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法:成就下一個商業奇跡
- 吳婷
- 3226字
- 2023-09-05 15:05:37
快速裂變: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逆襲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公司的成功不取決于生產,而取決于客戶。互聯網時代不缺流量,但公司只有有效地把曝光轉化為用戶,實現快速裂變,才能最大限度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對初創企業而言,快速裂變是開疆拓土的利器,它能幫助企業極速發展,實現異軍突起;對傳統企業而言,快速裂變是涅槃重生的途徑,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再塑輝煌。然而,殘酷的現實往往是,砸錢投入廣告營銷,雇人創新運營模式,結果卻效果甚微,用戶增長緩慢,或者難以將用戶留存,很難實現快速裂變。
有這樣一家社交電商平臺。它于2015年上線,上線后第一年,付費用戶就超過1億人,三年時間用戶突破3億人,實現裂變式增長。2018年,它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月GMV(商品交易總額)超過400億元,成為繼淘寶、京東之后的第三大電商網絡銷售平臺。它就是拼多多。
拼多多自上市以來,一直爭議不斷,許多人嘲笑其產品低端、山寨、劣質,也有人認為它的極速增長只是抱對了“騰訊爸爸”的大腿,實現了快速引流。也許拼多多的確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它身上仍然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概括其實現裂變的路徑,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要點。
快速定位,找到藍海市場用戶
構建一個商業模式,首先就要明確你的客戶是誰,然后迅速獲得客戶,占領市場。其中最快的方式不是搶占現有顧客,而是開創新需求,找到藍海市場。拼多多瞄準的是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沒有覆蓋但用戶需求龐大的群體,這就是定位藍海市場。這種錯位競爭為拼多多占領市場贏得了完美的開局。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藍海市場中的用戶呢?《藍海戰略》一書將藍海市場的用戶分為三個層次(如圖1—3所示)。

圖1-3 藍海市場的用戶類型
第一個層次是“準”非顧客。
這類人徘徊在行業邊緣,他們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不得已才使用行業現有的產品或服務,如果有強有力的替代品出現,他們會欣然前往。
拼多多瞄準的是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她們是人們口中的“七大姑,八大姨”,價格是她們購買的首要因素。她們在使用淘寶、天貓時,總會貨比三家,找出物美價廉的商品。
近年來,主流電商平臺主推“品質消費”,品質帶來的必然是“價格升級”,如果有更加物美價廉的平臺出現,家庭主婦必然欣然前往。
第二個層次是“拒絕型”非顧客。
這類人或是產品、服務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或是由于價格太高、能力不夠,他們買不起或無法購買。
拼多多瞄準的是中老年群體。2017年以前,中老年群體還不太會用智能手機、電腦,淘寶、京東的商品雖然吸引人,但下單步驟對中老年群體來說過于煩瑣,令他們頭疼不已。縮減操作步驟,就可能使他們成為用戶。
第三個層次是“未探知型”非顧客。
這類人離行業比較遠,甚至被認為沒有需求,是未被探索的群體。
拼多多瞄準的是下沉市場的群體。在三線城市以下的鄉鎮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電商的發展一直受到物流等基礎設施的限制,有些村里甚至只有村鎮超市有一臺電腦,全村依靠一臺電腦由超市老板進行代購。這些用戶的需求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未被探知。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低價手機的出現,再加上鄉村物流不斷建設發展,這些讓下沉市場的用戶成了市場上的新“蛋糕”。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不止一次說道:“我們的核心是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的。”
企業找到藍海市場,定位目標用戶,就能夠快速獲得用戶,并且不用和行業龍頭搶食所剩不多的“蛋糕”。有了目標用戶,接下來企業就要針對用戶打磨產品,搶占用戶心智,快速變現。
快速轉化,高效匹配用戶特征
用戶決定產品。拼多多的用戶主要是家庭主婦,中老年群體,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群體。這些用戶有幾個共同特征:價格敏感、余暇時間較多、對社交關系依賴度高。拼多多就緊緊圍繞著這幾個特征,對平臺的邏輯進行架構,實現人與物的高效匹配。
首先,制定匹配用戶喜好的選品策略。
讀者朋友如果最近打開拼多多的App(應用程序),就會發現推薦最多的商品是耳機和話筒。原因很簡單:這兩年快手在下沉市場非常火爆,直播和短視頻備受追捧,耳機和話筒是直播的必備品。這就是拼多多基于用戶喜好制定的選品策略。除此之外,對于高頻次的消費品類,拼多多會根據用戶價格敏感的特點,選擇一些高性價比商品來吸引用戶,比如日用品、食品,并讓用戶反復消費。
其次,構建吸引用戶下單的消費場景。
拼多多的用戶余暇時間較多,愿意在休閑娛樂上消磨時間。針對這一特征,拼多多將消費場景游戲化,在App首頁設計了9種游戲化的頻道入口:限時秒殺、多多莊園、“9塊9”特賣等。讀者朋友只要隨便在拼多多App逛一下,就會發現倒計時、進度、任務列表、排行榜、各類獎勵隨處可見,這些設計不斷地刺激用戶神經,最后總能打動用戶下單購買。
讀者朋友在網購時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看到心動的商品會立刻加入購物車,但是過段時間就忘了,或者再看見時已經不想買了。這是平臺、商家不想看到的。拼多多又是怎么辦的呢?拼多多取消了傳統電商平臺購物車的設計。這種方式能夠讓用戶看到低價商品立刻購買,減少決策時間,降低反悔概率,讓用戶毫不猶豫,看見就下單。
拼多多針對用戶特征設計商品策略和消費場景,占領用戶心智,讓用戶毫不猶豫,快速下單,從而實現了用戶的快速變現。
快速裂變,創新社交拼團模式
產品的設計讓用戶“所見即所得”,看見就下單,但是如何才能實現快速裂變呢?這就要介紹一下拼多多的撒手锏——拼團模式。
10年前,美團、百度糯米等團購平臺爆發式出現,掀起了一場所謂的“百團大戰”。拼多多的拼團模式其實就是在這種團購模式上進行的創新。
2010年興起的團購模式都是平臺或商家發起團購,然而,電商平臺的獲客成本是非常高的,除非有大量資本的支持,否則其無法與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抗衡。拼多多的創新在于讓用戶發起拼團。拼多多首先以實惠的價格吸引用戶,比如牛仔褲19.9元,羽絨服45元,床上用品三件套39.9元等,然后用拼團降價的方式刺激用戶發起拼團。用戶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邀請親朋好友拼團,將微信、微博的傳播裂變屬性無限放大,從而實現病毒式傳播。
那么拼多多為什么能讓用戶不厭其煩地反復拼團呢?兩個字:上癮。
尼爾·埃亞爾和瑞安·胡佛在《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一書中提出了讓用戶對產品上癮的模式,并將上癮分為4個階段(如圖1—4所示):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和投入。

