科醫生,他有深厚的專業造詣,更可貴的是,他看到眼睛,也努力看到人,看到人的病,也看到人的心。看到他講述的職業故事,看到他對一些情形的描述,我會有一種感覺:他有時好像是心理醫生,有時好像是全科醫生。和這樣的醫生對話,是患者的幸事。
他僅僅是個醫生嗎?不,他還是樂于分享的朋友。他對這個復雜世界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他對人們懷有由衷的善意,愿意與人分享他的觀察、感受、理解。同在一個世界,人們彼此有很多關聯,會有共鳴,也會有差異。分享,帶來相互的了解和理解,減少隔閡和沖突。很多尋常的事,可以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不尋常的事,更有獨特的感悟,分享的過程是傳播精神財富的過程。在這本書里,陶勇與讀者分享的內容廣泛而專業,有深度又有接近感。陶勇談活法,富有哲理,但并不覺沉重;談想法,視野開闊,能激發火花。讀這樣有營養的文字,會帶來健康。
他僅僅是樂于分享嗎?不,他還善于分享。分享,不僅僅要有愿望,還要有方法,有時還真是個技術活。專業人士的表達,很容易用專業術語,每當我遇到費解的術語難題時,就期待對方說,“換句話說”,而看這本書,常常看到作者在“換句話說”,這種溝通意識和科普能力,助力信息有效到達,是我們非專業的讀者特別需要的。陶勇經常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分享,他的哲學思考、人生感悟都融在故事細節里,有益有趣,這也是一種表達藝術。每每看到有意義、有意思的表達,我都會想,陶醫生很適合當老師呢!再細想,當老師容易做教導狀,陶勇還是更像朋友吧?也許,亦師亦友,更合適。
在我的職業生涯里,有幸和《感動中國》相伴近20年。在這致敬的盛典中,遇到很多醫生,有的是名家,有的是鄉村醫生,在我眼里,他們都是大醫。想到他們,就想到那首歌《你鼓舞了我》,他們對我的影響長久地存在,讓我對世界、對未來有信心。我從來沒有想到會為一位醫生的書寫序,之所以還是寫了,是因為,這也是對好醫生表達敬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