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思議的中國香:宋韻風骨,聞香悟道
- 黃珊珊
- 6185字
- 2024-04-10 17:22:10
(二)漢魏:博山爐暖,異域奇香
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漢代香器具數量眾多,可見漢代熏香風氣之盛。湖南省長沙市考古發掘出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即在西漢初期辛追夫人墓中,出土了隨葬品香爐兩個、香囊六個、香料袋六個、香枕一個、香奩一個、熏籠一個。香爐為彩繪陶質,爐蓋有孔可通煙,爐內留有高良姜、茅香、藁本和辛夷花等香料,與香料袋內相同。香囊為素絹縫制,裝有茅香的根莖、辛夷花,可以香身。香枕以絲綢縫制,內填佩蘭,枕之可以止寒熱頭痛、祛暑和中。香奩為單層盒狀漆器,一大奩中含五小奩,其中一奩放有花椒?;ń吩谖覈缙谙阄幕杏兄浅V匾牡匚?,漢代后妃的居所常以花椒和泥涂壁,曰“椒房”,既能除惡氣、辟蚊蟲,又取花椒“多子”的寓意。熏籠為熏衣所用,使用時將竹篾編織的留有孔洞的罩子倒扣在點燃的香爐上,上蓋衣物以香煙浸染,可令衣物防蛀。從這些熏香器具及留存的香料可以看出,西漢初時人們所焚燒的香料仍為本土香料,除大量使用茅香外,其余與先秦習俗大致相同。
1.絲綢換香——絲綢之路上的香料貿易
國人在香料使用上的大變革的萌芽就出現在辛追夫人逝世后大約50年的漢武帝時期。漢代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與域外交流的時期,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13年的張騫歸國,打通了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的印度等地區的“陸上絲綢之路”,西域諸國使者攜“殊方異物,四面而至”。此后的幾百年間,長途遠行的商人將來自中國的珍貴絲織品通過新疆運往西域的大秦國進行貿易,回程則帶來體積小巧的樹脂類香料。這些香氣馥郁的香料很快得到漢代貴族的喜愛,由于數量稀少,更成為貴族們競奢斗富的珍藏,上行下效中,國人的用香習慣也開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
漢武帝劉徹喜神仙道術,甚至到了“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地步,關于漢武帝熏香的傳說,民間也多有野史記載。西晉時期的志怪小說《博物志》中,記載漢武帝時期西域使者獻香三枚,形似棗,大如鳥蛋,漢武帝認為不過尋常之物,便置之不理。后長安城中生大疫,西域使者請求漢武帝燒貢香以辟疫,漢武帝燒香一枚,頓時疫氣消除,長安城中香氣百里可聞,經90多日不散。此外還有一些關于“驚精香”“神精香”“返魂香”的傳說,將香的作用夸大為起死回生,雖荒誕不經,但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確有西域奇珍香料自陸上絲綢之路傳入。
以南海為中心的香料貿易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或更早于“陸上絲綢之路”。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征南越國,將其納入漢朝版圖。南越國地處嶺南地區,瀕臨南海,由于其地理位置獨特,歷史上一直與海外諸國有往來,同時出于驅蟲、驅瘴的目的,嶺南地區對熏香的需求更為迫切,也使南越國人向外尋求香料。從考古發掘中可知,漢代南方地區出土的墓葬中,香爐數量要明顯多于北方地區,典型代表為廣州出土的西漢時期南越王墓,其中發現了青銅鑄造的四聯體熏爐與來自東南亞地區的乳香(橄欖科植物乳香樹的樹脂)。這些文物證明了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印度半島有海上貿易往來。隨著漢代海上貿易的發展,南岳國舊都番禺(今廣州)逐漸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吩疲骸胺嗥湟欢紩?。珠磯、犀、瑇瑁、果布之湊?!薄妒酚浖狻穼ⅰ肮肌苯忉尀辇堁?、荔枝與葛布,其實不然。南洋史專家韓槐準于《龍腦香考》一文中指出,“果布”應為馬來語,全稱“果布婆律”,即龍腦香,又名“婆律香”,產自古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其香氣清涼殊異,是海上貿易的重要香料。

圖2—3 絲綢之路上的樹脂類香料
