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茨威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者

韓耀成

奧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曾說,他“作為一個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劇烈的地方”。這個“地震最劇烈的地方”就是德國和奧地利。作家生活在十九世紀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個命途多舛的時代、動蕩不安的世界,給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心靈深處不時被世界上,特別是歐洲大陸上無休止的爭斗和殘殺所震撼。他親歷了革命和饑饉、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時疫疾病和政治流亡;他還親眼目睹了共產主義在俄國的興起,法西斯主義和納粹勢力在意大利和德國的蔓延。作為人類歷史上兩次最大戰爭的同時代人,茨威格有著在不同戰線上的兩次經歷:一次是站在德國一邊,另一次是站在反德國一邊。

1933年希特勒上臺,茨威格的作品被納粹禁止和焚燒。1934年,他離開奧地利,移居倫敦,1940年他和第二任夫人洛蒂獲英國國籍,同年移居美國,1941年8月底又遷往巴西里約熱內盧。他客居他鄉,但歐洲始終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目睹法西斯猖獗,野蠻橫行,理性毀滅,歐洲文明淪喪,他一生追求的人道主義理想遭到蹂躪,因而他變得煩躁不安,精神憂抑,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感到深沉的沮喪和絕望!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與夫人洛蒂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近郊彼德羅保利斯的寓所,以極其理智和平靜的方式,有尊嚴地結束了寶貴的生命,以此來對滅絕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議。茨威格在他留下的絕命書《聲明》中寫道:“……與我同操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洲亦已自我毀滅……要想再次開始全新的生活,那是需要有特殊精力的,但是我已年過花甲,我的精力在流離失所、顛簸流浪的漫長歲月里已經消耗殆盡。因此我覺得還不如及時以尊嚴的方式來結束我的這個生命,結束我這個始終視精神勞動為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為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的生命為好……”茨威格的悲劇震驚了世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無不為之感到悲痛和哀悼,更堅定了同法西斯決戰到底的決心,巴西決定為茨威格夫婦舉行國葬。作家生命最后的壯舉是對法西斯的抗議和聲討,也是刺向法西斯的利劍。

茨威格出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企業家家庭。他的父親是猶太人,除了德語,還會說法語和英語,他母親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金融世家,從小就說意大利語,家族成員分散在世界各地。這樣的家庭背景為茨威格掌握多種外語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茨威格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維也納度過的。一次大戰以前,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1867—1918)的首都。這個老朽的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君主國,在世紀更迭時期,它面臨著日益加劇的民族矛盾和社會各階層與階級之間的嚴重對立,政治上呈現一派頹敗景象,但是首都維也納卻仍是處處歌舞升平,流光溢彩;這里匯聚了歐洲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蘭西、弗蘭德斯的各種文化傳統,以及各種思潮和流派。這座城市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把一切有著極大差異的文化熔于一爐,使維也納成了歐洲著名的文化中心。當時文壇上群星璀璨,流派紛呈,自然主義、印象主義、象征主義、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文學藝術流派同時或先后崛起,奧地利文學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維也納則成了現代派文學的大本營。前衛的“維也納現代派”(又稱“青年維也納”)因倡導新的藝術觀念、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而名震一時,造就了奧地利文學的輝煌。巴爾、里爾克、霍夫曼斯塔爾、施尼茨勒、穆西爾、弗洛伊德、施特勞斯父子、馬勒、勛貝格……這些當時世界上出類拔萃的人物都匯聚在這里,像群星閃耀在維也納的上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輝。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精神指南,弗洛伊德的近代心理學則為現代主義文學轉向內心提供了理論依據。

