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絢麗多彩的中國香文化發展史及部分古代香料考證

(一)先秦:蕙草秋蘭,明德惟馨

1.香之為用

北宋香學大家丁謂在《天香傳》中寫道:“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涓)潔。”

(1)祭神明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了以香祭神的活動。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中曾發掘出距今五千多年的陶熏爐爐蓋,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曾有距今四千多年的灰陶熏爐,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有四千多年前的竹節紋灰陶熏爐。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曾有關于先民“手執燃木”施行“柴祭”的記載,先民們認為通過燃燒香木產生的煙云能夠上達天聽,溝通神靈,這成了后世祭祀用香的先聲,并一直延續到后來的道教和佛教禮儀。在大部分宗教儀式當中,煙霧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信徒們通過升空的煙云來寄托美好的祝愿。

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祭祀用香沿襲了遠古傳統,以燃燒香蒿,燔柴祭天,供奉香酒、谷物為主。春秋時期的《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在先秦時期,祭祀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其重要性與對外戰爭等同。國君祭祀天地神明,以祈求免受自然災害、田間谷物豐收,按照古人的理念,為神靈者莊重高貴,貢獻給神靈的物品也應當盡善盡美,方能體現國君的虔誠與恭謹。據《周禮·春官》記載,周朝已有專職祭祀的“郁人”,負責將芳草“郁金”(今姜科姜黃屬植物郁金)與黑黍共釀為“秬”酒,用來在祭祀儀式上灑地,祭天地神明。郁金草的塊狀根莖顏色金黃鮮亮,香氣濃郁,釀出的酒味道芳香,酒液呈金黃色。在《詩經》中所謂“黃流在中”即是指郁金所釀之酒,在當時是規格極高的祭品,此后也有以桂皮、花椒、茅香等香料釀酒以祭神的傳統。

圖2—1 釀酒用的郁金

(2)辟惡氣

熏香在古時被廣泛用于辟邪、除穢、驅蟲、療疾等諸多領域。辟惡氣即祛除瘟病,古人認為惡氣是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而想要治病,則應熏燃芳草。《周禮·秋官》記有“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說禬之,嘉草攻之。凡驅蠱,則令之,比之”;“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攻說”“攻禜”都指的是祈求神明攘災弭禍,同時要以“嘉草攻之”“莽草熏之”,即焚燒香草。香草在焚燒時散發出濃烈香氣,可殺滅病菌,古人未能理解熏香殺菌的原理,但在“悅神明”的同時也驅除了疫病,后人可考證的當時用于焚燒的香草有蕙草、艾草、蕭草等。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先秦人民很早就認識到了艾草散寒止痛的功效,再后來則有了民間農歷五月初五端午時節懸掛艾草、菖蒲,熏燃蒼術、白芷以辟邪祛穢的習俗。

圖2—2 香囊

春秋戰國時期,蕙草、艾草等草本類香料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地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戰國時期,薰香之風開始流行,人們開始熏燒、佩戴香草,以香草裝飾居所,并出現以銅鑄造的香爐。我國現存最早的月令《夏小正》,最早提到了“五月蓄蘭為沐浴也”。這就是著名的有著悠久歷史的蘭湯浴,這里的“蘭”并非指后世常提及的蘭花,而是指的“蘭草”,即今菊科澤蘭屬芳香性植物佩蘭,后來發展為煮蘭草、艾草、菖蒲等香草為香湯以沐浴。《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臭”為“嗅”的通假字,泛指一切氣味,“容臭”即“容納氣味之物”。古人將佩蘭、辛夷花、杜衡等芳草裝在袋中,結上系帶佩戴,令身上時刻擁有好聞的味道,不僅芳香養鼻、驅趕蚊蟲,也是一種禮儀的表現,而“容臭”即為后世香囊的前身。

