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多頭一身的怪物(上):元老、內閣與官僚

上文提到,戰前的天皇擁有最高權力,但他很少干預政治運營,保持著對權力“自我克制”的姿態。昭和天皇曾說,只要是內閣做出的決定,即使他不同意,也不會反對。近代史上的另一段對話似乎可以印證這一說法。

“太平洋很遼闊”

1941年9月,日本政府計劃對美國開戰。首相近衛文麿將該計劃上奏昭和天皇,天皇不放心,于是召見參謀總長杉山元和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詢問他們作戰準備。

天皇先問杉山:“如果與美國開戰,陸軍計劃用多長時間結束戰斗?”杉山答道:“回稟陛下,在南洋戰場(今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陸軍計劃在三個月內結束戰斗?!碧旎什恍?,繼續問道:“1937年,中國事變(即七七事變)爆發時,你是陸相,當時你告訴我,一個月內就能解決?,F在四年過去了,問題不是還沒解決嗎?”杉山一下子被問住了,只能辯解道:“中國腹地遼闊,無法按原計劃作戰,所以拖了這么久?!碧旎室宦牼蜕鷼饬耍穯柕溃骸澳阏f中國腹地遼闊,那太平洋豈不更遼闊?你是怎么算出來三個月就能解決問題的?”杉山理屈詞窮,低頭不語。

天皇繼續大聲問:“是否有絕對的把握打敗美國?”杉山答道:“只能說有勝算,很難說必勝。但如果在外交上對美國屈服,也僅能維持一年半載的和平,接下來還會面臨更大的困難。日本的眼光應該更長遠,謀求20年、50年的和平?!碧旎事牭竭@里,大聲說:“啊!知道了?!?/p>

旁邊的永野修身一看情形不妙,趕緊打圓場:“稟告陛下,統帥部有自己的考慮和立場。比方說,有個小孩得了闌尾炎,如果不去管的話,他肯定會死。如果做手術,也只有三成的把握。但這種情況下,小孩的父母會毅然決然選擇做手術,不會白白看著他送死?!?/p>

杉山和永野的潛臺詞是:日美對峙已成騎虎之勢,日本無論如何都要賭上一把。由于日軍提前做足了準備,在西太平洋占據優勢。如果繼續拖延,日本的優勢將逐漸消失,最終只得不戰而降。日軍要趁美軍立足未穩和美國國力尚未發動之際,給對方以沉重的打擊,然后坐下來談判,日本就有優勢了。

聽到這里,天皇不置可否,或許他并未被說服。不管昭和天皇是要逃避責任,還是性格軟弱,抑或抱著僥幸心理,他都沒有明確表達反對意見。次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對美談判的底線及開戰預案。在會上,昭和天皇從懷里掏出明治天皇的一首和歌念了起來:“四海之內皆兄弟,何以風波亂世間?!?span id="skdqxfd" class="super">[12]

昭和天皇并非和平主義者,也不像某些右翼學者宣傳的那樣無須承擔戰爭責任。這是因為,他盡管遵循了某些立憲君主的做派,但其作為絕對君主的特質根深蒂固,不容挑戰。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戰前天皇制的框架下,立憲君主制只不過是絕對君主制的保護罩。另外,天皇盡管對政治事務往往保持沉默,但卻可以對軍事事務詳加垂詢。就此而言,日本所有的對外戰爭都以天皇的名義發動,也都經由天皇的同意才能發動,如果天皇決心阻止戰爭,那他一定可以做到。

多頭一身的怪物

昭和天皇默許了內閣的開戰決定,主要是由于缺乏勇氣和責任心,或許還因為心存僥幸。但在決策過程中,天皇要明確反對內閣的決定也存在一定困難。因為《明治憲法》的制度設計允許天皇大權獨攬,但天皇又要依據憲法總攬大權,并在內閣大臣的輔弼下行使權力。

比方說,天皇掌握著象征最高權力的傳國玉璽,而大臣們負責制訂治國方案。大臣們擬定好方案后,經由內閣上奏給天皇,請他蓋章。只有經過天皇裁可、蓋章的方案,才能往下執行。在此過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如果天皇不蓋章,則任何文件都沒有法律效力;其次,如果大臣不準備文件,即使天皇想蓋章也不行。[13]在《明治憲法》、君主立憲原則及近千年“不親政傳統”(準確地說,是身處政治之外的傳統)的多重約束下,天皇需要保持置身事外的超然立場(當然,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會不斷揣摩天皇的“圣意”,并與天皇近臣交換意見)。

因此,盡管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無法任意使用這些權力。各項權力看似集中于天皇一人之手,但實際上卻分散于元老、內閣、官僚、眾議院、貴族院和軍部等權力機構中。沒有這些政治力量的協助,天皇便無法行使任何權力。但與此同時,這些機構彼此競爭,相互牽制,既實現了勢力均衡,又確保了天皇大權不受侵蝕。

