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褒姒

恃寵嬌多得自由,

驪山烽火戲諸侯

娥皇、女英還屬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越過了這個“傳說時代”,中國也就進入了有據可查的“歷史時期”。我們今天講中國史,基本上都從夏商周開始講起。這三個王朝,傳統上稱之為“三代”,考古學家又稱之為“青銅時代”。夏商周三代不僅奠定了中國的文化基礎,也誕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本篇的主人公——西周末代王后褒姒,就是其中之一。

褒姒何許人也?一言以蔽之,褒姒就是中國傳統所謂“紅顏禍水”的代表人物。中國有“四大妖姬”的說法,這四大妖姬包括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西周的褒姒,還有春秋時期晉國的驪姬。按照一般的說法,妺喜害得夏桀亡了國;妲己害得商紂王亡了國;褒姒害得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王室被迫東遷;而驪姬則害得晉獻公父子相殘,讓晉國栽了一個大跟頭。總而言之,這四個人,都花容月貌,但也都傾覆邦家。可是,既然是四大妖姬,為什么不寫其他三人,單寫褒姒呢?因為褒姒有故事。其他幾位,妺喜也罷,妲己也罷,驪姬也罷,留下來的故事都比較少,大部分人并不熟悉,但褒姒不然。一提到褒姒,幾乎所有人都能立刻說出一個典故,叫“烽火戲諸侯”。這就是所謂“經典案例”,我們順著這個案例,不僅可以思考褒姒的悲劇,也可以思考四大妖姬的悲劇,進而思考所謂“紅顏禍水”的說法。

我為褒姒選的詩,是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褒城》:

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

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褒姒恃寵而驕,得到了很多自由。她讓人在驪山點起烽火,戲弄勤王的各路諸侯。周幽王只知道她笑一下就傾國傾城,可他沒想到,就在他們胡鬧的時候,胡人兵馬卷起的煙塵已經沖進了周天子的亭臺閣樓。

現在知道胡曾這個人的不多,他屬于小眾詩人。但是,在晚唐時期,他的詩篇也曾經廣為傳頌。他最擅長的,就是詠史詩。他的詠史詩基本都是以地名做題目,吟詠當地的歷史名人和歷史大事。比如,《南陽》吟詠諸葛亮躬耕,《烏江》吟詠項羽自刎,這首《褒城》則是吟詠褒姒“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很明顯,在胡曾看來,周王朝敗亡的根源,就在于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既然如此,我們的問題也就來了。

第一,褒姒為什么不肯笑?難道就因為她性格高冷,一心要當冰美人嗎?這樣理解當然不能算錯,但是,未免失之于簡單了。褒姒為什么不肯笑?因為她其實是個戰利品,是她的母國為了求和而獻給周幽王的禮物。這還得從褒姒這個名字說起?,F在我們看褒姒,肯定以為此人姓褒名姒。但是,這是當代人的命名習慣,在中國古代可并非如此。上古時期,女性只有小名,沒有大名,而小名是不能告訴外人的。那怎么稱呼她們呢?當時的禮法規定“婦人稱國及姓”。說一個婦女的時候,應該是先說她的國名,再說她的姓。這樣看來,所謂褒姒,就是來自褒國的一個姓姒的女子。要知道,姒姓可是夏朝的國姓,褒國是大禹后代建立的國家,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褒國站在了周朝這邊,跟周王朝的關系一直都很好。但是,到周幽王時代就不一樣了。周幽王是個喜歡窮兵黷武的君主,打起仗來六親不認。幽王三年,他出兵討伐褒國。褒國打不過,怎么辦呢?就把褒姒送給了周幽王,以美女換和平。褒姒的確絕色,周幽王接到這么一份厚禮,果然就退了兵。想想看,敵人兵臨城下,作為戰利品帶回來的姑娘,內心大概并不那么痛快吧?周幽王能夠得到她這個人,卻無法得到她的心,整天看著她那張艷若桃李而又冷若冰霜的臉,周幽王真是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那么,褒姒在嫁給周幽王之前,又是哪家的女兒呢?《史記·周本紀》里,記載了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據說,夏朝末年,夏桀在位的時候,有兩條神龍來到朝廷前,口吐人言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毕蔫钣X得茲事體大,就讓巫師占卜對策。巫師說,無論是殺掉龍、趕走龍還是留下龍,都不吉利。要想吉利,就必須得到這兩條龍的龍涎,也就是龍的唾液。聽了神的旨意,夏桀趕緊向神龍禱告,這兩條神龍果然留下龍涎,緩緩離開了。夏桀就用匣子把龍涎裝起來,秘密收藏。后來,夏朝不是被商朝滅亡了嗎?這匣子就傳到了商朝。等到商朝被周朝所滅,這匣子又傳到周朝。歷經三個朝代,從來沒有人敢打開它。直到有一天,匣子傳到了周厲王手里。周厲王是個昏君,好奇心過于旺盛,讓人打開看看。沒想到,匣子剛一打開,黑色的龍涎就流了出來,在王庭之中到處流淌。周厲王嚇壞了,趕緊讓一群婦女赤身裸體,對著龍涎大喊大叫,這其實是古代的一種壓勝方法。龍涎聽見婦女喊叫,變成了一只黑蜥蜴,竄到后宮里,亂蹦亂跳。正好有個七八歲的小宮女走了出來,一個躲閃不及,這黑蜥蜴就鉆到了她的肚子里。這件事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告一段落。又過了幾年,這個小宮女長大了,無緣無故就懷了孕,生下來一個小小的女孩子。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小宮女也不敢聲張,就把這小女孩扔到了路邊。