伴隨著人們焚燒香草的需求,熏香的器具也由早期的陶土質地慢慢演變為青銅器,并逐漸有了精美的裝飾,結構也愈發復雜。陜西省鳳翔縣姚家崗曾出土戰國時期鳳鳥銜環銅熏爐,此爐由鳳鳥銜環爐體、多邊形方柱與空心底座三部分組成,通體雕刻鏤空花紋,造型優美,展現了當時的冶金工藝,也體現了人們對熏香的重視。

2.芳草入詩

先民對熏香的廣泛使用,讓中華文明沉浸在芳香的氣味中,也逐漸讓香與文化真正地結合在一起。《尚書》云:“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馨,“香之遠聞者也”,古時君王以五谷祭祀神明以祈求國運昌隆,而《尚書》這句話的意思是感動神明的并非谷物的香氣,君王治民的仁德之心才是真正的馨香。這里將香氣與人的品格結合在一起,開啟了后世以香喻德的先河。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其后的文學便開始將香和人的品格結合起來,以“芳草”的意象來比喻君子高潔的品行。

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很廣泛的利用,尤以草葉類居多,這些香草被大量記載在《詩經》和《楚辭》中。據考證,《詩經》共載錄本草及有關生物291種,大部分為生活中常見的花草風物,或與采集行為有關,如《詩經·國風·王風·采葛》有“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采蕭以祭祀,采艾以療疾。芬芳的花草在《詩經》中常用來比喻美好的女子,有時也作為男女間的定情信物品出現,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國風·鄭風·溱洧》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詩經·國風·陳風·東門之枌》

“勺藥”又寫作“芍藥”,別名“留夷”,為贈別之花,鄭國的習俗以男女互贈芍藥表明心意相通。“椒”即花椒,亦作為定情之物。花椒別稱“椒聊”“申椒”,在先秦時期已被廣泛使用,然其主要用途并非烹飪,而是用于祭祀與辟穢。祭祀所用的的“椒漿”“椒糈”,即以花椒釀的酒、所蒸的米飯。《詩經·周頌·載芟》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是指以花椒釀的酒具有馨香,令人健康長壽。

《離騷》的作者屈原更是香薰的狂熱追求者。在以他本人為原型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中,主人公以香為食、以香為佩,種植香草,過著日日與香為伴的生活:“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屈大夫甚至感慨世事無常,也是以“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來隱喻,可見屈原對于香草的熱愛和民間對于芳草文化的廣泛認同。而《離騷》中對香草的記載更是隨處可見,如: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椒”“蘭”“留夷”即前文所提的花椒、佩蘭與芍藥;“蕙”又名“薰草”,即今報春花科芳香植物零陵香,是祭祀所用的香草;“揭車”又寫作“?車”,據楊力人考證為今菊科植物茅蒼術(俗名“南蒼術”),是驅疫香中的要藥;杜衡別名“馬蹄香”,為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氣味芬芳;“芷”為何種植物則眾說紛紜,一說為傘形科中藥當歸,可補血活血;“江離”據考證為今傘形科藁本屬植物川芎,又名“蘼蕪”,可祛風止痛。這些香草皆氣味芬芳,并且都有驅蟲辟穢的功效,故在當時被廣泛運用。

除了草葉類的香料外,具有芳香氣息的樹木也被使用作為房屋建筑材料。《楚辭·九歌·湘夫人》言:“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其中就以桂木、木蘭、辛夷等作為房屋的棟梁或屋椽,因為這些香木芬芳可聞,并且不易被蟲蛀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旗县| 禹州市| 淮南市| 闵行区| 丰顺县| 邛崃市| 澄江县| 静乐县| 乌兰察布市| 重庆市| 会泽县| 临沧市| 大关县| 平乐县| 孟津县| 衡南县| 修武县| 漳平市| 永嘉县| 灵宝市| 中山市| 洪雅县| 呈贡县| 广丰县| 买车| 丰顺县| 长岛县| 张家川| 渭源县| 古丈县| 新乐市| 祁东县| 澎湖县| 仪征市| 习水县| 无棣县| 白朗县| 禹州市| 万山特区| 庆安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