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藏的博弈
- (美)摩西·霍夫曼等
- 5998字
- 2023-09-05 15:08:24
第1章 引言
很多人可能很難想象原本被拿著球拍或球、戴著頭盔、穿著比基尼的運動員和模特占據的《體育畫報》封面,有一天會出現鮑比·費舍爾帶著笑容的大方臉。1972年的這期封面如今在易貝這樣的拍賣網站上還是很受歡迎的,當時它是為慶祝費舍爾史無前例的20連勝,不是棒球、籃球或足球項目,而是國際象棋。費舍爾在比賽中的表現以及他對蘇聯對手的控制,讓他一躍進入公眾視野,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個項目的很多頂尖選手都稱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棋手,而這樣的評價通常被用在邁克爾·喬丹、勒布朗·詹姆斯、西蒙·拜爾斯、凱蒂·萊德基和湯姆·布雷迪這樣的人的身上。
在布魯克林一個拮據的單親家庭長大的費舍爾是如何變得如此偉大的?答案和喬丹、詹姆斯、拜爾斯、萊德基和布雷迪這些人給出的回答沒什么差別:一點兒運氣加上大量的練習,還有近乎癡迷的熱情。弗蘭克·布拉迪是一位長期研究費舍爾的傳記作家,他說費舍爾9歲的時候不是在下棋就是在研究棋局,他興致勃勃地趴在棋盤或棋譜旁,直到天黑都不愿停下來去打開房間里的燈。為了哄他去洗澡,他媽媽會把一扇櫥柜門放在浴缸上,然后把他的棋盤放在上面。(之后要讓他離開浴缸也很不容易。)他當然也不喜歡學校,所以一完成義務教育,他就退學了。
實際上,近乎癡迷的熱情是很多偉人成功的關鍵要素。
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在3歲時從廣播里聽到古典音樂,之后他第一次要求學習小提琴,但當地的音樂學校拒絕了他,因為他太小了,托不住小提琴。于是,這個體弱多病的男孩開始用一把玩具小提琴自學,然而不久他就患上了脊髓灰質炎,至今仍與拐杖和輪椅為伴。10歲時,他舉辦了廣受好評的獨奏會,19歲他第二次登上《埃德·沙利文秀》,與滾石樂隊同臺表演。1
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在他33年的短暫人生中非常多產,以至現在有一本同行評審期刊專門用于發表由他提出或證明過的理論衍生出的或與之有關的成果。與費舍爾和帕爾曼一樣,拉馬努金在很小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從住在他媽媽家里的大學生房客那里汲取各種知識,從頭到尾閱讀數學課本。對他幫助尤其大的,是一本包含5 000條定理的書,即便是對最熱衷參加高中奧林匹克大賽的人來說,這本書讀起來也是極其枯燥乏味的。成年后,研究工作占據了他全部的生活,導致他疏于關心自己的妻子,甚至忽視自己的健康,最終死于痢疾并發癥。現在有醫生認為,要是拉馬努金愿意暫時放下工作接受治療,他原本是可以被治愈的。
或者還有瑪麗·居里,她仍然是迄今為止科學界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在巴黎求學期間,她埋頭讀書,常常忘記吃飯。她的這份專注一直保留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她總是有意避開各種獎勵和榮譽,因為這些東西會占用她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她甚至沒去領第二次諾貝爾獎的獎金,據她說“完全是因為懶”。(最終在一戰期間,她領取了獎金,然后全部捐出去,為打贏戰爭做出了貢獻。)
對畢加索來說,讓他癡迷的不是國際象棋、小提琴、數學和科學,而是藝術,他一生都極其高產。據估計,他創作了超過5.5萬件藝術作品2,而且一直在變換自己的風格,要是換作其他成功的藝術家,很可能已經開始吃老本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會驚嘆于這種近乎癡迷的熱情。要是我們能著迷到投中和勒布朗·詹姆斯一樣多的罰球,鉆研和費舍爾一樣多的殘局,或者翻看和拉馬努金一樣多的定理,我們可能會更加成功!每個新年,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總是希望自己能憑空擁有某種難以捉摸的熱情,把我們乏味無聊的工作變成心甘情愿做的事情。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到了2月初,這樣的熱情并沒有被點燃,漫無目的地花在網飛和照片墻上的時間破壞了我們的計劃。為什么我們不能像費舍爾和帕爾曼那樣?拉馬努金怎么會對一本包含5 000條定理的課本著迷呢?!讓我來總結一下吧。為什么他們,還有愛因斯坦和畢加索會像受到丘比特垂青的幸運兒一般擁有神奇的熱情之火呢?
