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課
- 胡適 湯用彤 嵇文甫
- 4183字
- 2023-09-05 11:05:59
春秋戰國
——一個“百家爭鳴”的偉大歷史變革時代
一提到春秋戰國,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最光輝燦爛的“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出現了那么多的思想派別和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那么尖銳而復雜的思想斗爭的場面。
這是秦漢以后兩千年來,任何時代都不能比擬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為什么那個時代的學術思想特別活躍,特別繁榮呢?難道說那是偶然的,真像某些人所說的“運會使然”?難道說那只是幾個大人物隨心所欲地創造出來的局面?這種神秘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自然是極端荒謬的,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我們應該知道,每一個時代的思想潮流,都是那一個時代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都有它一定的歷史條件,一定的物質基礎。要想了解春秋戰國時代為什么會呈現出那樣五光十色的思想流派,就必須從當時整個的偉大歷史變革中求其根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社會大轉變的時代,這是大家向來所公認的。過去的歷史學家常常好講“三代以前”怎么樣,“三代以后”怎么樣,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明顯地劃出一條分界線。他們所謂“三代以后”,事實上是指周室東遷以后,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的。不管他們對于這一個歷史大變革是怎樣認識,怎樣估價,也不管直到現在大家對于這個歷史大變革的性質——究竟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呢?還是從封建社會前期向封建社會后期的轉變呢?——有著怎樣不同的看法,但是總沒有人否認這是歷史上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我們現在姑且撇開理論上的糾纏,只就這個歷史大變革時代的顯著標志談一談吧。
一、農村公社的瓦解
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是經過一個農村公社廣泛存在的歷史階段的。大概當殷周時代,雖然已經出現了奴隸制度,已經進入到奴隸制社會,但是并沒有因此就摧毀了從原始社會蛻變下來的農村公社,而是和農村公社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殊的奴隸制社會。這種農村公社的具體形態,表現為所謂“井田”制度。
什么是“井田”制度呢?照郭沫若先生的說法,乃是按“一定畝積”而“規整劃分”的一種土地制度。也就是說,按一定畝數,劃成一方塊一方塊的,分配給農民去耕種,好像井的形狀,這就叫作“井田”。當時土地還沒有成為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屬于國家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就代表著國家,實際上也就是代表著全體貴族,因為那時候的國家是貴族的國家,是貴族對于一切公社成員和奴隸實現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這樣,我們可以說,當時的土地制度實際上是為全體貴族所公有的土地國有制,而不是土地私有制。在這種制度下,土地不能自由買賣,而是由國家分配的。國家按定例一份一份地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去耕種,同時又連土地帶農民一份一份地按等級分配給貴族,以供養他們。這就是說以國有的名義,而仍保存著農村公社的形式。在這個土地制度上面,供養著天子、諸侯、大夫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貴族所組成的一個龐大貴族層,他們共同來剝削廣大農民的勞動果實。農民一方面是公社成員,同時也是國家和貴族的奴隸,這種特殊的土地制度和階級關系,標志著殷、周奴隸制社會的主要特征。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由于鐵器的廣泛使用,生產力大大提高。于是乎貴族們利用農民的剩余勞動力,在公田以外,大量開墾荒地,成為自己的私田,逐漸造成“私肥于公”的現象;同時,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逐漸把三年重新分配一回的井田制下的舊辦法,改變為在一塊土地上劃分成兩片或三片輪流耕種的“轅田制”的新辦法,使農民所耕種的土地長期固定下來,不再頻繁地重新分配,這就向土地私有制靠近了一步。到了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任民所耕,不限多少”,把土地制度來了個徹底改革,從此確立了土地私有制,而從春秋中葉以來農村公社逐漸瓦解的歷史過程到這時候也就完成了。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大變化,因為它動搖了殷、周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隨著農村公社的逐漸瓦解,不僅在經濟上引起很大的變化,而且在政治上、軍事上,乃至社會風氣和人們的思想意識上都引起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的確是一個歷史變革的顯著標志。
二、工商業的興起
如上所述,以農村公社為基礎的殷、周社會,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社會。每一個公社自成一個小天地,和外界的經濟聯系是很稀疏的。