當時,周朝正好流傳著一首童謠,叫“檿弧箕服,實亡周國”。什么意思呢?山桑弓,箕木袋,是滅亡周國的禍害。這童謠多么不吉利啊,周王很忌諱,就到處抓賣這兩樣東西的人。有一對夫婦正好干這一行,聽說之后趕緊逃跑。就在逃跑的過程中,看到了這個被扔在路邊的小女孩。夫妻倆心軟,就收養了她,帶著她逃到了褒國。她長大之后,居然出落成一個絕色美女。后來,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國君沒辦法,在國內征集美女獻給周幽王,中選的褒姒,就是當年那個感龍涎而生的小女孩。

這個故事太過離奇,現代人看了肯定會認為它是假的。世界上哪有什么神龍?更不用說神龍吐出龍涎,感生美女了,這不過就是古代帝王傳說的一種變體而已。漢高祖劉邦不也有斬蛇起義的傳說嗎?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也就是赤龍的兒子。古代人迷信,凡是出了大人物,不管是好是壞,都認為他不是凡人。劉邦能建立漢朝,當然是大人物,所以是龍子;而褒姒能滅亡周朝,也是大人物,所以也跟龍有關系,是龍涎幻化而成。這種傳說聽聽就好,不必當真。不過,雖然龍涎感孕是假的,但是,這個傳說中有真實的部分。真在哪里呢?首先,褒姒確實不是姓褒名姒,而是出身于夏朝后裔建立的褒國;其次,褒姒很可能并非褒國的公主,而是專門為周幽王海選出來的美女,戴上一頂公主的帽子,跟周幽王和親來了。

不情不愿的褒姒冷著一張臉,來到了周朝。人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有吸引力。周幽王受了褒姒的冷落,不僅不怪她,反倒覺得她獨具魅力,天天想著怎么逗她笑。逗笑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就是烽火戲諸侯。

那么第二個問題就來了,烽火戲諸侯是真的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歷史上確實有據可查。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想出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不是立足自身,而是打在了周朝的諸侯王身上。當年,周王朝分封了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的國君都有義務保衛周王朝,為周王朝出兵打仗。古代通信不發達,萬一真有敵兵進犯,怎么才能讓各位諸侯王知道呢?周王朝設立了好多烽火臺,遇到緊急情況,就點起烽火,諸侯看到烽火,就要出兵勤王。當時周王朝正受到少數民族犬戎的威脅,所以光是在驪山,就設立了好多烽火臺。這一天,周幽王把褒姒帶到了驪山的烽火臺上,點起烽火。諸侯一看見烽火狼煙,以為是犬戎進犯,都帶著兵急急忙忙趕來了。來到驪山一看,連敵人的影子都沒有,只有周幽王帶著褒姒在山上飲酒作樂。看到諸侯王們大惑不解的樣子,周幽王輕輕松松地說:“辛苦諸位了,沒什么敵人,只是王后沒看見過烽火,我想給她看看,你們回去吧?!敝T侯王們雖然氣得七竅生煙,但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可能有人不明白,點烽火、戲諸侯有什么好笑的?誰會這樣哄女朋友呢?其實,這件事真正的意義既不在于烽火,也不在于諸侯,而在于周幽王的權力。周幽王是在向褒姒炫耀,這么多諸侯王,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多么厲害!古往今來,好多男性都有類似想法,覺得只要自己是個厲害角色,女人們就會無條件愛上他。面對周幽王的這種自信,褒姒做何反應呢?她不知道是真的喜歡上了周幽王的說一不二,還是僅僅覺得無論是周幽王的孔雀開屏也罷,或是諸侯王的沒頭蒼蠅亂撞也罷,都顯得好傻,總之居然嫣然一笑。這一笑,把周幽王的心都笑化了。既然王后喜歡這個,以后就這么辦了!于是他三番五次地點烽火,召諸侯。諸侯上過幾次當之后,都知道周幽王是在耍弄他們,干脆不來了。后來有一天,犬戎真的打過來了。周幽王慌忙點起烽火,卻再也無人響應。結果,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褒姒也被犬戎俘虜,西周政權就此結束,這就是所謂的“烽火戲諸侯”,其實也就是中國版的“狼來了”的故事。烽火戲諸侯既然是由褒姒而起,它也就成了褒姒的最主要罪證,讓褒姒背了幾千年的罵名。