此外,為什么他們會對籃球、國際象棋、數學、物理等產生特殊的熱情?為什么很同情加泰羅尼亞反抗軍和反法西斯主義者的畢加索沒有把自己超人的精力投入戰爭,而是投身藝術?為什么愛因斯坦沒有沉迷于國際象棋?為什么一看國際象棋書就一動不動地坐幾個小時,智商也完全沒問題的費舍爾,一看到家庭作業馬上就會不耐煩呢?(讓他媽媽非常焦慮的是,他的作業總是完成不了。)簡言之,締造偉大而又難以捉摸的熱情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現在有專門的領域研究判斷、決策和積極心理學,書店里也有勵志書籍的專區,所以你會認為,有人能針對這些比較基本的問題給出現成的答案。如果我們不清楚是什么讓我們充滿熱情并讓我們的人生擁有意義,那么我們怎么能理解自己做的決定,或者知道什么能讓自己開心呢?實際上,有些東西我們是知道的。比如,我們知道,熱情總是伴隨著意義感、使命感和滿足感,它會因稱贊而增強,也會因有人為此向我們支付薪水而減弱。但原因是什么?為什么熱情會有這樣的變化?熱情完全無法解釋嗎?
不是的。
同樣令人費解的是美學。
不能否認的是,一些美學方面的問題已經有了現成的或者被充分理解的解釋。我們知道有錢有勢的人為什么愿意花錢請人給自己畫像,為什么教堂長期以來都愿意為那些宣揚神話和歷史故事的藝術作品花錢,特別是在過去大多數教區居民都沒有文化的時候,這樣做尤其有用。我們還知道藝術有時會利用人們早就喜歡看的一些東西,比如對稱的臉,生育力強的女性,或者賞心悅目的湖畔景色,然后夸張地表現出來。在音樂領域,有的樂曲聽起來像水聲,非常舒緩。而有的樂曲保持固定的節奏,這樣士兵就可以齊步行進,小鎮的居民就可以踏樂而舞了。再比如我們的食物,大家都知道營養越豐富的食物越好吃,于是就有了培根。而在食源性疾病持續存在的地方,人們逐漸愛上了吃辣,因為吃辣有助于抑制細菌的生長。
但有很多事情仍然是解釋不清的。文藝復興時期像莎士比亞這樣的詩人,以及當代的MF Doom(美國嘻哈歌手)、錢斯勒·喬納森·本內特(美國說唱歌手)和埃米納姆(美國說唱歌手)筆下復雜的押韻格式是怎么回事?來自波爾多左岸著名的高單寧葡萄酒又是怎么回事?這些東西并不是天生就更令人愉快,也不是在簡單地夸大已經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因為事實是,對沒什么閱歷的人來說,莎士比亞太難懂了,高單寧葡萄酒也太苦澀了(而3美元的葡萄酒就非常好喝)。我們并不是要詆毀這些偉大的藝術和文化作品。它們之所以偉大,并不是因為它們天生能讓人變得愉快。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它們?