茨威格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學藝術的熏陶。他就讀的中學是維也納一所以歷史上德意志國王兼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1459—1519)的名字命名的著名學校。他班上的同學對文學藝術都懷有狂熱的興趣,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書籍和新出版的報刊,了解新鮮事物,吸取新的營養。維也納濃郁的多元的精神文化氛圍,為年輕人文學才華的發揮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從思想修養上培育了茨威格作為歐洲乃至世界公民的種子。當時,中學生對正在興起的勢不可擋的現代主義潮流如癡如狂。里爾克23歲就有了很高的文學聲譽和許多狂熱的追隨者;尤其是霍夫曼斯塔爾,這位十六七歲就寫下了不朽詩篇和后人難以企及的散文的文學“神童”,對年輕的茨威格起了強烈的沖擊作用。直到晚年,茨威格還深情地回憶起當時他讀霍夫曼斯塔爾作品的感受:“總而言之,這位中學生、這位大學生所寫的一切,如同水晶一般從內在深處散射出光彩,同時又顯得深沉和熾烈。詩歌、散文,在他手中猶如伊米托斯山上芬芳的蜂蠟,緊緊地糅合在一起。他的每一篇詩作,從來都是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不落窠臼,人們總覺得在那前人足跡未至的道路上必有一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在神秘地引導他?!贝耐褚曰舴蚵顾枮榘駱?,發憤圖強,刻苦讀書和創作,他十六七歲就不僅知道波德萊爾或者惠特曼的每一首詩,而且還能背誦其中的名篇。在這種文學氛圍的熏陶和影響下,茨威格16歲(1897)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詩歌和小說,早年創作以詩歌為主。像這樣文學上的早熟,不僅在馬克西米連中學茨威格的班上是這樣,在當時維也納的其他中學里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處于青春期的年輕人心里總有一種詩興或寫作沖動,這種在心靈中泛起的漣漪碰到適宜的環境,就產生出了一批文學“神童”。

1900年,茨威格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哲學、德語文學和法語文學,1904年獲博士學位。學習期間,他將已經發表的詩作選編成冊,以《銀弦集》(1901)的書名出版,隨后又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特之戀》(1904)和詩集《昔日的花環》(1906)。作為詩人,茨威格基本上屬于印象派,并帶有世紀之交奧地利文學普遍存在的病態和頹廢主義情調。他的詩歌輕柔飄逸,纏綿悱惻,蒙著一層淡淡的哀愁,詩的語言優美,音樂性強。茨威格是位創作態度非常嚴肅、對自己的作品十分苛刻的作家。《銀弦集》雖然曾受到利里恩克隆、戴默爾和里爾克等當時著名詩人的贊揚,但茨威格本人卻對自己的這部處女作很不滿意,沒有再版,其中的詩沒有一首選入后來自己的《詩集》(1924)。他認為這部處女作里的作品還不成熟,那些詩句不是出于他自己的親身體驗,而是“一些不確定的預感和無意識的模仿”,表達的只是一種“語言上的激情”。確實,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在當時流行的印象主義、象征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等文學的熏陶下,過多地著意于形式的雕琢,有明顯的唯美主義傾向,也流露出“世紀末”的感傷情調。

1904年茨威格獲得博士學位,結束了大學的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和奧地利的民族主義情緒相當普遍,許多人都陷入“愛國主義”的狂熱中。大戰期間他持和平主義立場,反對戰爭,主張各國人民之間友好相處。戰爭開始不久,他就在《柏林日報》發表《致外國朋友》的公開信,表示將來一有機會就與所有外國的朋友一起為重建歐洲文化而工作。信件發表后,有人對他“在這樣的時刻和那些卑鄙下流的敵人為伍”進行譴責,但是正直的、有良心的人都給了他有力的支持。羅曼·羅蘭致信茨威格說:“不,我永不離開我的朋友?!?

