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課 從感官出發的寫作

人每天行走于世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在和外界產生著撞擊。

靈感像細小的鈴聲,這兒一處、那兒一處地回響著。

而很多時候,我們卻如同盲人、聾人、昏迷者,什么也捕捉不到。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人們說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人們聽而不聞)[1]

不是靈感它太稀奇,而是沒有被喚醒過的心靈缺乏捕捉的能力。

讓我們從動物那樣的本能再次開始吧!叫醒你的手指尖、耳朵、脊椎骨與大腸、小腸,讓血液流動、細胞活躍,讓它們向整個的世界張開。

期待這一課的任務引導你,使你再一次沉浸于周遭的日常事務,無法自拔。

任務1 關于食物的寫作[2]

讓我們從爬蟲一樣的“低端”開始寫作練習吧!

請準備一份食物。

希望它是一份對你來說有些獨特的食物(特別愛吃/特別不愛吃/只有你的家人會做/只能在某個地方得到……)。要么就反過來,它是如此常見以至于人們日日品嘗也不會多看一眼(饅頭/一勺鹽/一塊豆腐/一把瓜子……)。

我還希望它有天然成分(從土里、水里、山上……得來的)。在我的經驗里,哪怕在一筐橙子里隨便撿起一只,也比人造的薯片、辣條的細節更豐富、更耐“咂摸”。

好了,準備好你寫作的工具,請按照步驟,邊體驗邊寫吧。

【步驟1】請用5分鐘仔細地打量這份食物。觀察它外觀的形狀、顏色、光澤(你可以把它放到陽光下,再放到陰影中,看看外觀有何不同)……眼睛能不能“看”出它的分量、彈性、溫度?它身上有沒有搬運造成的擠壓、生長造成的疤痕?如果它來自大自然,你可以想象它生長在枝條上/泥土里的樣子嗎?如果它來自生產流水線,你可以觀察它的包裝,包裝上有沒有表現出什么吸引人消費的策略?

請用簡單的字句寫下你所看到的。

【步驟2】(從現在開始,你都可以試試閉上眼睛去體驗,收獲會更純粹)請用3~5分鐘的時間,仔細聞它的氣味——靜止時的氣味。如果被揉捏或撕開外皮,氣味有什么變化?貼著鼻子嗅,以及放置到遠處,氣味又有什么不同呢?你知道香水的調性嗎?也請你捕捉這份食物在上述變化時氣味的不同之處。

請用簡單的字句寫下你對它氣味的體驗。

你嗅到裝著它的書包那股人造革味兒了嗎?你嗅到711便利店的冰柜味兒了嗎?或者載著你和它奔波的地鐵/公交車味兒?你嗅到此刻所處的環境里其他不由分說飄過來的味兒了嗎?凡是你真實地捕捉到的,都把它們記錄下來吧。

【步驟3】每天我們的皮膚都在觸碰著大千世界里的各種物品——公交車上的金屬杠子、手機、貓毛、足球……但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些。現在,就請用你的身體去觸摸這份食物吧。體會食物的溫度、重量、彈性(我總覺得天然食物的彈性比人造食物的好)、光澤度……你可以用手輕揉/粗暴地觸碰它,用嘴唇和手臂觸碰它,甚至可以捏扁一只包子、在桌子上來回搓一條面包……小時候家長說“不要玩食物”“食物是吃的不是玩的”,但你知道他們為什么說這些話嗎?因為小寶寶恰恰就會用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認知食物(如同他們認知世界的其他部分)。你也一起來玩食物吧!讓那些細微但美妙的觸覺從皮膚傳到心里。

最后,用簡單的字句寫下你的觸覺體驗。

【步驟4】終于可以吃啦。

你還記得吃生黃瓜時自己口腔里傳來的轟隆聲嗎?吃棉花糖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吃的時候,你可以進行聽覺體驗:從撕開橘子皮細微的噼噼啪啪聲,到咀嚼和吞咽的聲音。聲音和氣味、觸覺一樣,有時并不容易找到合適的詞去形容。努力去尋找,你能不能找到比“很神奇……但是我不知如何形容”更合適的說法?帶領我們去體會你所能體會到的。

最后一項是味覺。你依然可以變換策略——從細嚼慢咽到狼吞虎咽。捕捉味蕾被味道激發的反應,捕捉食物滑下喉嚨的一瞬間……并把你捕捉到的用簡單的字句記錄下來。

當你開始這次寫作時,你會不會覺得這是一件超級簡單(因此也許沒什么意思)的事情?現在回望你所觀察和捕捉到的,你還是持同樣的觀點嗎?