同樣無法解釋的,還有各種流派的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埋下的無處不在的彩蛋,評論家和愛好者要經過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潛心鉆研才能發現它們,而我們其余的人則要通過“克利夫筆記”才能了解那些隱藏的含義,有些特別執著的人甚至會在評論家冗長乏味的文章中尋找答案。
為了找到彩蛋,辨別出最好的葡萄酒,讀懂莎士比亞,我們可以求助于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但是,要想知道一開始我們會為這些東西而感到興奮的原因,我們還需要本書里提到的一些工具。
利他性是另一個我們要苦苦思索的問題。令人困惑的不僅僅是人們起初為什么會表現出利他性,還有利他性的各種怪異形式。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我們雖然非常樂善好施,但不會受影響力的驅使,給予的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的。我們愿意為了需要關懷的寵物給GoFundMe眾籌平臺捐款,但不愿意把錢給只需不到5 000美元就能挽救一條人命的那些影響力大、運營效率高、致力于解決人類最迫切問題的慈善機構。3面對一筆配比基金,我們幾乎不為所動,哪怕我們的錢可以發揮兩倍的作用。如果有人問我們愿意為防止遷徙候鳥被風力發電機絞殺的安全網捐多少錢,不管安全網能挽救2 000只鳥,還是20萬只鳥,我們的答案都不會有什么變化。4我們志愿加入仁人家園,雖然這還不如把我們買機票的錢花在雇用本地那些技術更嫻熟也更需要工作的勞工身上。我們會在離開房間時關燈,卻會忘了關空調,這造成的損失遠超關燈帶來的收益。
類似的行動不僅起不到什么效果,甚至連它是什么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己捐的錢被用在哪里最多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幾乎沒有人會像選餐廳或度假地點那樣謹慎地去選擇慈善機構。我們在節約能源和回收利用方面的表現同樣糟糕。比如,你知道回收金屬的效益大概是回收紙張或塑料的9倍嗎?你知道回收紙張或塑料的效益又比回收玻璃多得多嗎?不相信我們嗎?那就去網上搜索一下吧。不過請注意,這可能是你第一次愿意花時間去網上搜索這件事。
我們不僅無知,而且是戰略性無知。雖然我們絕對不會故意把性傳播疾病傳染給性伴侶,卻從不去做檢測,即使我們知道自己是高危人群,而且附近的診所就可以免費檢測。
我們不僅在躲避信息,也在躲避請求的過程。如果有人請求,我們可能會捐錢給計劃生育協會,但當看到非營利組織的志愿者在人行道上籌集捐款時,我們卻會拿出手機,裝作很忙的樣子。還有,雖然我們總是樂于幫助朋友,但如果并不確定這個朋友是否需要幫助,我們就可能不會打電話。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花4美元買一杯咖啡,卻不會把這些錢捐給窮人。但我們絕不會想著從窮人那里拿4美元去買一杯咖啡。在結果一樣的情況下,作為與不作為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為什么利他性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這些都是我們在本書里要解決的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用了哪些誤導人的伎倆?動機性推理為什么會產生影響?那內化的種族主義呢?為什么謙虛是一種美德?我們的是非觀又從何而來?為什么哈特菲爾德和麥考伊兩大家族不能言歸于好?
簡言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的偏好和意識形態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的?又為什么會產生影響?
人們往往會用直接原因來回答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喜歡高單寧葡萄酒,是因為它們的回味更好更持久。我們喜歡手工藝術品,是因為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相互獨立的任務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情,我們很快就能看到最終的結果。或者我們對研究產生了熱情,是因為我們喜歡自由地對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長時間細致的探索,然后真正成為行家里手。我們出于同理心而給予,但這樣做沒什么效果,因為同理心本身就沒什么用。
盡管這樣的回答大多都很有意思,對我們有所幫助,也符合邏輯,但它們并不是真正的答案,至少不是我們在本書里要尋找的答案。高單寧葡萄酒確實讓人更加回味無窮,但怎樣才算是回味無窮呢?我們為什么會關心它們是不是回味無窮?有些人確實只有在很快看到自己勞動成果的時候才會產生熱情,而有些人只會為時間更長、更深入的研究感到興奮,但我們還是想知道為什么這兩種人會背道而馳,還有一個人究竟為什么會產生熱情。同理心確實沒什么用,但這是為什么呢?每個回答都帶來了至少和剛開始時一樣多的問題!
