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公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知識點1 安 全
《現代漢語詞典》對“安全”的解釋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沒有事故”。我們從字面上理解,“安”是“平安”,“全”是“健全”,所以狹義的“安全”就可以理解為“人身平安,身體完整且不受傷害”。
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應當把人的心理加入進來,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是有思想的(區別于一般動物的條件反射),成語“惶恐不安”表達的就是如果心理上處于擔憂、恐懼狀態,人也就處于不安全的情境。如果人總是受到外在的威脅,無論是來自自然界的災難預警還是來自社會的、其他人的行為,人都不可能獲得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見圖1–1)。

圖1–1 人的需求層次
在古代社會,影響人類安全的主要是自然災害,如洪水、大雪、臺風,同時還有來自野生動物的威脅;具體到人群,不同部落、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是人的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脅。在人們的物質財富很少時,安全主要是指人類的生命安全。在農牧業發展起來之后,安全的范圍逐步擴大,除去戰爭因素外,影響安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自然災害,只不過擴大到了影響農作物、牲畜生長的那些自然因素,例如旱災、蝗災等。到了近代,工業興起和發展,技術風險、環境破壞乃至經濟危機等被逐步納入安全的范疇。在現代意義上,安全遍布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需求。
例如,敘利亞的持續戰亂使敘利亞人民的安全沒有保障,形成大量的難民,他們選擇離開自己的國家,希望到相對安全的歐洲國家去生活。又如,日本“3·11大地震”之后,福島核電站受到破壞,周圍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否則安全必將受到重大威脅。再如,環境嚴重污染導致的城市霧霾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必須下大力氣從根本上進行治理,甚至不惜讓企業停工停產等。
在我國,人民在安全方面的訴求如何才能得到保護和實現呢?各級政府承擔著主要的公共安全管理責任(見圖1–2),這就是我國的公共安全管理。

圖1–2 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責任
練一練
簡答題
從人們對安全的基本需求的視角,談談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責任。

知識點2 公共安全的基本含義
如何區分個人的安全與公共安全呢?公共安全這個概念,本身就是針對社會管理而言的,要正確理解這個概念的含義,就不能僅僅站在個人的角度,需要站在公共的高度和社會的角度去認識、理解和分析。第一,公共安全是包括社會個體安全的,社會個體安全在一定條件下直接構成公共安全;第二,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社會成員的安全,特別是由社會成員的行為導致公共安全事件時,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首先要區分其行為是針對特定人還是非特定人。比如,駕車有意撞擊某人或車輛,雖然該行為也是犯罪行為,屬于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抑或故意毀壞公私財物,但在實施該行為時駕車人是明確經過選擇的,因此該行為不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駕車嚴重超速、并線、超車而致其他人員和車輛的安全于不顧,無論是否在實際上產生了后果,該行為都危害了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僅僅指社會成員的人身安全嗎?無疑,人身安全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安全要求,但是反過來不能說公共安全只包括人身安全。我們從安全本義的發展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對于公共安全并沒有形成一個得到學界一致贊同的、毫無爭議的概念性表述。
公共安全通常是指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的安全。破壞公共安全的行為是指故意或過失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也有學者把社會秩序納入公共安全的概念之中。
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危害廣大群眾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的安全,足以使多人死傷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它是《刑法》上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極大的一類犯罪。這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它同侵犯人身權利的殺人罪、傷害罪以及侵犯財產的貪污罪、盜竊罪等有顯著的不同,包含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傷或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危險,其損失的范圍和程度往往是難以預料的。這類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各種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舉例說明:如果一個人在打架斗毆中用刀扎傷了對方,這屬于故意傷害;但是如果一個人持刀在商場的人群里亂捅,這就屬于危害公共安全。雖然法理上出于對法定利益的保護,在刑法中的公共安全可能與公共管理學上的公共安全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看,這種區分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練一練
單項選擇題
下列關于公共安全的含義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A.公共安全就是指我們的人身安全
B.公共安全是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C.公共安全是指國有重大資產的安全
D.任何兩個相對人之間的矛盾都屬于公共安全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