【注意】

(1)食物體驗需要一個讓你感到安全自在的環境,為的是你可以專注于自己的身心感受。如果周圍有其他人,那么不妨這么想——就當這個世界只有你和這份食物吧。

(2)“用簡單的字句”是指,這就是一份“觀察筆記”,你只需寫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而不要寫自己沒有觀察和體驗到的。簡單的字句就很好了,希臘人說“簡潔是美的高標”。如果字句是斷斷續續的,也無妨,不要刻意修飾。

不過,這也并不是說不可以有比喻之類的修辭手法。

當你盯著橘子的表皮時,你自然地聯想到了月球的環形山,這個比喻就是屬于你的。也就是說,修辭手法可以有,但希望它們是觀察和體會時自然地生成的,而不是為了“有文采”硬擠出來的。

(3)每一個步驟,我都希望你花更多的時間去體驗,寧可少花一點時間寫作。觀察和體會到了,才會真的有話說。

延伸練習

1.食物擬人

每份食物都有它獨特的“生理屬性”——從溫度到氣味、彈性、色澤等。你捕捉到了嗎?順著它物質上的屬性展開聯想,如果它是人,“他”/“她”會是什么樣的呢?性別、言談舉止、脾氣秉性、社會階層、職業……有一次,我體驗的食物讓我聯想到“他”是一位海軍中下級軍官,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白色制服和肩章。但是,當“他”從不遠處走過來時,我會感到這個家伙很可能會對下屬吹毛求疵,因為我看到“他”一邊走,一邊不斷彎腰去用手指撣制服褲腳的一點點灰塵。

還有一次,我想到“她”是一位孕婦(一塊豆腐)。“她”皮膚白得近乎透明,長發散亂在臉頰和肩膀上。“她”的手腕渾圓,看起來身體很健康。但當“她”走過我身邊時,我不禁會猜想,這個人身上有什么樣的故事?以至于她身體飽滿渾圓,蒼白的面色卻是那么冷漠,沒有一絲表情。

我的腦海中還浮現過妻兒被一個池塘吞沒的沉默鰥夫(一根黃瓜)、一個在林場干活的手特別靈巧的男孩子(一只庫爾勒香梨)……

你的猜想是怎樣的呢?請用幾句話寫下你猜想的人物。如果你有興致,可以繼續把它發展成圍繞這個人物的小故事。

2.你最喜歡/討厭的食物是什么呢?請圍繞這個話題,寫下你們的故事吧

你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和它相遇的?當時是什么情形?它聞起來/吃起來是什么樣的?你對它的喜歡/討厭,與身邊的人有關(和你一起吃的人、給你做這份食物的人)嗎?

不妨閉上眼睛,專注于和它相遇的那些時刻,空氣中的氣味、人們的話語、你的心情……

附:創意寫作課上小伙伴的習作

甘草糖

看:被包裝在白色為底、玫紅色和藏藍色做裝飾的塑料袋里。袋子飽經滄桑,全是被揉皺后的褶子。在一堆熒光彩色糖果里,它是黑色的,有微妙的紋路,像苔蘚在巖石上攀行。這一顆是撲克牌里的梅花形的,背面稍稍凹陷,正面稍稍突出。有兩條裂痕在梅花梗的位置,沿著它的邊緣延伸。

聞:有點甜膩的甘草味,微微的辛辣,是加了很多糖的不苦的中草藥味,瞬間占據了鼻腔,但是很快又一絲不剩。手指上會留下一點橡皮糖的味道。

觸:很輕,觸感也很像輪胎,磨砂的質地,有一些滯澀感,背面比正面稍微黏一些,像是橡膠做成的小裝飾品。掰開后,里面是光滑的,很難掰斷,還泛著黑色絲綢光澤。

味覺和聽覺:甘草的氣味輕輕滑進來,隨著咀嚼,突然爆開。咬起來“嘎吱嘎吱”的,很勁道,不太容易咬碎;試圖咬斷的時候會聽到牙齒摩擦的聲音。它黏在牙齒上,黏在牙齦上,黏在上頜,黏得到處都是,舔下來的時候會感受到一種微妙的大料味兒。清甜的甘草味順著喉嚨往上爬,散到了鼻子里。因為只是一點點糖,所以完全不影響吞咽,依舊是普通的水聲。回味有一點苦,甘草味徘徊在鼻腔不散。

[擬人小故事]

她是一個有點古板的現代藝術家,叫楊凌。她雖然沒有信仰,但是會遵守一些不知何處來的教條,比如每個周五去教堂坐著看夕陽的余暉透過彩色玻璃窗,比如每個月有一周不吃肉、一周不喝酒。

她身體不好,常常徘徊在醫院,10天有8天身上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所以她一直想買一瓶消毒水味兒的香水。

她不喜歡很多事,不喜歡吵鬧,不喜歡擁擠,不喜歡很多人;喜歡的事情反而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板著臉,偶爾會被人說高冷,大部分時間被人說奇怪;和大部分人很難溝通,但是和少部分朋友相處得非常好。

她會經常上網看奇怪的八卦,然后暴力發言,甚至有好幾次被禁言,但是她從不換號,也不隱藏自己的動態,盡管這樣會讓她被很多網友噴。她會把罵得好的當成笑料,發到另一個網站上,得到將近1萬的點贊。

