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 (加)宋怡明
- 1683字
- 2023-09-14 18:18:43
中文版序二
為此書寫序,是一個偶然。
在聯系我之前,實話實說,我并不認識宋怡明教授,也沒有看過他的著作,當然,更不知道他是世界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曉松告訴我,宋教授很喜歡我的書,所以希望我來為他的新書寫序。
說實話,我有些慚愧。
俗話云:這年頭,誰不知道誰。
我不知道誰,但知道我。
我不是學歷史的,不是學寫作的,不是專業學者,不是專業作家,不懂寫作技巧,沒有學術訓練,不是中關村文理學院畢業,沒進過五道口理工大學,駕校除名,自學成才。
我也跟宋教授坦率地說,就學術修養而言,我不認為我有資格給他寫序。
宋教授很實在,估計是在中國待的時間夠久(他父親是外籍專家,他十幾歲就到過中國),認為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謙虛。
所以我用了一段時間向他解釋,中國人民除了謙虛外,還有一種美德,叫作誠實。
我跟宋教授只見過一面,他剛從廈門大學搞完田野調查到京,又應社科院的邀請去講課,在講課間隙見了一面。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文如其人。這句話用在宋教授身上,應該是比較貼切的。他的治學態度和這本著作很相似,嚴謹、縝密、一絲不茍。
更為難得的是,他的這本著作是一本很嚴肅的學術著作,卻使用了非常生動的語言和講故事的講述方式,使得極其深刻的問題,能極其明了清楚。
我覺得,如果你有耐心能看到這里,應該就能把這本書看完。
我明白了找我寫序的原因,所以我最終接受了這個任務——本著謙虛和誠實的態度。
一般說來,序寫到這里就差不多了,按照套路,下面是列舉書中細節,夸獎一番,勉勵一番,感慨一番,總結一番,結束。
哈哈,否。
按照傳統美德,以上所說,是謙虛。
以下所說,是誠實。
接觸時間有限,宋教授沒有對我說過他的思想體系和理論體系,但我對此有所認識——從他的書里。
我認為,從理論體系上,他的解讀方法,應屬于中層理論。這種理論首提者應該是默頓,該理論規避傳統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根據具體問題及材料,提出理論假設,推導結論。
按我的理解,一句話描述——以有限知有限。
不去構建宏大體系,不去追究細枝末節,有多少材料,說多少話。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負責任的學說,也是負責任的態度。
宋教授應該很負責任,為了保證他所得到的材料的準確性,他都是親自去農村搞田野調查。
“他去福建鄉下的農村調研,在豆腐坊寄宿,做豆腐的夫妻有三個孩子,可是家里只有兩張床,條件相當艱苦,但他一住就是一年。”
我沒有親眼看見,以上是澎湃新聞的報道,原文抄錄于上。在這一點上,我也遵守中層理論,有多少材料,說多少話。若確,感佩不已。
之前說過,中層理論是20世紀中葉,由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的,但有時候,我覺得中層理論,似乎也有中國的影子。
《道德經》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至于書中反映出的思想體系,我個人認為,應該偏向于大衛·休謨的經驗主義。(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雷同)
對大衛·休謨的理論,多說兩句。我個人認為,他的理論并不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樣,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或者感知來推導世界,更不能因為他在某種程度上否認某些因果關系,就把他的理論推向不可知論。
在我看來,大衛·休謨的理論本質,是一種態度——謙恭的態度。
對自然的謙恭,對世界的謙恭,對未知的謙恭。一切從已知出發,實事求是。
同樣,根據中層理論和經驗主義,我們可以推導:這個只為獲取可靠翔實的學術材料,肯在農村一待好幾年翻閱家譜的宋怡明教授,應該是一個謙恭的人。
從這本書中,還可以看出宋教授的實在:他所列舉的材料,都是自己去農村鄉鎮一點一點搜集的,除了幾句名人名言和少量引用,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的第一手材料。
閑聊時我曾問他,對羅馬帝國有何看法,這個話題只是隨便聊聊,然而研究歷史的宋教授考慮了一下,說這個問題超出他的研究范圍,無法回答。我覺得,這個不回答遠勝回答。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宋教授的實在,見面時我帶了一套我的書給他,九本厚皮精裝,放下能壓秤、拿起能防彈的那種。
把書交給他時,我準備了個袋子,說:你就這么提回家吧。
宋教授沉默了一秒鐘。
考慮到他離家還有一萬多公里,我接著說:要不,給你郵?
宋教授很快回答:你還是郵吧。
致敬謙恭與誠實。
最后,祝賀新書出版。
是為序。
當年明月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