西漢時期,異域香料開始自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土。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時,趙飛燕之妹趙合德曾贈“青木香、沉水香、九真雄麝香”?!扒嗄鞠恪睘榫湛浦参锬鞠?,原產于印度、緬甸等地,根部氣味芬芳,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木香“久服不夢寤”;“沉水香”即沉香,氣味清芬,為四大名香“沉檀龍麝”之首。如果《西京雜記》一書確為漢代劉歆所寫,趙飛燕贈香確有其事,那么這會是文獻中最早關于沉香的記載。“九真雄麝香”為產自九真郡(今越南清化?。┑镊晗?。
對外貿易的興盛帶來了用香行為的轉變,漢代貴族逐漸冷落了傳統的草葉類香料,改用體積小巧、煙氣更淡、香氣更濃、使用時間更長的外來樹脂類香料。而伴隨著所用香料變化的是熏香爐具出現的革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漢武帝時期出現的兩種新制香薰器具?!段骶╇s記》有言:

圖2—4 仿漢代熏球
“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后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p>
這里提到的九層博山香爐與被中香爐,即博山爐與熏球。
博山爐以前的豆形熏爐以燃燒香草為主,爐身較淺,爐蓋較平,并設有進氣孔和出煙孔。自域外香料傳入后,信奉神仙方術的漢武帝遣能工巧匠仿東海仙山“蓬萊、方丈、贏洲”做博山爐,這種形制的香爐是為了適應樹脂類香料而設計的,其形制與道家文化息息相關。博山爐爐腹較深且不再設置進氣孔,底部有托盤,爐蓋作群巒疊嶂之態,熏香時人們以燒紅的炭火放入爐中,投入樹脂類香料,煙氣徐徐從爐蓋孔飄出;再以熱水澆入香爐底部的托盤,水汽縹緲中,令香爐仿若仙山。在漢代劉向的《熏爐銘》中:“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本褪敲鑼懸圆┥綘t燃香的場景。
熏球為圓球狀香器,由球形外殼和球體內部的半球形爐體兩部分組成。外殼鏤空,分為上下兩半,以子母扣開合,內部的半球形爐體則用于盛裝香料以熏焚。熏球運用了陀螺儀原理,令其在重力作用下,無論熏球如何滾動,爐體始終能保持水平狀態,爐體內焚熏的香料不會傾倒外泄,可置于被中或懸掛在外部。西漢時期在司馬相如的《美人賦》中已有提到熏球,但熏球實物在迄今發掘的漢代墓葬中還未發現,最早發現的熏球在唐代墓葬中,代表文物為西安市出土的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球。
隨著西漢末年國運衰頹,西域諸國斷絕了與王莽政權的聯系,“陸上絲綢之路”一度被中斷,直到東漢時期漢明帝遣班超再通西域,貿易才得以恢復。班固在《與弟班超書》中寫道:“竇侍中令雜彩七百正、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毾?。”竇侍中即竇憲,他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購買大月氏的寶馬、蘇合香與毛毯。蘇合香原產于古蘇合國,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的樹脂,又名“帝膏”“帝油流”,香氣濃烈,有開竅辟穢之用。
漢代時有一首記載胡商貨品的樂府詩,云:“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钡澜痰浼度粗槟摇酚涊d:“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一葉間五節,五五相對,故名五香,燒之能上徹九星之天也?!泵缘銥榇叫慰泼缘銓俜枷阈灾参?,原產地中海地區,曹魏時期曾引種;艾納香為附生于松樹、柏樹等樹樹干上的樹花,形如細艾,香氣獨特,常用于合香中調和諸香;都梁香即佩蘭,佛經中以此煮香堂浴佛??梢娢饔蛏倘藢碜愿鞯氐南懔献越z綢之路帶入中土。又有《太平廣記》載:“漢雍仲子進南海香物,拜為涪陽尉,時人謂之‘香尉’。日南郡有香市,商人交易諸香處。”雍仲子所進的南海香物為何已不可考,但日南郡的香市是確有記載的。日南郡地處今越南境內,《南州異物志》著錄:“沉水香出日南,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皮朽爛,其心至堅者,置水則沉,名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堅精,置之水中,不沉不浮,與水面平者,名日棧香;其最小粗白者,名日槧(棧)香?!标P于沉香,后文會有詳細講解,此處不再贅述。這些南海香物應自“海上絲綢之路”而來,大致同一時期傳入的還有南海諸國所產的甲香、安息香、丁香、藿香、肉豆蔻等香料。