相比繪畫而言,她更喜歡雕塑,尤其是用釘子和錘子鑿大理石的那種,然而限于現實條件和身體原因很難實現。最近的得意作品是一座長著角的山,材料是生活垃圾。

——晾衣桿曬咸魚

這就是“晾衣桿曬咸魚”拍下的那份甘草糖

最喜歡的食物

我很喜歡吃小章魚,就是壽司店的那種紅色的小章魚。我原本很討厭這東西,因為它們長著密密麻麻吸盤的觸手讓我感覺頭皮發麻,而且那種艷麗得一看就不正常、不自然的紅色就像毒蘑菇一般。媽媽曾讓我嘗嘗,她說非常好吃,但是當我咬下去的時候,它涼涼的,還有一些汁液噴出來,我嚇得一口將它吐了出來。直到上了高中,要和fg約飯,我們去了新中關的一家回轉壽司店。我看到了小章魚,就把它拿了過來問身旁的同學誰敢吃。果不其然,沒有人敢吃,并且還有同學慫恿我吃。據說青少年在和同齡人一起活動時會變得興奮而沖動,我當時就一個頭腦不清醒,說:“吃就吃!”接著,兩旁的同學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目不轉睛地看我直播吃章魚。我顫顫巍巍地用筷子反復夾了幾次,才夾起來那滑溜溜的小章魚。我一口將它吞了下去,面無表情地使勁嚼。嘎吱嘎吱的聲音從嘴里傳了出來,我的舌尖感受到了小章魚每個細小的觸手上密密排布的小吸盤,聯想到了曾經在電視里看到的吃活章魚的片段,仿佛感覺到小章魚的觸手緊緊纏繞著我的舌頭。我真想把小章魚吐出來,但是礙于面子,還是堅強地繼續嚼。涼涼的醬汁伴隨著筋道的章魚,嚼著嚼著,我竟然覺得小章魚還挺好吃的!吃完了一個,就又壯了膽,一個接一個地吃。再后來,一見到小章魚,我就一定要來一盤。

——高冰潔

任務2 關于蒙眼體驗的寫作

真正的爆款游戲,都應該是規則簡單、百玩不膩的。“戶外蒙眼體驗”就是如此。它調動你的身心參與,從對身邊事物的再認知出發,引發的思考甚至能夠到達抽象的哲學層面!

最好是兩人一組,戴上蒙眼的物品(外套、眼罩、圍巾都可以),這就出發吧。你們可以就近選擇,日常生活中的戶外空間(街心花園、廣場、大自然……)以及室內空間(醫院里、地鐵站里、商場里、咖啡店……)都行。一個人蒙上眼睛,另一人在旁邊攙扶,開啟探險之旅(后半程兩個人可以交換角色)。

游戲規則

(1)你知道感官代償嗎?被蒙上眼睛的人,在行進的過程中,“被迫”開啟聽覺、觸覺、嗅覺,用這些平時被視覺壓制的感官,盡情探索周邊每一個細微事物的存在。牽引他/她的人,也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他/她設計富有挑戰性的路線。

(2)請保持靜默。從蒙眼體驗開始時,就不僅關閉視覺,也盡量關閉口頭的語言交流。珍貴的信息稍縱即逝,不要在交談中輕易地就把它們吐露出來。

(3)請在游戲完成后,盡快寫下自己的體驗。

當你蒙上眼睛后,世界不再是之前的那個世界。你會不會在車輛穿流的大路口,任由風的氣息把自己帶到某個繁忙的海港?你也有可能失去方位感(我知道一位曾經接受定向越野訓練的同學蒙眼后都迷失了方向呢),以及錯判時間的流逝速度。你會驚訝于一朵月季花的花瓣摸上去和看上去那么不同。你還可能捕捉身邊走過的人散落出的無比真實卻似乎暗藏玄機的對白碎片。

和上一個任務一樣,請用簡單的字句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吧。也許有的句子不完整,因為它本來就只是一份“觀察筆記”,然而你要盡力去準確表達當初真實的感受。在寫作時,如果你感到記憶已經模糊,對用詞、表述拿不準主意,不妨再次閉上眼睛,讓自己回到蒙眼時的狀態中。

商場的大名用金屬材料鑄成立體字。雖然就是學校旁邊幾乎天天路過的地點,蒙眼的小伙伴卻陷于局部細節,完全猜不出這是什么東西

附:創意寫作課上小伙伴的習作

…………

在戴上眼罩后的最初十秒鐘,我感覺自己仿佛身處一條宇宙中的時空隧道當中,周圍充滿了以接近光速漂浮著的彩色等離子體,感覺不到任何速度、空間對自己的束縛。每走一步,我都感覺前方就是萬丈深淵。隨著每一步踏向前,一個萬丈深淵就在一瞬間變為平地,并且在這塊平地前面再瞬間出現一個新的萬丈深淵。就這樣,我的想象力在一分多鐘之內都無法給周圍的世界做任何的定型,我沒有辦法把它按住,因為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夠定型的;能體會到的只是周圍的世界在光速般難以置信地飛快地流變,仿佛我這輩子所見過的一切關于城市、關于荒野、關于世界的景象都在走馬燈般地瘋狂涌入我的四周,而又在同一瞬間消失得不剩一絲痕跡。