1887年,明治思想家中江兆民將明治政府形容為“多頭一身的怪物”[14]。“多頭一身的怪物”一般指神話中的三頭狗或九頭蛇。神話中強調這些怪獸“多頭一身”,是為了形容它們的兇猛,而中江兆民稱明治政府“多頭一身”,則是為了形容政壇上的權力分散和山頭并立。這些“山頭”相互對立、彼此掣肘,但又依附于同一個軀干上,那便是扮演“國家機軸”的天皇。

作為國家機軸的天皇

無論是天皇制的“雙重性格”,還是“多頭一身”的構造,都與《明治憲法》相關。《明治憲法》的設計之所以如此獨特,乃是因為它試圖同時解決多個課題,如維持國家的統一、組織穩固的政權,以及確保該政權必須符合憲政原則等。

為應對這些課題,《明治憲法》確立了以下原則。首先,天皇必須擁有最高權力,以維護主權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定。其次,盡管天皇擁有最高權力,但他不能成為絕對君主,因為絕對君主會阻礙日本的文明開化。最后,不允許天皇成為絕對君主也是保護天皇的最佳策略。因為絕對君主需要進行政治決策,一旦決策失誤,則會對其權威造成沖擊,而立憲君主置身事外,可以回避政治責任。基于這些考慮,《明治憲法》便設計出如下制度:天皇總攬統治權,但所有事務都委托內閣大臣處理,相應的責任也由他們承擔。一旦出現問題,內閣辭職擔責,不會波及天皇。同時,為防止首相壟斷權力,還要將權力分散至各個機構,使它們之間相互制衡。

由此可知,天皇制的“雙重性格”乃是憲法設計者有意為之。他們要以絕對君主的權威維持政權統一,又要以立憲君主的制度實施憲政。在審議憲法草案的階段,伊藤博文的一次演說鮮明地表示了這種考慮:

正如各位所知,雖說至本世紀歐洲各國無不行憲法政治,然憲法政治無不成立于歷史沿革之中,萌發于遠古往昔之時。相反,在我國則全屬新鮮事物。因而,現在要制定憲法,首先不得不尋找我國之機軸,確定何為我國之機軸。無機軸而任由人民妄議政治,則政失其統紀,國家亦隨之廢亡。假如國家要作為國家存在而統治人民的話,理應深思熟慮,以期不失統治之功能。說起來,憲法政治之萌芽在歐洲已存在千余年,不僅人民熟悉此制度,且有宗教為其機軸,深刻浸潤人心,人心皆歸于此。然在我國,宗教力量薄弱,無一可作為國家之機軸。佛教曾一度興盛,聯系過上下人心,然至今日已趨衰退。神道雖基于祖宗遺訓并祖述之,但作為宗教缺乏使人心歸向之力。在我國,可成為機軸者,唯有皇室。是以,此憲法草案專門用意于此點,力求尊重君權,并盡量不加束縛。[15]

伊藤說,制定憲法的目的在于強化君權,以確立國家秩序和國民精神的“機軸”。但確立“機軸”不僅是為了統一國家秩序與統合國民精神,還在于實施憲政,以向歐美先進國家看齊。很顯然,這里存在君權與民權、集權與分權、專制與憲政的矛盾。伊藤等人想要通過精巧的制度設計,同時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為確保憲法解釋的靈活性,伊藤在起草時還確立了“憲法可以根據國家形勢的發展伸縮自如”的基本方針。[16]但就歷史效果而言,這種嘗試并不成功?!睹髦螒椃ā纺@鈨煽傻囊幎ê妥晕颐艿男愿?,自其誕生那刻起便困擾著它,并且不斷腐蝕著國家的制度框架。

在伊藤等人的設計下,《明治憲法》賦予天皇各項大權,包括行政權、立法權、文武官員任免權、軍隊指揮權、宣戰權、媾和權、對內戒嚴權、榮典權和大赦權。由此一來,天皇便承擔起了“國家機軸”的關鍵角色。為了保護該“機軸”不受任何威脅,《明治憲法》還以立法的形式免除了天皇的法律責任。憲法第3條明文規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边@意味著任何法律都不能問責天皇,任何人都不得冒犯天皇的身體(連侍從和侍醫在觸碰天皇身體時,都要佩戴手套)。任何關于天皇的指責、批評和議論,都不被允許。[17]

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不主動干預政治運營,對權力保持著“自我克制”的姿態。這種設計便構成了戰前日本政治構造的骨干,即“多頭一身”中的“一身”。