問題是,烽火戲諸侯是真的嗎?很可能不是。因為烽火臺這種裝置真正通行起來,已經是在與匈奴殊死搏斗的秦漢時期,西周比秦漢早了好幾百年,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連綿不斷的烽火臺,怎么會用烽火戲諸侯呢?所以,比《史記》更早的《呂氏春秋》記載這件事時,用的道具就不是烽火,而是戰鼓。再說,就算是周幽王能夠發出什么信號把諸侯王召集過來,那些諸侯王距離西周都城鎬京有的近,有的遠,絕不可能同時到達,根本不會出現大家亂亂哄哄,一起聚在驪山腳下的場面,怎么可能因此博得褒姒一笑?換言之,按照當時的客觀條件,烽火戲諸侯斷無實現之理。

第三個問題,既然沒有烽火戲諸侯,西周為什么會滅亡呢?這件事還真的跟褒姒有關系。褒姒并不是周幽王的第一個王后。在褒姒之前,周幽王已經立了一位申后,也就是來自申國的王后。申后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宜臼。本來,周幽王已經立了宜臼當太子,可是,自從褒姒來了以后,申后就失寵了。更要命的是,褒姒雖然不喜歡周幽王,但還是跟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伯服。伯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很明顯,周幽王是打算把伯服算作自己的嫡長子,讓宜臼靠邊站了!果然,此后不久,周幽王就廢了申后和太子,改立褒姒當王后,伯服為太子。這下可就釀成大錯了。我們講娥皇、女英的時候提到過,上古時期都是政治聯姻,申后可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弱女子,她背后還站著一個強大的申國。申國為周王朝屏蔽北方的犬戎,地理位置重要,軍事力量也特別強大。此刻申后被廢,申國侯的外孫也當不成太子,這不是損害了申國的利益嗎!申侯一氣之下,干脆聯合老對手犬戎,直奔鎬京殺了過來。本來申國就夠厲害了,再加上一個犬戎,周幽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只能是國破家亡,身首異處。褒姒呢,也因此成了犬戎的俘虜,不知所終。周幽王一死,申國侯的外孫宜臼接了班,史稱周平王。周平王在西邊立足不住,遷都洛陽,從此西周也就演化成了東周。從這個角度講,《詩經》所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也并非完全沒有依據。

關于這件事,2008年清華大學獲贈的一批戰國竹簡可以為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出自《史記》,但這批竹簡完全沒寫烽火戲諸侯,而是只記載了申侯主動聯絡犬戎,攻打鎬京的來龍去脈。為什么我們更相信竹簡,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史記》呢?因為這批竹簡是戰國時代的,而《史記》則出自西漢司馬遷之手。記載同一件事情,時間在先的勝過時間在后的,這也是史學界的一個基本原則。

故事講到這里,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褒姒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實不在于她引發了烽火戲諸侯,而在于她被獻給了周幽王,而周幽王又愛上了她,還因此廢掉了原來的王后和太子,損害了王后娘家的利益,這才招來滔天大禍。既然如此,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難免會有點不平:這一切都不是褒姒能夠左右的,憑什么讓她負責呢?當年,魯迅先生對此有相當犀利的點評:“歷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擔全體的罪惡,已經三千多年了。”魯迅先生還說:“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魯迅先生的說法帶著他特有的辛辣,當然也絕不是無懈可擊。比如說,我們應該承認,宮廷女性對政治并非毫無影響;我們也不宜過于籠統地對男性進行攻擊。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承認,這是對“紅顏禍水”這一說法最有意義,同時也是最有力量的反駁。“紅顏”可以屬于一切時代,但“紅顏禍水”只屬于男權社會,我們需要理解它的歷史內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請一定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再不要信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白山市| 平凉市| 青冈县| 吉林省| 汝南县| 嘉禾县| 长丰县| 永丰县| 湟中县| 眉山市| 阿拉善盟| 六盘水市| 建昌县| 枣庄市| 张家川| 惠水县| 澜沧| 嘉定区| 丰顺县| 临夏县| 大埔区| 吉木萨尔县| 汨罗市| 东辽县| 马边| 库伦旗| 镇远县| 庄浪县| 灯塔市| 荣昌县| 什邡市| 东光县| 河池市| 和静县| 来凤县| 洛川县| 武乡县| 司法| 姜堰市| 上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