…………

我能感到周圍有許多人在說話,自己就在人們說話的嘴和留下的聲波的波浪之間漂浮,如同在空氣中飄浮一樣。終于到了天橋,我開始在蒙著眼睛的狀態下試圖走上天橋的臺階。每要登上一個臺階時,我就用腳尖先找到這一階與下一階相連處的那部分,因為腳尖與這個位置相碰時,腳掌踩上去一定是不會有落空的危險的。這樣走了很久很久,終于上到了天橋的頂上,之后,我立刻感覺自己融化在城市的空氣中,開始飛翔了。我憑借汽車喇叭鳴笛和發動機的聲音,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車流,但不能清晰地感覺到車流是在我的“下方”以及我是在從一座“橋”上走過去;相反,我感覺自己的意識融化在了城市車流上方的空氣里,而城市被縮小了,我仿佛在一瞬間能夠感知到整座北京城的馬路上的車流,以至于讓自己的意識彌散在空氣之中,滲透到車流的左側、右側、上下甚至底部,從而更加接近這座城市的本質了。但我無法判斷自己的位置有多高,所以僅僅是爬上了天橋的頂上,就感覺自己仿佛是站在華山山頂甚至珠穆朗瑪峰那么高的地方,在一個極高、風極大的地方(盡管我能感受到車流,所以按理來講自己所在的位置并不高,但對高度的理性判斷已經在缺少視覺后被破壞了)。在天橋上走著走著,吹來一陣非常強烈的大風,我更是感覺自己已經完全像一片羽毛般被刮到了城市的空氣中,像被浸沒在空氣做的水里一樣懸浮著。

下天橋的過程更加困難,我手緊緊地抓住天橋右側的金屬欄桿,像抓著繩索攀巖一樣,讓手順著欄桿一點點往下滑動,同時相應地讓腿往下邁。這時候,我感覺整個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只剩一條天梯懸浮在無始無終的虛空當中,我就從這天梯上不斷地一點點艱難地往下移動。在新中關門前的廣場上走著,我能聽到的只有許多行人在四面八方說著話的微弱的喧嘩聲,這聲音幾乎不會突然增大或者突然變小,不像海浪,而像均一而穩定的彌散著的空氣。我突然感到這無始無終的人群的微弱喧嘩聲比任何視覺景象都更接近“城市”的靈魂。我的大腦仍然在努力試圖補全四周的景象,這時候我發現任何一個我所見過的城市的景象都可以被補全到這樣的聲效之中去,不會顯得有絲毫不合,美國波士頓、日本福岡……我已經完全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只感到自己是在聲響中漂浮。

進商場后,同伴帶我上了電梯——在電梯沒有啟動之前,我根據同伴忽然停住了十幾秒,才猜到可能是要坐電梯;當電梯啟動之后,奇特的感覺就立刻再次涌上來了。我從來沒有覺得那種因電梯運動而產生的重力變化如此強烈過,而且完全無法判斷電梯到底運行到了幾樓(連“樓”的概念也模糊了),只能感到自己是在被運載著上升。就這樣,既不知道身處的高度,也不知道上升的速度,僅僅幾秒之后我就感覺自己好像已經身處二三十層高的地方了,然而電梯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甚至還微微地加速了。我感到自己坐的簡直就是一架太空電梯,能一直載著我上升到地外空間站的運行軌道上去。電梯上升了十幾秒后,我的大腦中負責想象并構建視覺景觀的那部分(從戴上眼罩就沒正常運行過)已經在開始構建月球的景象了,仿佛電梯的外墻是玻璃,透過去就可以直接看到外面巨大的月球懸浮在太空中的壯觀景色。

不知過了多久,電梯終于停下來了,我這時已經完全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了。一開門,一股空調的冷氣撲面而來,然而在感官不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這個“冷氣”的信號在我大腦某個隱秘的處理信息的角落得到了無數輪循環正反饋的放大,我竟然感到自己仿佛是走在一座浮空的冰橋上!我感覺自己仿佛身處一座冰封的巨大宮殿,正前方只有一條底部完全透明的由冰凝結而成的懸空道路,底下則是數萬米深、一眼望下去直看到深淵般的黑暗且望不到底的冰淵。

這一層的活動區域很小,我們來到了另一層;因為活動區域變大了,我不再想象前方僅僅是一條冰橋。然而由于仍然感覺自己身處極高的高空之中,我的想象力再次開始發揮作用了:我感覺身處一個由無數條非常窄的懸空玻璃橋相互錯綜復雜地在三維空間中連接而成的、驚人地龐大而精細的玻璃迷宮中,許多許多條玻璃橋在空間中搭成了如同化學纖維放大十萬倍后的復雜結構,每一條橋上都有許許多多人在來回走著;而所有這一切又被一個更加巨大的玻璃穹頂所覆蓋,玻璃穹頂外面是金黃和翠綠交錯的連綿群山的景色,被籠罩在湛藍的天空之下。

然而,隨著我們慢慢向前走去,空調的冷氣開始逐漸消失了,代之以一個從我們身旁走過的男人大聲打電話的聲音——關于一批工程材料。逐漸地,一種氣味開始鉆入我的鼻子。我的第一反應是臭雞蛋味,第二反應是面包味,第三反應是汽油味(這些相隔僅僅幾毫秒),而這三個反應又立即融合到一起,讓我很快明白這是停車場的味道,我根本不是身處幾萬米的高空,而是在地下的停車場里!……電梯門又打開了,我們回到了新中關的一層,我摘下了眼罩。一切都如常了。

——Iris

任務3 觀看……的十三種方式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曾經在行走/手里做著什么事的某個瞬間,猛然沒來由地冒出這樣的想法:這個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到底有多大?我的存在到底算什么?我應該如何存在于其中?