戰后,德國和奧地利都經歷了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戰后年代是茨威格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產生的。從1924到1933年歐洲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日。

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臺,茨威格雖然從來沒有寫過反對德國的一個字,也不干預政治,但是因為他有獨立的思想,是猶太人,人道主義者,所以他的作品也被焚燒,被禁止,納粹還把他的著作釘在恥辱柱上,他的書被當作“毒草”。奧地利的納粹黨徒也日益囂張,1934年作家在薩爾茨堡的住宅被搜查,于是他便決心離開奧地利,移居倫敦。在倫敦,茨威格雖然深居簡出,但對歐洲的情況充滿憂慮。1938年希特勒吞并奧地利,茨威格失去了祖國,奧地利護照被吊銷,從此他開始作為“無國籍者”浪跡天涯,過著流亡生活。1939年英國的備戰氣氛日趨緊張:淺色防空氣球布滿倫敦上空,用以阻礙德國飛機,到處在修筑防空掩體,檢查防毒面具……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茨威格和他的第二任夫人洛蒂移居美國紐黑文,1941年8月底又前往巴西里約熱內盧,9月遷往近郊的彼德羅保利斯小山坡上的一所房子,直至他生命的終結。

茨威格目睹了人類從高度文明倒退到原始野蠻之中,另一方面,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超越了以往千百年所創造的業績。這樣,這個時代就出現了令人奇怪的悖謬現象:既露出了惡魔般的猙獰面目,又創造了像是神明造就的業績。這一切都在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作家竭力開掘人類心靈的角落,用筆不斷探詢人生的意義。

茨威格是一位心理現實主義大師。尼采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對他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他的小說幾乎都是心理小說。他的三部“環鏈”系列小說集分別寫兒童、成年和老年時期三個階段:《初次經歷》(1911)寫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少年萌動的心理,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成年人的兩性關系,為兒童少年打開了感情世界的大門;《熱帶癲狂癥患者》(1922)寫成年人的激情遭遇及其后果;《情感的迷惘》(1927)寫激情對飽經風霜的人的折磨。這三部“環鏈”小說集代表了茨威格小說創作的成就與風格。作家分別收入其他小說集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小說《永不安寧的心》(1939)和兩部未完成的長篇——《變形的陶醉》和《克拉麗莎》也都是心理小說。他以《世界的建筑師》為總標題的三部傳記系列小說《三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斗惡魔——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1925)和《三作家——卡薩諾瓦,司湯達,托爾斯泰》(1928)創作上也不囿于傳主生平的時間順序和生活史料,而是以精神分析的解剖刀直入人物內心,通過傳主一生中的幾個瞬間或片段,從人性的層面細致而又滿懷激情地刻畫傳主的人格形態、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揭示人物的心路歷程。可以說,茨威格的傳記小說是一個個人物的精神畫像。

人的心理是一個值得開墾的廣闊的領域。丹麥批評家勃蘭兌斯說:“人心并不是平靜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間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茨威格就是這片心靈海洋的不知疲倦的勇敢探險者。他認為:“內心的無限,靈魂的宇宙還為藝術打開了取之不盡的領域:對靈魂的發現,對自我的認識將成為我們變得智慧的人類將來越來越大膽地解開的,又無法解開的課題?!贝耐駥π睦韱栴}有著特殊的偏愛,謎一樣的心理活動對他具有難以抑制的誘惑。托馬斯·曼在悼念茨威格時說:“他的世界聲譽是當之無愧的,在這個時代的重壓下,這位才華橫溢的人,他的靈魂的反抗力垮了,這是很不幸的。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善于把歷史時期和人物形象從心理上和藝術上表現得栩栩如生的那種才能?!?

茨威格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人心理活動的奧秘,那么熱衷于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弗洛伊德是茨威格最親密的朋友之一。茨威格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認為它向人們指出了進入人的靈魂、探索人的深層心理之路。他在自傳《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里曾多次提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的原始欲望,并對弗洛伊德勇往直前地向當時被列為禁區的“那個人世間隱秘的性沖動世界”進行探索表示欽佩。對茨威格有精深研究的我國作家那多在他的小說《百年詛咒》中說:茨威格“簡直對弗洛伊德的那套精神分析癡迷進了骨髓里”,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剖析筆下人物的心理狀態,由外而內,把人物的內心切成一絲絲一片片,展示在人前”。