圖1-4 上癮模式
拼多多主要通過熟人推薦和現金紅包的方式觸發用戶,用戶在點開鏈接和紅包并進入App后,受到各種低價商品的吸引,心動不如行動,開始準備下單。這時,拼多多再通過拼團或分享紅包等方式提供多變的酬賞刺激用戶,緊接著用戶投入,開始發起拼團,分享商品。如此反復,用戶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反復拼團中上癮了(如圖1—5所示)。

圖1-5 拼多多的上癮模式
實惠的價格切中了用戶的核心需求,拼團模式充分發揮了用戶社交關系的作用,上癮模式讓用戶一旦被激發便欲罷不能。
想象一下,一個三線城市的家庭主婦王姨,在使用了拼多多之后,可能沒事兒就會看看有什么便宜的日用品,不經意間看到一個床上用品三件套拼團只要39.9元,于是她發起拼團微信,轉給了經常一起打麻將的鄰居李媽,然后李媽覺得實惠并轉給了她的好友林姨,最后大家都買了便宜東西,同時還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感情。
到此為止,拼多多從用戶定位、產品打造、模式創新構建起自己的商業模式,在用戶定位、轉化、裂變的過程中,成功崛起,迅猛發展。
目前,傳統電商平臺也紛紛效仿拼多多,淘寶推出了“淘寶特價版”,主打拼團模式,京東也推出了京東版拼多多——“京喜”App。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對于拼多多的低價策略,模仿務必謹慎。拼多多的低價策略之所以行得通,是因為目標用戶首先對價格敏感,其次才考慮商品質量。目前,拼多多已經在用各種方式提升商品品質,改造品牌形象。
↓
要點回顧:如何從底層商業模式思考,實現裂變式發展?
一、快速定位,找到藍海市場用戶。
二、快速轉化,高效匹配用戶特征。
三、快速裂變,創新社交拼團模式。
思考題
天馬行空地思考一下,在你的行業中,藍海用戶在哪?給他們做一個用戶畫像,然后設計一套機制來匹配你的服務或者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