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產車與純進口車進行了比拼節目以后,汽車市場引發了一場大地震。
可以說,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核彈,將國人在汽車領域的思想框架、過去固有的認知通通炸平了。
當然不是所有國人都高興,至少,在國產車提升技術之前買車的車主們就非常憤憤不平。
在這之前的國產車,還是合資車或者純進口車,都無法與現在的國產汽車有任何可比之處。這就讓已經買車的人,產生了一種吃了大虧的感覺。
“我上個月才買的一臺奔馳,雖然不是特別名貴。但那種感覺,還像那么回事。這才多久,有都有種吃了蒼蠅一樣難受!真的,撒謊兒子的,太憋屈了!”一個剛購車的大哥在某論壇上哀嚎起來。
“你還算好的,至少體驗了一個月豪車的感覺,我前天才買的寶馬系,今天就發現它成了累贅。
除了外觀好看點,內飾沒毛病外,一無是處,油耗不但高,還得防刮蹭。
我去,等將來國產汽車都用上了新材料涂層,估計噴漆打蠟的人都找不到了,包養個毛線啊!那就是養了個爹,等車歲數一大了,就會少零件,還是不可再生的,你說咋整?”另外一個思想更為深層的車友分享道。
“你們的車至少名氣大,有收藏價值吧,我的車就一普通國產車。當初買車的時候,還是因為愛國而支持買國產汽車。
可如今,新款國產汽車全面爆發式升級,我的車買的時候也差不多18萬,但是跟今天那些同等價格的新國產汽車比起來,我的車就像坨廢鐵。
我之前還在想,國產汽車就算有進步,也不是太離譜吧,沒想到,這不叫離譜了,而是神跡了。”有個國產車主無奈的說。
“這都是命,買的早不如買的巧,但是很遺憾,我沒錢!”有個欠揍的哥們,很無聊的成了眾矢之的。
“哪里來的白癡,簡直就是欠揍,快滾吧,別在這說風涼話!”一個大哥明顯要暴揍的節奏。
“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晦氣。”
“哎!這下汽車行業要翻天了,已經買了車的人不會甘心的,保不齊會發生點什么。”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好事者預測的說道。
“得了吧,還不甘心,怎么的,還有辦法換回去不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誰都不能被破壞掉,否則還有什么市場規則可言?”一個理智的車友表達了自己的認知。
……
網絡上的,各種言論和觀點沒有影響到這些國產汽車整體技術變革的腳步。
這些公司,獲得思源集團新發動機,新材料零部件,或者為了避開亂七八糟的國外專利,而被思源集團研發團隊重新設計的整車技術后,自信心和決心空前高漲。
過去,在面對國外汽車公司的競爭時,那種卑微和無力,是來自骨子里的。
設計代溝,新材料代溝,發動機代溝,哪怕一些簡單的內飾外觀都存在明顯的代溝。
這些代溝來源于技術經驗的積累和人才的匱乏。
沒辦法,國內汽車公司缺錢呀。研發需要的資金是海量的,而且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才有可能獲得某些方面的突破。
假如沒有市場作為支撐,一個公司更本拿不出多余的資金搞研發。而沒有研發就等于失去造血能力。這是一個死循環,哪怕投入再多前期資金,也不可能造就一個有活力的公司。
而國內大部分國產車公司,或者其他工業產業的公司,都有同樣的問題,企業產品沒利潤空間。
多么扎心的現實呀!
所以,當國內出現一個研發能力超強,又愿意分享技術的公司出來后。這些國產汽車公司就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策略是什么了。
是的,我們干技術研發不行,沒關系,有人干的好就行了,而且又是自己人,還牛逼的不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公司愿意成本價分享技術。
他們這些國產汽車公司的領導人,甚至在一起還開了一個小型會議。會議專門討論,國內未來汽車行業的格局。
據他們自己預測,將來極有可能會出現這么一個有意思的模式。思源集團作為技術的輸出單位,從整車設計,到零部件設計,再到發動機更新換代等等。
而其他公司,就是負責生產運營,打造汽車品牌,在全世界范圍內攻城略地,然后將獲得的利潤返回國內,供養自身外還要供給思源集團。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怎么搞的跟白蟻巢穴一樣。
不過后來思源集團和其他各行業的發展模式,也越發向著他們這個預想靠攏了。
不得不說,做過管理的領導就是具有前瞻性。
這些國產汽車公司的領導們,對這個預想,沒有產生任何壓力,甚至希望早點實現。因為他們一直都明白,國內汽車行業也好其他行業也罷,太需要跨越式發展了。不然的話,永遠被封鎖在底層,拾取著微薄的利潤,隨時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
所以,在面對社會巨大反應時,這些公司領導沒有發布任何表態。
但是,一個新的購車政策進行了發布:凡是在我公司購買新技術發布之前的車的車主,在換車后,可以憑借購車憑證,在以下國產汽車品牌購車,均享受7折優惠,三次購車機會,終身有效。然后在這條政策下面列出了對應的汽車品牌。
這個購車政策明顯給混亂喧囂的汽車行業,帶來了一絲清涼和方向。多好的引流方式呀!一個人可以買三臺半價且超級厲害的車,他可以用來干嘛?當然是賺錢啦。而且免費為這些車企做了中間商。
所以,在很短時間內,國產汽車銷量,就以指數倍增長著,直到趨于穩定。最終統計結果出來了,年度新車銷售量,國產汽車比重占據95%的高位。而其中5%的進口車和合資車,是新技術汽車發布之前的存量數據。
國內發生的事情,在國外引發了劇烈震撼。
國外某些嚴重依靠國內市場的汽車公司,業績萎縮八九成,估計第二年直接清零了。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搞不好,自己的公司都有可能破產倒閉了。
于是,國外這些汽車公司,紛紛做出妥協和讓步,希望國內這邊能給他們一個機會,好讓他們能繼續為國內汽車行業服務。
國內的汽車公司也沒有任何刁難,甚至做出一些限購政策作為表態,而正主思源集團沒有任何表態。因為一開始他們也沒有任何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