茨威格的小說最最引人注目的主題,是對人心理奧秘的探索——對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繪和對激情的揭示,以及對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關注;另外歌頌堅貞愛情、針砭時弊和揭露納粹罪行等貼近現實生活的社會題材,雖然不是作家創作的主要方面,但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現女性內心活動的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稱獨步?!兑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最典型地呈現出茨威格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弗洛伊德的影響也最為明顯。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那位陌生女子身上所煥發出的激情-情欲,就是“本我”或者潛意識中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各種本能的欲望和沖動。女主人公的信寫得纏綿悱惻,情意繾綣,如訴如怨,袒露了一個女子最隱秘的心理活動。這篇巧妙地安排在兩性關系上的小說,把愛情寫得非常純潔和崇高,不但彰顯出茨威格高超的寫作技巧,也反映出作家純清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難怪我國作家劉白羽讀后禁不住驚呼:“真是一部驚人的杰作!”高爾基在談到這篇小說時很動感情地說,作品“以其驚人的誠摯語調,對女人超人的溫存、主題的獨創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具有的奇異表現力,使我深為震動?!捎趯δ呐魅斯耐?,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動得難以自制,我竟絲毫不感到羞恥地哭了起來。”《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中,女主人公C夫人在情欲的驅使下,對賭徒的一時委身轉變為真誠的愛,她愿意拋棄一切,追隨所愛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誰知她的無私奉獻換來的卻是賭徒的辱罵。這24小時的經歷像夢魘一樣壓在她的心頭,使她的后半生一直背著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小說對潛意識心理的描寫令人嘆為觀止。高爾基認為《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比茨威格的其他中短篇“更見匠心”,并說茨威格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來描寫婦女”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這篇小說的主要特點除了心理描寫外,還有不同凡響的細部特寫,尤其是對賭徒的手部下意識動作的描寫,更是精彩絕倫:“兩只手,我從未見過的兩只手,一只右手和一只左手,像兩只橫眉豎目的猛獸交織在一起在那里廝拼,互相伸出爪子,朝對方身上狠抓,于是指關節便發出砸干核桃時的那種咔嚓聲。這兩只手……長得出奇,又細得卓絕,繃得緊緊的肌肉宛如凝脂,指甲白皙,指甲尖修剪得圓圓的好似珍珠輪葉……”當掌盤人高喊彩門的瞬間,“兩只手突然互相松開,就像兩只同時被一顆子彈擊中的猛獸。兩只手一起癱落下來……它們每塊肌肉都是一張傾訴心曲的嘴,可以感到幾乎每個毛孔都在泄發激情。隨后這兩只手在綠色賭臺上攤放了一會兒,就像被波濤沖上海灘的水母,扁平,并且沒有一點生氣……”茨威格將這位年輕賭徒的全部激情都聚焦在他的這雙手上,刻畫得惟妙惟肖,卓犖冠群,成了世界文學史上最精彩的亮點之一。故事的主角,滿頭銀發、嫻靜高雅的62歲英國貴婦人,20年前在蒙特卡洛的賭場被賭徒的這雙手所迷住,演繹出24小時之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蕩氣回腸的故事。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弒父》(1928)的文章中,論述了茨威格對賭徒這雙手的描寫,并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做出闡釋,認為小說中賭癮是手淫的替代物,C夫人等同于母親。年輕賭徒(與C夫人的兒子同年)幻想:倘若母親得知手淫會帶給他很大危害,她一定會讓我在她身上獲得種種溫存,以救我于危境之中的。而母親則將愛情無意識地轉移到兒子身上,在這個未設防的地方命運將她攫住了。我們盡管可以不認同弗洛伊德的分析,但他的這篇文章無疑為茨威格這篇小說之聞名于世界給力不小,這是不爭的事實。《恐懼》以引人入勝的心理描寫著稱。女主人公伊萊娜紅杏出墻,遭人跟蹤和敲詐,度過一段提心吊膽的日子,精神瀕于崩潰,最后丈夫原諒了她,更對她溫柔體貼。茨威格寫激情-情欲的女性小說還有很多,難怪作家那多驚嘆,茨威格“對女性心理的分析,已經近乎走火入魔”。