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將嘗試著給出終極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用到的關鍵工具當然就是博弈論。
博弈論是一套幫助我們搞清楚人、企業和國家等在相互作用的情況下,也就是在所有要素的行為都很重要的情況下,會如何表現的數學工具。這套工具已經成功地用于幫助企業在拍賣中布局和出價(在拍賣過程中,每個參與者的出價都取決于其他人給出的價格)。博弈論也是美國聯邦政府反壟斷機制的基石。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大批經濟學家成天在利用一種叫作“古諾競爭”的博弈論模型,評估擬議的并購方案(這種模型能幫助他們預測價格的變化趨勢,考慮到市場上的所有企業都會對合并后的企業做出反應,反之亦然)。而在幾個街區之外的美國國務院,博弈論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外交官的思想。例如,托馬斯·謝林所做的博弈論分析加強了美國互相毀滅和核邊緣的冷戰策略(考慮到美國制造的核武器數量將取決于蘇聯擁有的核武器數量,反之亦然)。
你可能在想,這和本書開篇提到的那些行為完全沒有關系。人們在對國際象棋產生興趣,發起新的藝術運動或者做慈善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優化的問題。他們做這些事情是基于直覺或感覺……只是在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一切就這樣發生了。這聽起來一點兒也不像在會議室和戰情室決策時所做的那些冷酷無情的計算。
此外,你可能還會認為博弈論長久以來都依靠一個核心假設,不過我覺得這個假設是有問題的:假定人的表現是最優的。我們是理性的,并且掌握所有相關的信息,然后像計算機一樣通過復雜的計算來使利益最大化。這種假設或許對在會議室里制定無線電頻譜拍賣戰略的人來說是合適的,但是對過著平凡生活的我們呢?已經有兩人因有力地推翻了這個假設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卡尼曼在2002年,理查德·塞勒在2017年)。5甚至我們的一些動機性問題,如甘愿為某項事業而死,而當有實際作用的慈善機構就在眼前時我們卻給沒什么作用的慈善機構捐款,似乎都是支持丹尼爾和理查德的有力證據。
這兩個論據可以互相抵消。沒錯,當人們依賴自己的意識去做優化的時候,結果往往會很糟糕。但是,當沒有有意去優化時,人們就是在學習和進化中做這件事,就像我們會講到的喜好和看法一樣,情況看起來更好一些了。
談到進化,我們對它的邏輯可能已經很熟悉了。人們的喜好會進化,是為了促使我們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行事。我們變得喜歡吃高脂肪、含鹽和含糖的食物,是因為這會促使我們在物資緊缺的環境中尋找脂肪、鹽和卡路里含量高的食物。我們逐漸被對稱的臉、輪廓分明的下巴和寬大的臀部吸引,是因為這會促使我們去尋覓更健康、更成功、生育能力更強的伴侶。6
但說唱迷并不是由圍坐在火堆旁互對押韻詞的穴居人祖先進化而來的,而現代藝術迷的祖先則會在閑暇時畫抽象的洞穴壁畫。我們大多數的喜好和看法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因此,在下一章,我們對學習的看法和對生物進化的認識是一樣的,我們會證明學習(也就是文化進化)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而且要快得多)。我們會看到文化實踐如何最終變得與我們的環境和需求高度契合,比如,冰屋如何經過幾代人的改進和優化,從而讓因紐特人能夠在冰冷的凍原上保暖,還有傳統的加工玉米的方法如何從這種缺乏營養的主食中獲得額外的營養價值——而且是在沒有人有意識地考慮熱動力學或化學方面的問題的情況下。我們還會看到人們享用的香料如何反映出他們的文化中對抗食源性疾病的需求,以及有關食物的迷信說法和禁忌是如何降低懷孕期間患危險疾病的風險的。
在學習這一章之后,我們會做一些辨析(初級獎賞與次級獎賞、終極解釋與近端解釋、主位與客位),這會幫助我們理解在進化和學習過程的幫助下,暗中影響著我們的看法和偏好的博弈論。
之后,我們會涉及一些博弈論的內容,但不會完全集中在人類身上。事實上,我們有一章將專門討論動物的性別比例——某一特定物種中雄性與雌性的比例,這是一個生物領域有名的應用博弈論的案例。這一章將介紹博弈論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并且展示博弈論的強大功能。它也將幫助我們了解當進化在進行優化的時候,博弈是如何被理解和運用的。
然后,我們就要正式出發了。從那之后,每個章節都會包含幾種看似不合理的人類行為和一兩種隱藏的博弈,后者會幫助我們揭開這些看似非理性的行為背后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我們的計劃。我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