甲香為蠑螺科動物蠑螺或其近緣動物的甲厴,與諸多香料調和后可制成馥郁的“甲煎香”。安息香為安息香科植物的樹脂,原產于中亞古安息國等地,可治療猝然昏厥、辟鬼氣,佛教中常用。從南海傳入的丁香別名“雞舌香”,并非國內木樨科丁香屬的落葉灌木紫丁香,而是產自熱帶地區的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的成熟果實,常被用于去除口臭。東漢應劭的《漢官儀》記載了一則關于“口含雞舌香”的趣聞:漢桓帝時有老臣刁存口臭,桓帝賜其雞舌香含口中以去味,雞舌香味辛辣,刁存不識,誤以為是自己有過錯惹怒了皇帝賜下毒藥,于是含淚回家與親人訣別。朋友聽聞后請求見所賜之藥,才解開了誤會。后來“口含雞舌香”也被用來代指入朝為官。
中國傳統香文化的發展進程逐漸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時期,異域香料仍是只有權貴方能享用的奢侈品?!段郝浴の魅謧鳌分薪榻B了大秦國(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微木、蘇合、狄提、迷迭、兜納、白附子、薰陸、郁金、蕓膠、薰草、木香等11種香料。其中值得探究的是郁金香一物。郁金香自古以來就存在同名異物的情況,先秦時期的芳草郁金為姜科植物,屬于本土香料,唐代詩人李白所飲的“蘭陵美酒郁金香”即以郁金草的根莖釀制;而魏晉時期自大秦國傳來的郁金,據學者溫翠芳考證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別名“紅藍花”“草麝香”,即我們常說的“藏紅花”。它最晚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東漢時期的朱穆作《郁金賦》贊美其曰:“眾華爛以俱發,郁金邈其無雙。比光榮于秋菊,齊英茂乎春松。……瞻百草之青青,羌朝榮而夕零。美郁金之純偉,獨彌日而久停?!蔽鲿x時期傅玄所著《郁金賦》則稱郁金“葉萋萋兮翠青,英蘊蘊而金黃。樹晻藹以成蔭,氣芬馥而含芳。凌蘇合之殊珍,豈艾納之足方”。西晉女詩人左芬亦在《郁金頌》中提及“越自殊域,厥珍來尋”,這些描述均符合外來的番紅花。而我們今天更熟悉的百合科植物——荷蘭國花郁金香,其傳入的時間則在更久之后。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皇室貴胄、世家大族等上層階級都是焚香使用的主要群體,特別是在所謂的日常用香中,更是這樣一批人占據著很大的比例。魏武帝曹操戒奢崇儉,自己很少使用香料,曾“禁家內不得香薰”,但在臨死前“分香賣履”,將自己珍藏的香料分給眾夫人。又有野史記載曹操曾修書招攬諸葛亮,并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贈雞舌香的言下之意是希望諸葛亮棄蜀投魏,與自己同朝為官。曹操之子曹丕則一反曹操的崇儉之風,極力搜求西域南海的珍奇物品,曾手植迷迭香于中庭,并留下了《迷迭香賦》。曹操的謀士荀彧更是熏香愛好者,《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正式結束了東漢末期以來持續80年的分裂局面。國家的大一統帶來商貿的繁盛,兩條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往來更加頻繁,貴族間以持有珍稀的異域香料為榮。成語“竊玉偷香”即出自《晉書·賈充傳》,記載西晉大將軍司馬賈充的女兒賈午愛慕門客韓壽,賈午偷走皇帝賜予賈充的西域奇香贈予韓壽,韓壽衣沾香氣數日不散,為賈充所疑,遂拷問賈午的婢女,方知二人私情,于是順水推舟將女兒嫁給韓壽,成就了一段姻緣。
《世說新語》記載荊州刺史石崇炫富,在家中廁所“常有十余脾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沉香和“甲煎粉”的原料甲香皆為南來的貴重香料。又有《拾遺記》記載他命數十人口含異香,行而語笑,口吐芬芳;以沉香屑灑象床上,令愛妾在上面行走,不留痕跡者賞珍珠,可見其奢靡之風。
南北朝時期,南朝由于政治和交通等各種原因,其與南方域外各國關系更加密切,從南海諸國進口了不少香料。北朝則更多地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進行交流,通過朝貢或貿易等手段進口香料。用香已從實用性、禮節性的香身凈室演變為競奢炫富,甚至被用于祭祀的大禮中。《隋書·禮儀志》記載歷史上第一次以沉香來郊祭是在南朝梁武帝時期,“南郊明堂用沉香,取本天之質,陽所宜也。北郊用上和香,以地于人親,宜加雜馥”。以域外的香料來祭祀天地,這是前所未有的。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提到,南方貴游弟子“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這段話本意是批評梁朝貴族子弟的不學無術,但也從側面體現出用香、熏香是貴族子弟的一個重要顯示身份和品位的行為。