茨威格從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特之戀》(1904)到前面提到的三部“環鏈”系列小說集,到晚期幾部小說集中所收的作品,以及最后一部小說《國際象棋的故事》(1942)描寫的大多都是激情-情欲的遭遇以及激情所造成的后果。在茨威格筆下,這種激情帶有深深的精神分析的印記。激情就是潛意識中的原始欲望,也就是本能沖動,是潛意識中釋放出來的“力必多”。

茨威格寫激情沖動的不僅是女性小說,有些以男性為主人公的小說,同樣也有瞬間爆發的激情遭遇,《森林上空的那顆星》中,那位飯店跑堂的臥軌殉情就是一例。《國際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在下棋過程中下意識地哆嗦的雙手和忘我的神情就是身上激情瞬間被激發出來的表露。由此可見,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耽于某種思想的偏執狂。茨威格坦言:“我平生對患有各種偏執狂的人,一個心眼兒到底的人最有興趣,因為一個人知識面越是有限,他離無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來對世界不聞不問的人,在用他們的特殊材料像螞蟻一樣建造一個奇特的、獨一無二的微縮世界?!保ā秶H象棋的故事》)作家喜歡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燭幽洞微,去發掘人物內心最隱秘的角落。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情欲的煎熬和驅使,一輩子都在喝飲潛意識中激情-情欲所釀成的苦酒,有的還導致悲劇性的結果。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說像是精確的心電圖,記錄著主人公心靈顫動的曲線。小說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抵抗不住命運擺布的人物,作家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本能沖動對主人公行為方式的支配作用,以及對其命運的決定性影響。

關注少男少女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是茨威格小說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作家探索人心理奧秘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他們的心理最為敏感,對成人世界,尤其是對兩性關系懷著恐懼、羞澀與好奇。在作家眼里,兒童少年朦朧性意識的覺醒似乎是他們必行的“成人禮”,有了“初次經歷”和對“灼人的秘密”的追蹤、探索,青少年們打開了感情世界的大門,“下意識地感到自己已經處在童年時代的邊沿”,“童年就要慢慢消散在那霧蒙蒙的天際了”(《灼人的秘密》),就會“從舒適歡樂的童年一下掉進了深淵”,一下就“長大了好幾歲”(《家庭女教師》),這樣,兒童少年就跨進了成人感情世界的大門。《灼人的秘密》《朦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師》和《夏天的故事》等都是描寫少男少女青春萌發期內心的情感和心理、生理變化的。在世界文學史上,像茨威格這樣對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給予那么大關注的作家不多見。茨威格這一題材的小說大多寫于20世紀20年代以前,這與當時奧地利的社會環境不無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內心產生騷動不安,對兩性問題感到神秘好奇完全是正?,F象,社會和學校應該通過性啟蒙教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奧地利,人們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性的問題,認為它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有悖于當時的倫理道德。青年男女很少有無拘無束的真誠關系,他們的正常交往也受到社會道德規范的種種限制,年輕人舉行郊游或聚會,女孩子總得有母親或家庭教師的陪伴。在這種情況下,茨威格對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所做的細致入微的研究和真實生動的描繪,不啻是對當時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和奧地利學校教育的有力批判,是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忽視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嚴肅控訴。

弗洛伊德學說雖然為茨威格的創作開辟了心理描寫的廣闊領域,但是毋庸諱言,弗洛伊德對茨威格的創作也有某些負面影響。由于茨威格的作品表現的大多是激情-情欲及其后果,往往游離于時代、社會和人民的生活,仿佛作家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里,減弱了作品的時代感和現實感。過多的心理描寫也使有的作品顯得拖沓、重復。但是茨威格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不可能不受到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創作了一批直面現實、針砭時弊、反戰、揭露和批判納粹罪行的作品,而且寫得極其深刻,精彩感人,如《看不見的藏品》《日內瓦河畔的插曲》《巧識新藝》《書商門德爾》《桎梏》《國際象棋的故事》等。