用一生致力于探索這些問題、尋找答案的人,比如僧侶,未必用的是做過80個工種或者周游世界的方式。他們如何探索呢?很多時候,他們只是靜靜地做日常的事情,和周圍環境融在一起。

這個任務就是仿效僧侶修行,用“靜觀”去體會。希望隨著靜默中時間的流逝,世界真相的一角會浮現在你面前。

在周邊環境中找到一個觀察對象,和它在一起,用以下(可以不限于這些)方式觀察它,并寫下你的觀察筆記。

這個觀察對象可以是生物(如人、蝸牛、紫藤、小烏龜)或是非生物,有形或無形(如食堂里的空氣、操場上的風),宏大(如某幢建筑、天空)或細微(如樓道里每層臺階上嵌的金屬線),靜止或是動的(如擰開衛生間水龍頭后流淌的水)。你周邊的一切物質存在都可以作為觀察對象。請找真的讓你有好奇心想要去了解的事物。

(1)請描述觀察對象的物理特征。

形狀、顏色、體積、重量、氣味、味道、觸覺(可能環抱/揉搓/彈擊……它嗎?)、聲音……

它的種種物質特征有自相矛盾之處嗎?(例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在此刻的陽光下卻只有一條細小的樹影……)

(2)它的這些特征(從不同方面“看”/各自)會讓你產生什么聯想?它像……

(3)它內在蘊涵著什么樣的能量?如果它可以動,它動的方式、軌跡、速度是什么樣的?如果它不可以動,它內在有什么能量在傳遞?

(4)看起來,它是怎么生成(長成)此刻這個樣子的?你能想象它的歷史和未來(壽命……)嗎?

(5)它有什么功用?你覺得,它還應該/可以有其他什么功用?

(6)從它的角度出發,它感知到的周邊世界是怎么樣的?(比如,從它的身高/位置/需求出發……)

(7)它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在與不在,周圍環境都一樣嗎?

請找出周邊三個和它發生聯系的事物,想象它和它們的關系。(例如,螞蟻與地面上一塊嚼過的藍色泡泡糖、窗戶玻璃與劃過的飛鳥、跑道與天空、鋼琴和琴房的墻壁、物理實驗室的儀器和使用它的老師……)

(8)如果它能離開這兒,你希望在哪兒看到它?你希望和它一起做什么?(例如,把垃圾桶洗凈,讓它躺倒在地上,我和它玩滾筒的游戲,或者把它套在頭上跑來跑去。)

(9)它身上的哪個(些)特質觸動了你?(例如,懷抱這棵樹的棕色樹干讓我感到安全和溫暖。)哪個(些)特質讓你寧愿忽略?(例如,垃圾桶的臭味。)

(10)對它的整體展開聯想,你覺得它能讓你想象到世界上其他的什么(事物、生活方式、氛圍、情感狀態……)呢?(例如,地鐵通道里的金屬扶欄,讓我想到冬夜的冰面一樣的停機坪。)

(11)如果它就是世界,這個世界會有什么樣的運行規則?會生成什么?(例如,如果操場上高擎的燈架就是世界,我認為放燈的架子里會是川流不息的小矮人……)

(12)和它在一起的你,與沒和它在一起時,有什么變化?(例如,腿上多了三個蚊子包,T恤熱烘烘的,或者內心感到空蕩蕩的。)

(13)如果把你和它合二為一,那會是什么樣的?站在它的角度呢?/站在你的角度呢?/站在新生物的角度呢?

最后,請你以它的口吻寫點什么。也許是它把自己發出的電流吱嘎聲寫成了詩,也許是桌子于自己沉默的中空中生長出了一個故事,也許是花朵給一只鳥的信……

以你獨特的體驗,上述觀看方式還能添加進什么新的話題和角度?

這項任務借鑒了《寫我人生詩》這本書中的一個任務“十三種看的方式”[3]。作者受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十三種看烏鶇的方式》這首詩啟發,引導寫作者在觀察中把自己置身于盡量多的可能性中。這首詩不那么好懂,不過閱讀時我們能感到的是,它說著烏鶇,但詩人的思緒已由鳥進入一個更加遼闊和玄妙的世界。而引領人進去的,也許是黑鳥(烏鶇在英文中的名字為blackbird)珠粒一樣的眼睛,也許是它黑色的剪影,或者是它從空中劃過的姿態。我們自己的觀察也是這樣。當我們進入觀察對象那個具體的“物”的世界,它激發我們的卻是更本質的關于世界的理解。而在這樣的探索中,人們自己也往往心意畢現。

【注意】

(1)就算每個問題要花2~3分鐘時間,這份觀察也需要至少半小時。請帶好筆記本,準備好能和它安靜相處的時間。

(2)不需要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比如,如果你想觀察街心花園,是因為你小時候在那里度過了無數快樂時光,在你心里它就是快樂的象征,那你也就可以免去這次體驗了。把它還原為它本身,而不是我們感情的附屬或證明。這是一份尊重和平等,是不是呢?

(3)不用在觀察之前就擔心寫不出什么。過于“為了寫而寫”,反而會讓你的觀察和寫作不自然。就當是去陪伴它,和它一起度過這半小時的時光吧。當你占據了它身邊的空間,于沉默中慢慢進入它的世界、了解它的秘密,感受你們的彼此融合,想法和感受自然而然會浮現出來。

附:創意寫作課上小伙伴的習作

觀察對象:校園里的國旗

1.看起來像長方形(因為不停在動,所以不確定),是沾著灰的紅旗子,旗子右下角有點開線了。旗子左上角有顆大約占旗子1/15大小的亮黃色大五角星。大五角星右側有四顆組成半圓形的小五角星,小五角的方向跟大五角不一樣。不過,通常五顆星都是看不到的,因為沒風的時候,旗子會通過各種方式把星星藏起來。

風大的時候能聽到旗子內部互相打架的“抖動”聲——“啪啪啪”,平時完全沒有聲音,看不到就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不不!反駁上面的話!微風的時候,旗子左側的金屬桿會和旗桿碰撞,“嚓、嚓、嚓、嚓”,還特有節奏感!