當時,農民的衣食所需,自然都是親手自造,簡陋的農具也不一定需要去找匠師;就連貴族們生活上所需要的東西,也自有他們統治下的農民來供給,不僅供給農產品,而且還要“為公子裘”,“為公子裳”,服各種工役,獻各種用品,什么都包辦下來了。自然,有些高級用具和奢侈品需要專門技巧或者從遠方羅致,不是公社中一般農民所能供給的,所以特別從公社中選拔出一部分人,讓他們專門從事工藝和商業的活動。但是這只是隸屬于官府,專為貴族服務的一種官工、官商,還不是一種私人獨立的社會行業,正和農民隸屬于貴族而不能獨立于社會以外是一樣的。但是從春秋以后,工商業就逐漸發達起來。到了戰國,更顯然形成了一個工商業空前繁榮的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工商業的發達,表現在都市的興起,表現在商人的活動,表現在貨幣的流通,表現在手工業的多樣分工。正如孟子所說,“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個人所需用的東西,已不能全由本身自造,而必須由各種手工業者來供給,所以不能不“通功易事”,拿出各自的生產品互相交易。荀子更說:“北海則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可見當時全中國各區域間交易頻繁,已經形成一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的經濟網,絕不像從前那樣各公社隔絕孤立,老死不相往來,純是自然經濟的世界了。由于工商業的發展,形成了許多繁盛的都市。如齊國的臨淄,居民就有七萬戶,蘇秦曾形容道:“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種繁榮景象,當然是春秋以前所看不到的。
三、階級關系的變化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整個的社會結構,階級關系也都起了變化。很明顯的如:
(1)貴族的沒落。當殷周時代,一切政治經濟等都為世襲的氏族貴族所壟斷。到農村公社逐漸瓦解,土地變成可以買賣的東西以后,他們的經濟基礎已經很不穩固了。并且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從各方面匯集來的新異物品,不斷刺激一般貴人們的欲望,使他們的生活日趨豪奢腐化,漸漸陷入貧困的深淵。于是乎他們一方面加緊剝削農民,一方面向商人高利貸者去乞討,再一方面竭力從事掠奪土地的戰爭。
在不斷的內外戰亂中,在驕奢淫逸的大量消耗中,貴族的命運只有一天一天地衰敗下去。“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一。”“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我們只要翻一翻《左傳》,就可以看到窮途末路的貴族的沒落景象活現眼前。
(2)地主的興起。地主是隨著土地私有制而出現的一個新興階級。他們或者是原來的貴族,利用農民的剩余勞動力,增值許多私有田產;或者是由于經商投機而致富,在自由買賣的條件下兼并了許多土地。這些都是在農村公社逐漸瓦解中所發生的新現象。他們能夠“盡地力”,把正在發展的農業生產力從農村公社——井田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由于自由兼并的結果,遂造成從前所沒有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從此封建地主代替舊的氏族貴族而成為新興的統治階級。
(3)市民的活躍。在一個自然經濟的社會中,根本就無所謂都市,自然也無所謂市民。自從工商業有了發展,許多工商業者聚集在一處,于是乎都市慢慢形成了,跟著也出現了市民階級。當時市民中最活躍的是商人。從《左傳》《國策》《史記·貨殖列傳》中,可以找出很多春秋戰國時代商人活動的例證。其他還有很多從事手工業以至屠狗賣漿……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在市民中形成一個特殊階層。
(4)小農的破產。當春秋以前,公社農民隸屬于貴族,照例領得一份土地去耕種。農村公社逐漸瓦解后,這些小農算是解放了。可是在土地自由兼并的新情況下,他們時時刻刻受著失掉土地的威脅。他們有的轉化為佃農、雇農,甚至淪落為奴隸,也有一部分流浪到城市,成為城市的貧民。他們在一種新的潮流中被解放了,同時卻又被這一新的潮流所吞沒。秦漢以后中國農民的歷史悲劇,從此揭開了序幕。
四、反映在思想界的階級斗爭
當社會大變動的時期,各階級盛衰消長,起了很大變化,彼此利害迥然不同,尖銳地對立著,都要為自己的階級利益而斗爭。這反映在思想界,就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我們從表面上只看見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爭辯得那樣熱鬧,卻不知那里面正包含著各階級的現實利害關系,包含著極其尖銳的階級斗爭。
春秋戰國時代究竟有多少學派呢?這很難說。司馬談講“六家”(儒、墨、名、法、陰陽、道德),《漢書·藝文志》講“九流”(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另有小說家不列在九流之數),荀子、莊子,說法又各有不同。我以為司馬談所講的“六家”,的確都是當時的重要學派,可是除了這“六家”以外,自成一家之言的還很多。我們現在不必糾纏在這些學派的分合上,更重要的是分析這些學派所代表所反映的階級關系。
大體說來,儒家是古代貴族文化的保持者。他們講禮樂,講名分,講宗法,講井田,講孝悌仁義,把傳統的貴族文化加以總結,加以整理修訂,加以系統化、理論化,并賦予了一些新內容、新意義,想用以教化人民挽救當時社會的危機。這種代表貴族的學說幾經變化與發展,一直成為后來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墨家舍己為人,長于技巧,直接和儒家相對立。他們所代表的是下層社會,而特別和手工業者接近。道家代表已經沒落了而過著隱遁生活的貴族。他們飽經世變,閱歷過許多成敗興亡,看破了人世的“繁華”,又因為淪落在社會下層,接近農民,所以對當時的統治者抱有反感,而時時流露出不平的嘆聲。法家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講變法,務耕戰,積極進取,什么古先圣王,孝悌仁義之類都不放在眼中,氣象極為潑辣。名家辨名析理,富于抽象概念。他們用詭辯方法打破一切傳統的是非然否的標準。他們顯然是從市民的環境中產生出來,而帶有商人的色彩。陰陽家可以說是儒家的別派,他們另有一種適應新貴族要求的學說。還有農家的許行,他的學說的確是代表樸素的農民思想。總而言之,諸子百家從各方面代表著各自的階級利益。學術上的“百家爭鳴”,正反映出當時社會在歷史大變革中尖銳的階級斗爭。下面我們就舉出各學派的幾個主要代表人物,把他們的學說作一稍為具體的敘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