在這一時期,熏香在中藥方的基礎上出現了“香方”的概念,即“合香”(將兩種及以上的香料修制后按比例調和,制作成熏香)。制作好的香稱為“香品”,與未經加工的天然香料區分開來。這一時期合香配方的種類大為增加,且用香風氣從王公貴族擴大到文人群體中,六朝時期的宋國人范曄撰《和香方序》云:“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沉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黏濕;甘松、蘇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羅之屬,并被珍于外國,無取于中道。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惟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這篇序文中范曄以多種香料來比擬當時的朝士,體現了早期香料合和的理論:沉香為君藥,多用無害,麝香馨烈,不可過量,以及各種草葉、根莖、樹脂類香料皆可調制成合香。歷代香譜中收錄的《漢建寧宮中香》,疑為后人托漢代年號所書,香方中集合了藿香葉、丁香皮、檀香、黃熟香、乳香、茅香、沉香、生結香、白芷、零陵香、蘇合油等十余種香料,將香料按比例調和后以棗膏黏合,制成熏香。除了熏燃香料,南北朝時期也有以香木筑閣樓。《陳書·后主沈皇后列傳》記載六朝時期陳國后主為寵妃修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其窗精、壁帶、懸嵋、欄檻之類,并以沉檀香木為之……每微風暫至,香聞數里”。檀香香氣芬烈,為佛家珍品,不產于中土,乃由印度等地經海路運輸而至。以沉香木、檀香木為閣樓,故香氣盈盈。
2.漢魏時期的佛教、道教與熏香
自上古時期的祭祀文化起,香就成了人與神明溝通的橋梁。中國本土的道教與外來的佛教都崇尚用香,魏晉南北朝時期,自外而來的香料主要仍舊是滿足社會上層階級和宗教人士的需求,兩教的盛行大力推動了香文化的發展。由于儀式的需要,社會中的普通百姓也開始經由宗教接觸香料。
佛教第一次有記載的傳入在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自絲綢之路至長安,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將佛教文化帶入中土。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能使人心生歡喜,故在各種佛事中必焚香。佛家用香多以沉香、檀香、藿香、郁金等域外香料,主要有燒香、涂香的形式:燒香是將香料研磨成粉末,制成塔狀、棒狀,燒之以散香氣;涂香是將香料煮湯制成香水以浴佛或沐浴,達到凈化身心的目的?!稌x書·佛圖澄列傳》有多處“燒香”“坐繩床燒安息香”“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的記載。除了熏燒香料外,佛家還以香木雕刻成佛像,“象牙塔廟,刻畫真容,牛頭旃檀,雕瞻寶相”,其中的“牛頭旃檀”香被認為是佛教用香中的上品。到了南北朝時期,甚至有官方舉辦的“行香”法會。主持者手持香爐,在場地中繞行或巡行街道?!堆莘甭丁肪砥咻d:“東魏靜帝常設法會,乘輦行香,高歡執爐步從?!?/p>
中國本土的道教大致產生于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與中醫文化同根同源,故長于養生,兼可治病。道教的齋蘸科儀來源于我國古代宗教的祭祀儀式,并借鑒吸收了許多佛教的形式,用香以本土草葉類香藥為主,如降真香、佩蘭、零陵香、玄參、香附子、茅香、柏子等,也使用域外引入種植的木香、甘松、藿香等。同時,道家也有豐富的用香方式,例如以茅香沐浴以辟邪。有專門制作合香的人,并創制了佩戴的合香珠,記錄于道教類書《三洞珠囊》中:“以雜香搗之,丸如桐子,青繩穿之,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燒之香徹天?!边@種香珠既可芳香辟穢,亦可以用于治病療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