2.這面北大附中永遠高高掛起的國旗,就好像“第三視角”。它靜靜地觀察著每一個人,像審判官,存在于我的世界卻又不參與我的世界。同時,它也有自己的活動,卻又不讓我知道。我的一切暴露在它之下,我卻看不透它,讓我體會到了距離感、卑微感。

3.它已經和世界是一體的了。我不覺得它“內在”有屬于它自己的能量。它在那么高的地方和周圍待了起碼兩年,它和周圍是完整一體的。它有時全身黏在旗桿上——“軟骨頭”,哼,有時候旗子最右側部分會稍微畫弧,這邊畫畫,那邊畫畫,翹起一個角。它的姿勢真的太多了。

它有時候非常激烈,此刻就很平和溫柔。平時就是慢慢抖兩下,剛剛它居然以非常溫柔輕緩的速度窩出一個小弧度,就好像伸懶腰,慢慢撐起來,然后用力舒展,一秒之后舒服了再恢復原樣。

4.它身上的每一部分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旅途,最終被廠家收集了起來,制成紅色、黃色的布料,然后被組裝在了一起。我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會保持原樣,處在同樣的位置上卻一直在體驗不同的生活。直到北大附中倒閉或學校整改等各種不同情況發生后,它身上的每一部分再散開,以不同的姿態繼續去體驗。

5.它是一種體現領地的標志,也是一群人的身份認同……

6.周圍零星有些綠色的樹和它打招呼,但是更多的是各種顏色、規整的建筑擋住它延伸向遠方的視線。它的一邊被固定住了,一切運動都只能靠四面八方吹來的風。在暖和的時候,會有各種鳥兒在它附近繞圈飛。它偶爾低頭,會看到多個一直在移動的黑色圓點。它下面的老朋友不經常變,但有時偶爾低頭,發現就變了。它覺得這個世界很小,但偏偏從一些縫隙中又能探望到無窮盡的遙遠——

7.它是這里的一部分。我覺得每一處風景都是由所有在這里的細節組成的,沒有它,周圍環境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從我的角度看過去,它處于這所學校的中心,并且是我能看到的天空中唯一的顏色。

它和旗桿:國旗被旗桿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依靠旗桿才能長時間“高高掛起”,二者相伴相隨,雖然有恩怨(風大的時候老打架),但是不妨礙相互依靠。

它和跨越籃球場“遙遙相望”的楊樹:自從國旗搬過來,它們就一直對望。最開始誰也不認識誰,但是相處久了,居然誕生出了默契,眼神時不時對上,緊接著相視一笑。看著看著,就互相看了十幾年了。國旗見證它周期性的輪回,楊樹欣賞國旗的千姿百態。二者如幾十年的老友。

它和北大附中校園:軀體與心臟。旗子的舞動似乎牽動著整個校園的呼吸、起伏、運動。它似乎代表著這里的生命力。

8.當我在一條不知名的街道上散步時,偶然抬頭,看到它微微一卷,從上空掠過;再抬頭時,又找不見絲毫痕跡。

9.距離感以及它千變萬化的狀態(多樣性)。目前沒有“寧愿忽略”的特質,想接納它的所有。

10.這面國旗讓我想到詩歌。

11.這個世界永遠處于不同的狀態之中。有的時候風平浪靜,持續時間隨機;有的時候地動山搖,持續時間也隨機;今天這里看起來像海洋,明天這里就變成沙漠。這個世界并不存在任何生命,但是一切都在發生,時間永遠在流動。

12.腿上多了一個蚊子包。上課前,心里的悲傷和頹廢逐漸揮發了。更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了。看到了更多自由的鳥飛翔的樣子,聽到了更多的鳥叫聲。看到了北大附中校園的生命和呼吸。

13.它會更不安分一點。哪怕沒有動靜的時候,也想要動起來。一旦有小鳥靠近,會迫不及待地打招呼。也會喜歡裹住整個旗桿(吞掉!),因為喜愛。也會偶爾眺望縫隙中的無窮盡。

我不會再在意自己在每個圈子中的存在感,不會再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樣子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不會再愛面子。會更加沉默,因為喜歡觀察而不是分享。

最后這首詩,我希望用聲音代表這面國旗在世界中的存在。

叮叮,叮叮

——

叮叮

叮叮

啪啪啪啪啪啪

啪啦啪啦啪啦啪啦

啪啦叮叮啪啦叮叮

啪啪啪啪

——

——

——

叮鈴

噓……

——酒杯

附:

十三種看烏鶇的方式

[美]華萊士·史蒂文斯 著 靈石 譯[4]

1

二十座覆蓋著雪的山嶺之間

唯一移動的

是烏鶇的眼睛。

2

我有三顆心,

就像一棵樹上

停著三只烏鶇。

3

烏鶇在秋風中盤旋,

它是啞劇中不起眼的角色。

4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是一個整體。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和一只烏鶇

也是一個整體。

5

我不知道更喜歡哪個,

歌唱的美

或者暗示的美,

鳴叫時的烏鶇

或者鳴叫之后。

6

小冰柱在長長的窗戶上

畫滿了野性的圖案。

烏鶇的影子

在它們之間穿梭。

情緒

在影子里找到了

無法破解的原因。

7

瘦削的哈丹男人,

為什么你們只能想象金色的鳥?

