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新形勢下空間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

雖然從現象學對實證社會學的批判中可以看出二者在立場和方法上的鮮明對立,但從以現象學為知識基礎開展的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中還可以看出,現象學與社會學又具有不可否認的內在聯系。弗格森對現象學和社會學在形成起源、關注對象和理論追求等方面的本質聯系做了深入考察。弗格森認為,現象學和社會學都是起源于對現代社會新現象、新經驗的好奇與關注。“現代不僅是理性的年代,它也是驚異的年代、非凡的年代。非凡不只在對古代世界的發現中產生與重現,它更引人注目地出現在對遙遠未知土地的探索與征服中,以及對我們自身經驗的探索中。”[1]

現象學和社會學都是觀察經驗現象的一種方式,區別在于:社會學站在經驗論的立場上,對經驗現象開展了直接的觀察與描述;現象學不滿足于對經驗的直接觀察與描述,而是要“洞見”,“不是把現象當作單純的現象來對待,而是把它們化約/還原為基本知覺”[2]。從實證經驗論的角度看,現象學返回知覺的經驗觀察具有觀念論的間接性,即沒有直接面對現象本身;但在現象學看來,那些讓人們感到新奇與驚異的新現象,首先是以知覺呈現在人們的觀念中,必須通過知覺才能看清楚人們感到新奇與驚異的新現象。

雖然現象學關于知覺、身體和表象的研究并沒有引起很多社會學研究的重視,“但在更具體的情境下,對時間、空間、身體、感覺、感知等現象學話題的歷史及社會學研究都逐漸發展起來。盡管這些研究排斥或忽略現象學著作,它們卻經常通過描述現代經驗來證明自身的價值,這種描述與現象學的洞見相符。因此,盡管還不明顯,但新的主題思考與觀點已經開始朝向建立一個真正的現象社會學”[3]。可見,弗格森期望建立一種在時空關系中關注身體與知覺、研究經驗現象的現象社會學。

應當肯定,弗格森的期望具有真實的現實基礎。在進入21世紀以來的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網絡化大規模發展的新形勢下,人類的行為與經驗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代社會學面對的新經驗現象,比現象學和社會學形成之初而為之驚奇的經驗現象要復雜得多。特別是在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推動下,不僅知覺、表象在信息交流與網絡溝通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調侃、段子、圖片、表情包、視頻等情感溝通、知覺表象或影視圖像的感性交往變得日益活躍,而且社會生活的時空關系也發生了空前深刻的變化。信息交流或網絡傳播的速度已經難以用時鐘加以計量,出現了卡斯特所論的“無時間之時間”,而且還誕生了內容無限豐富、范圍無限廣闊的網絡社會空間,社會空間發生了在場與缺場的雙重分化。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網絡社會空間被稱為虛擬空間,人們現在已經日益清楚地認識到,雖然這是一個人的身體不在其中、面目不呈現出來的信息流動的空間,沒有地方空間那樣的邊界性和實體性,但它不是一個虛擬的空間,而是有大量社會成員熱烈參與的十分活躍的現實空間。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29億,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9.6%。[4]大量網民參與的網絡空間,其中的網絡活動已經遍及經濟、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種領域,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網絡空間稱為虛擬空間了。

雖然網絡空間是每日每時都有數以億計的網民參與其中的空間,是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日常交流的空間,因此似乎是一個人們都十分熟悉的空間。然而,網絡空間畢竟是由大部分社會成員還比較陌生的信息技術支撐的空間,信息技術把海量知識信息光速般地向網民傳遞,信息在網絡空間中快速傳播。這種快速的海量信息供應,不僅引發了網絡空間中的信息接收、知識圖景和輿論表達的迅速更新,使網民在其中面對大量場景不斷轉換與形式持續翻新的新現象,而且這些新現象被大量新推出的流性話語或專業知識包裝起來,刺激人們的知覺表象發生著難理其序的更迭。

對新形勢下中國社會空間的不平衡發展而言,在現象學與社會學的綜合視角中看到的空間變遷或新經驗現象,就更值得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開展一種新方式的研究。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美好需求同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這個主要矛盾是通過空間的差異性狀態表現出來的。揭示差異、批判差異,是以現象學為基礎的空間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追求,面對中國社會的不平衡發展,重視差異性考察與分析的空間社會學研究獲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間。注重差異性的空間社會學研究,就是承認多樣性、個別性、面向特殊性的空間研究,它將使人們更清楚、更具體地認清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偏頗、失誤。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城市空間的大規模開發。無論是京、滬、廣、深這些超大城市和一些省的特大城市,還是三線城市乃至縣城鄉鎮,到處都能看到政府、市場和居民積極參與的房地產市場開發,城市邊界、建筑、街道和小區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而廣泛的變化。

凡此種種新形勢下的新經驗、新現象,都在呼喚以綜合視角開展一種新空間社會學研究。應當超越物理學和現象學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主客統一中,從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網絡空間和表象空間的整體聯系中,對當代中國社會以及人類社會的空間變遷開展更深入、更符合實際的空間社會學研究。

參考文獻:

孔德.論實證精神.黃建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涂爾干.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劉少杰.中國網絡社會的集體表象與空間區隔.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1).

西美爾.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帕克,伯吉斯,麥肯齊.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宋俊嶺,鄭也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韋伯.經濟與社會.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韓水法,莫茜,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程志民,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梅洛-龐蒂.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王東亮,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

福柯.臨床醫學的誕生.劉北成,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李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哈維.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胡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蘇賈.尋求空間正義.高春花,強乃社,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蘇賈.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弗格森.現象學社會學.劉聰慧,郭之天,張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吉登斯.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02-28)[2019-05-23].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1]弗格森.現象學與社會學.劉聰慧,郭之天,張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8.

[2]同②41.

[3]弗格森.現象學與社會學.劉聰慧,郭之天,張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0.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02-28)[2019-05-23].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洞口县| 偏关县| 绵阳市| 金寨县| 龙口市| 江永县| 惠来县| 兴国县| 桦川县| 临海市| 明水县| 巢湖市| 彩票| 延寿县| 阳城县| 宕昌县| 昌宁县| 六安市| 武邑县| 阿合奇县| 庆城县| 仲巴县| 上犹县| 巴东县| 体育| 惠安县| 双流县| 临西县| 天长市| 昭通市| 商南县| 读书| 青冈县| 海门市| 星子县| 贡嘎县| 乌拉特前旗| 阿拉尔市| 阜平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