《看不見的藏品》是一篇針砭時弊的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食品匱乏、饑饉嚴重、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社會情況??釔鬯囆g的老林務官傾其所有,逐年收藏了一批藝術珍品,后來,他的眼睛瞎了,在戰后饑荒年代,為了活命,他的家人只得瞞著老人出賣這些價值連城的藏品。雖然每件藏品能賣得一筆巨款,但在貨幣貶值的年代,轉瞬間,賣得的巨款就變成了一堆廢紙。這些描寫是當時德國社會情況的真實寫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年代,亦即魏瑪共和國初期,德國和奧地利遭受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的打擊,在奧地利,一個雞蛋相當于過去一輛豪華汽車的價格,而后來在德國竟高達40億馬克,幾乎相當于大柏林市全部房屋的地價。商店像是被洗劫過似的,空空如也,饑饉和疾病到處在蔓延。那次通貨膨脹1923年達到頂峰,甚至出現過1美元等于10億馬克的天文數字,大街上人們拖著裝滿貨幣的小車去購物的情景更是司空見慣。對于人民的苦難,茨威格充滿了同情和愛心,這篇小說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國際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最后一部小說,完成于1942年初,作家自殺前不久。茨威格,這位視精神勞動為世上最珍貴財富的詩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仍然筆耕不輟,完成了他晚年的杰作《國際象棋的故事》、自傳《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和其他作品。這篇小說抨擊納粹對人們殘酷的精神迫害,心理描寫極其深刻,情節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拿起它,就想一口氣將它讀完。為了創作這篇小說,茨威格專門買了一本國際象棋棋譜來研習,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譜上的名局擺棋。由此也可窺見他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之一斑。這篇小說在茨威格的創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與19世紀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樓拜和托爾斯泰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不同,茨威格對自己筆下的人物不是無情揭露,殘酷解剖,而是懷著巨大的同情和溫馨的包容與愛心敘說人物的遭遇和不幸。對律師瓦格納的妻子依萊娜和年輕的鋼琴家發生的婚外情,非但沒有“圍觀”,還給予了溫馨的諒解(《恐懼》);那位滿頭銀發的C夫人當年委身于賭徒,還遭到辱罵的痛苦經歷,絲毫沒有受到恥笑和鄙視,還賦予她的行為以高尚的動機,對她的所作所為給予了真誠的理解和同情(《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飯店跑堂對伯爵夫人一見鐘情,竟以殉情來了卻自己無法實現的心愿,作家并沒有嘲笑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是對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顆星》);《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作家把無私奉獻的愛、堅韌不拔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這些人類的美德都賦予了這位陌生女子,以此來與“上等人”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相對照……這樣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茨威格始終堅持人道主義理想,對人,特別是對“小人物”、弱者、婦女,以及心靈上受著痛苦煎熬的人充滿同情和愛心,對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對他們人性的缺憾和弱點給予真誠的諒解和寬容,對他筆下的人物都給予人道主義的同情、理解、仁愛、包容、寬恕和關愛。

茨威格的小說大多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這樣更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有的作品中雖然出現第三人稱敘述者(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但小說的主體部分仍然是主人公的自述。茨威格的作品,語言富于音樂性和韻律美,結構精巧,故事引人入勝,情節發展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想,心理描寫和分析極為細致,景物描繪十分出色,擅長“戲中戲”的技巧,讀后能給我們留下一些雋永的回味。這一切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的這些藝術特色也很符合中國讀者的審美習慣,所以在我國,“茨威格熱”一直經久不衰。

2013年3月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寻乌县| 大渡口区| 菏泽市| 承德市| 潮安县| 东光县| 开封县| 江川县| 临泽县| 宣武区| 义马市| 娄烦县| 毕节市| 康马县| 伊宁市| 甘肃省| 达尔| 怀化市| 睢宁县| 共和县| 方山县| 宜良县| 牟定县| 舒城县| 襄城县| 沅陵县| 安多县| 屏东县| 平陆县| 泌阳县| 孝昌县| 漳平市| 七台河市| 绩溪县| 桦南县| 桃园市| 鹤庆县| 沽源县| 兴海县|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