難道你們沒看見烏鶇

怎樣繞著你們周圍女人的腳

行走?

8

我知道高貴的音調

以及明晰的、注定的節奏;

但我也知道

烏鶇與我知道的

有關。

9

烏鶇在視野中消失的時候,

為眾多圓圈中的一個

標明了邊界。

10

看見烏鶇

在綠光中飛翔

最顧忌音韻和諧的人

也會尖叫起來。

11

他乘著一輛玻璃馬車,

穿過康涅狄格。

一次,他突然感到一種恐懼,

他誤把行李的影子

當成了烏鶇。

12

河流在移動

烏鶇肯定在飛翔。

13

整個下午都是晚上。

一直在下雪。

而且將要下雪。

烏鶇坐在

雪松的枝椏上。

任務4 關于日常經驗的寫作[5]

在前面的練習中,我們的感官是向外部世界打開的。這一次,讓我們的關注點向內收,“觀看”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我們不僅要和之前一樣把它記錄下來,最后還要用它創作出一幅小小的藝術品。

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一件你(至少一段時間內)會規律性地做但是平淡無奇的小事,比如戴OK鏡、疊被子、系鞋帶。

同時,我希望這件事雖然微小、平淡無奇,卻包含著一點“你之所以為你”的特色。比如,我們課上的一個小伙伴選擇的是每天放學回家時站在自己家門口問好(就是問一聲好,并不是問給哪一個人聽)。有時,她用普通話問好;有時,她在追日本動漫,就用日語問好。還有一個小伙伴寫的是每天放學回家后,媽媽在廚房炒菜,她圍在媽媽身后,說著當天發生的事。另一個小伙伴說的是有一段時間給花澆水的事。

當你找到這件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了。

【步驟1】請回想你做這件事時肢體的感受。哪些肌肉參與進來了?它們有什么感覺?你身體的各個部位是怎么相互配合的?其中包含著什么樣的韻律或節奏?你的呼吸是怎樣的?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回想并且寫下你想到的。

【步驟2】做這件事時,你的眼睛會看到什么?你會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身體的觸感是怎樣的?(或許還有味覺?)用5分鐘的時間,回想并寫下你想到的。

【步驟3】當時你的心情和情緒是怎樣的——你是熱情的還是淡漠的?你是全神貫注的?精力充沛的?無精打采的?你的腦海中會冒出什么樣的意象和念頭?用5分鐘的時間,回想并寫下你想到的。

【步驟4】時間、天氣和地點是如何影響你的體驗的(比如室內或室外、哪個季節、早晨或晚上)。用5分鐘的時間,回想并寫下你想到的。

【步驟5】回看寫下的內容,關于這件事,你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嗎?它其實是一個應該早點改掉的小小惡習?還是你希望這樣的狀態蔓延到自己日常的更多時刻?

現在,你擁有了一份關于自己某個日常生活體驗的記錄。

請你在其中找幾個自己最喜歡的詞——這幾個詞應該最能代表你做這件事的獨特體驗——把它們標出來。希望其中有名詞、動詞、形容詞,2~5個就行。它們不一定是看上去很“有意義”的詞,也可以是擬聲詞、數字……

好了嗎?請以這幾個詞為核心,拼一首小詩。

如果詩歌是活生生的生命,名詞將賦予它血肉,動詞將賦予它骨架,而形容詞將帶來細節和氛圍。當一首詩中包含了事實以及對其意義的探究時,它就為我們準備出了一個思考和回味的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認為詩歌要“有意義”,因此著意在里面放些“大詞”,比如“美好”“深刻”“悲傷”。但是,當缺乏可以感知的細節時,這些“大詞”很容易顯得空洞,反而沒法達到它們本該指向的那個深度。所以,我建議你多選擇一些有具體指向但獨特的詞,比如“四點三十八分”或者“倒掛”。當這些表現具體事物的詞被放在一起時,撞擊就會產生。這時,盡管你不明說,讀者也會思考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附:創意寫作課上小伙伴的習作

我微不足道的小習慣

每次自己放學回家,都會走一段大概有三十米長的路——從公交站到路口。

每次走這段路的時候,一切動作都自然而然慢吞吞起來。因為就算快跑到路口,也只能恰好遇到紅燈。慢吞吞好像比在原地等紅燈更令人愉悅,于是跳下公交車再跨上馬路牙子之后,就開始遛彎了。

的確是刻意放慢的腳步。

手機偶爾被拿出來用于消遣,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它都被手指安安穩穩地按在兜里頭。距離夏天大概還有半年時間,所以印象里風在這三十米之間總是涼颼颼的,吹得人又精神一抖,又因為過了馬路就是家,連帶著神色都飛揚起來。

