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當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市場不能滿足投資和投機需求時,商品金融化現象便開始盛行起來,與商品金融化過程相伴而生的是金融化標的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有時這種波動性還會傳遞到其他市場,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與投資和投機不同,商品金融化是本書提出的新概念。我們說的商品金融化是Financialization of Goods,而不是流行于西方學界的Financialization of Commodities,后者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問題,本質上仍然是金融市場(期貨市場)發生的事件,是期貨市場的大規模資本化和衍生化問題,而我們研究的是普通商品金融化問題,是發生在普通商品市場上驚心動魄的金融化問題。
在很多情況下,商品投機是商品金融化的開端,甚至始終伴隨著商品金融化的過程。盡管商品金融化與投資和投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商品金融化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完整過程,是一個刻畫商品投機、商品運營(炒作等)和商品價格周期性變化特征的體系,是源于投機而又不僅限于投機的更高層次的理念。關于商品金融化的定義,本書在第一章進行了詳盡闡釋。
從現實情況看,改革開放以來在貨幣化水平(如M2/GDP)趨勢性上漲的背景下,中國各個領域的商品金融化現象發展很快,而中國的商品投機熱潮更是讓全球市場震驚。根據《華爾街見聞》在2016年4月的報道,中國商品市場投機性交易的瘋狂上漲令全球市場震驚。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湯姆·普賴斯(TomPrice)和喬爾·克蘭(JoelCrane)表示:“現在,中國的投機者涌向商品。中國最新的投機潮震驚了全球市場。”這里所談及的投機潮指的是螺紋鋼等中國商品期貨的成交量瘋狂上漲。以鋼材價格為例,2016年一季度鋼材價格同比上漲近50%。當然,鋼材價格在急漲之后又出現大幅回調,價格波動非常明顯。
鋼材屬于商品,只不過鋼材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是期貨市場的標的商品。事實上,即便是沒有期貨市場的普通商品,例如蔥、姜、蒜等普通消費品也出現了金融化現象。如果我們把研究的視角拉伸得足夠長,會看到早在中國宋代就有類似于近年來出現的蔥、姜、蒜金融化現象的事情發生,只不過當時炒作的對象不是蔥、姜、蒜,而是糧食作物。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得足夠寬,則會發現商品金融化不僅發生在農產品和糧食作物層面,古今中外多種商品都曾發生過金融化現象。
例如,早在中國西晉時期就有“洛陽紙貴”中的紙張金融化事件,清朝發生過生絲商品金融化,改革開放初期出現過君子蘭金融化事件,而中國發生的君子蘭金融化事件竟然與300多年前發生的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如此相像。在我們的研究中,郁金香泡沫也是典型的商品金融化問題。當我們進一步梳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各類商品投機炒作事件之后,我們會發現改革開放至今40多年,中國大地上出現的商品金融化事件一件接一件、一波接一波,從低端的蔥、姜、蒜到高端的房地產,從曲高和寡的玉石到雅俗共賞的普洱茶,從身材嬌小的郵票到制作精美的紫砂壺,從冬蟲夏草到國酒茅臺,商品金融化儼然成為中國的行業潮涌現象,本書一一細述,使其躍然紙上。
本書通過探討上述經歷金融化的商品的市場價值的特點和流通環節的特性,總結了商品進入金融化過程的整體邏輯:以資本進入流通環節試圖壟斷利潤為契機,商品抵御通貨膨脹的功能及部分商品特性導致的價格上漲預期共同推動了商品價格上漲,又因為價格和交易量的上漲提供了流動性,從而吸引了更多金融投資者,形成了金融化的正反饋進程。
如此看來,本書的書名或許可以使用《商品金融化發展簡史》,或者《商品金融化的行業潮涌》。不過,在本書的研究中,作者更多關注的是各類商品的金融化邏輯,著重闡釋各種金融化邏輯中存在的分歧和一致,因此將本書命名為《商品金融化的邏輯》更為合適。作者希望通過對商品金融化的界定和典型事件中商品金融化邏輯的提煉,為深入理解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商品金融化問題及其重要含義提供基礎,為針對相關市場發展的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調控提供依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