遛彎的時候總會往左看。左手邊有兩叢比人高的灌木,在春天還是夏天時會開花。其實已經忘掉花的具體形狀了,只記得是一簇一簇的。之前摘下來揉捏過,捻著它的尾巴旋幾圈,到了路口也就倦了,接著隨手扔在柏油路上,再沒見過。似乎之前聞過它的香味,但這香味在腦海里也有些朦朦朧朧了。

因為灌木在冬天不開花,所以往左看的時候視線通常直截了當地越過它,延伸到鐵欄桿后面的小公園里頭。其實,小公園又有什么新鮮東西?只是枯草和不見人的小路罷了。但每次還是會執著地看一眼,算是一個沒必要戒掉的習慣。

極其少見地,南邊小樹林里頭會騰起上千只認不得的某種鴉,在那么一小片局限的天空里打轉,轉成小小龍卷風。

走的時候,老有人超過我,用腿腳。

這時候,腦袋里會暗暗得意:“走那么著急干什么?反正前面是紅燈。”

等溜達到路口快要變綠燈時,走到剛才超過我的人旁邊,在變綠燈的瞬間繃緊了肌肉出發,速度當然比競走慢,但也足夠花幾秒把那人落在身后。

這時候更得意了:“你剛才走那么快,現在不還是超不過我。”

慢吞吞要贈予六點一刻

去遛彎

手指碾爛花的尾巴

丟給大地和車輪回收

腦袋牽眼球往左轉

不戒掉的九點鐘方向

什么沒有

行人也不得意

——伏維

其他從感官出發的寫作任務

聽音樂回應寫作

聽音樂回應寫作,不是“樂評”。我們不是用理性評價、分析、判斷音樂,而是放松身心,任其和某首音樂產生融合或撞擊,在音樂結束后把身心的感受忠實地記錄下來。

我們不僅是在用耳朵聽,也是在用膝蓋、肩胛骨、毛孔去感知。眼前浮現的色彩、場景與線條,呼吸節律的變化,比“這個版本強于那個版本”“這個風格我不喜歡”等判斷更真實地透露了我們對這首音樂的理解。

因此,你不要只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去聽,也不要邊聽邊干其他事情。無論什么音樂,它一響起來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只有這時,真實的對話才會展開。

對同一首音樂,不同的人反應各異,是“求同存異”最好的詮釋。

關于動/植物的五感寫作

選擇一種你熟悉的動/植物,閉上眼睛,一一回想和它接觸時你在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方面的感受。如果它近在眼前,那就更方便了。

和前面的任務一樣,放松身心、專注地投入你和這種動/植物共同擁有的世界中。緩慢地觸摸,閉上眼睛仔細聞,回憶它奔跑的身影,湊近觀看它張大嘴時口腔里的高低起伏/葉片透光時的脈絡。

提起植物,人們通常就是說“生機勃勃的”“綠油油的”,提起貓狗就是“毛茸茸的”“可愛的”。只有常和它們在一起的人,才會理解這些不會說話的生靈,也是每個個體氣質迥異、狀態多端的。并且,你有沒有發現,和它們在一起,是讓時光慢下來最簡單的辦法?

·寫在結束前的思考·

據說好的寫作者會同時擁有兩樣東西——五歲孩童的眼睛和一顆老靈魂。

對于“老靈魂”,我們且待后面真正開始創作時來磨礪。這一課想要幫你喚醒的就是——五歲孩童的眼睛。

幼兒期的人類,是最具好奇心、也最懂得觀察的。在幼兒眼里,成人司空見慣的日常環境也處處充滿神秘。這就是所有創造性行業對人的首要要求——多多觀察,讓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這不是讓它們真的“陌生”,而恰恰是讓人再一次地、有意識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得見種種事物的本來面目。

在這一課的練習中,好習作的標準是什么?

其實也就是這句話:讓讀者順著你的感知,體味到種種事物的本來面目。

自我感知和事物本來面目自然而然相融的狀態,并不容易獲得。對你來說,它意味著寫得真實、描繪得準確。

請多多觀察、多多練習,讓自己的身心和筆頭都更敏銳。


注釋

[1]歌詞出自《寂靜之歌》(The Sound of Silence,原唱Simon&Garfunkel)。

[2]這個任務的設計參考了《創意寫作教學:實用方法50例》第21例“美食評論:調動感官和個人記憶”。這本書為伊萊恩·沃爾克編寫,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3]參見《寫我人生詩》第七章“十三種看的方式”。該書為塞琪·科恩著,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我覺得這本書整個兒都棒極了!感謝作者。

[4]出自“靈石島”詩歌網站(http://xyz.cqu.edu.cn/lingshi/)。

[5]這個任務的設計參考了《寫我人生詩》第三章“從你的所在出發”。我非常喜歡這個任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南投市| 余庆县| 万荣县| 长泰县| 平昌县| 大姚县| 巴彦淖尔市| 博湖县| 镇远县| 安国市| 武清区| 乌苏市| 承德市| 昌图县| 建宁县| 阿拉善左旗| 手机| 克拉玛依市| 景谷| 海原县| 旬阳县| 汉阴县| 湘潭县| 望奎县| 揭西县| 宝应县| 定州市| 岑溪市| 南投市| 阿拉善右旗| 平安县| 河北区| 将乐县| 平乐县| 陕西省| 象山县| 通许县| 太仓市| 徐州市|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