“超憲法”的權威——元老

天皇遠離公開的政治舞臺,隱藏于幕后。代替天皇行使統合政權職能的,是元老和內閣。我們先來看元老。

所謂元老,是指明治維新時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他們活躍于明治至昭和初期,位居政界最高層。最初的元老包括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井上馨、西鄉從道和大山巖,他們都曾是倒幕志士和明治政府的締造者;至大正初期,又加上了西園寺公望。此外,關于桂太郎和大隈重信是否應被視為元老,學界有不同意見。除西園寺出身京都貴族、大隈重信出身佐賀藩外,其他人都來自薩摩藩和長州藩。一般認為,能否得到天皇下發的“元勛優待詔書”,是判斷元老資格的法定依據。但根據伊藤之雄的研究,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詔書,而是能否獲得天皇和元老集團的認可。[18]

作為天皇的高級顧問,元老的主要任務是推薦首相人選。從1885年首屆內閣成立至1937年西園寺辭去奏薦繼任首相的職責為止,日本共產生了32屆內閣。其中,24屆首相均由元老推薦產生(現任首相辭職時,也可指名繼任首相人選)。在明治時代,元老們常常親自出馬擔任首相等要職,如伊藤博文就曾四次出任首相。即使不參加內閣,元老也要扮演監督內閣、在各機關之間穿針引線、維持權力分立與制衡的角色。

元老是“超憲法”的權威,因為元老不是法律規定的官方職位,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存在。元老通過集體領導控制著內閣、貴族院、樞密院、軍隊和宮廷,在宣戰、媾和以及制定外交政策上,他們也擁有最重要的發言權。以薩長元老為中心形成的政治勢力被稱為“藩閥”,由他們組織的政府被稱為“藩閥政府”。藩閥以共同的出身和利益關系為紐帶,其特點是排他性和閉鎖性,其弱點在于難以自我更新。

至大正時代,元老的影響力日漸衰落。由于年事已高,元老很難直接掌握政權,只能通過操縱藩閥來影響政局。然而藩閥是個封閉的集團,難以補充進新鮮血液,存在后繼乏力的問題。元老們陸續去世后,藩閥的權力便漸漸轉移至政黨、軍部和貴族院手中。至1924年,元老只剩下西園寺公望一人。以此為契機,內大臣開始參與后繼首相的遴選工作。[19]而后,前首相們和樞密院議長也加入進來。但盡管如此,首相人選的最終決定權,一直掌握在西園寺手中。1937年,身心疲憊的西園寺決定隱退后,奏薦首相的工作便落在了重臣會議上。重臣是指前首相和天皇近臣(包括樞密院議長和內大臣),沒有具體的名額,他們的權威雖然比不上元老,但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走馬燈”的內閣

元老們的“超憲法”權威需要經過內閣決策,才能轉化為具體的權力。在形式上,內閣是總轄各項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但在性質上,內閣與議會、軍部相同,同屬協助天皇行使大權的輔弼機關。[20]

內閣是各省廳長官商議施政方針的決策機構,其成員包括外務、內務、大藏、陸軍、海軍、司法、農商務、文部和遞信(管理鐵路、航政、郵政、電報等)等多位大臣。他們的領班是負責統轄各項事務的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首相。首相并非由選舉產生,而是由天皇任命。不過天皇的任命只是個形式,首相人選實際由元老和重臣決定。一般來說,元老集團作為首相的“生身父母”,與內閣的關系融洽。在多數情況下,元老都扮演著“內閣監護人”的角色。

《明治憲法》規定,各省大臣要群策群力,共同輔弼天皇治理國家。首相和大臣效忠的對象是天皇,而不是國民或議會。這一規定再次體現了天皇制的絕對君主性格。為防止首相壟斷“輔弼之權”,憲法還規定,輔弼天皇的職責由首相和各省大臣各自單獨負責(《明治憲法》第55條)。所謂“各自單獨”,是指各省大臣對于主管事務平行施政,各負其責。由此,盡管首相扮演最重要的輔弼角色,但權力不會集中于他一人之手。另外,內閣決議采用全體一致的表決方式,而不是簡單多數表決。內閣成員之間任何細微的意見不一致,都蘊含著內閣垮臺的危機。

首相是內閣的首腦,實際上也擁有決定內閣成員人選的權力,但各省大臣直接隸屬于天皇,并不對首相負責。首相與其他大臣處于平級地位,無權罷免他們,反倒是如果某位大臣辭職,而首相又找不到繼任者的話,那么他必須一起辭職。在日本近代史上,首相的位置非常不穩固,從1885年第一屆內閣成立至1945年鈴木內閣的61年里,共產生了41屆內閣。換算可知,每屆內閣的平均壽命只有一年半。

穩固的官僚集團

內閣掌握決策大權,但負責行政的卻是各個省廳及其下屬機構。換言之,內閣擁有統治權,而省廳擁有治理權。如內閣更迭,各省大臣隨之更換(不過,陸海相往往可以留任),但次官和局長以下的職業官僚往往穩如磐石。[21]官僚的職位來自天皇的任命,既不依附內閣存在,也不因內閣倒臺而被替換。官僚們操縱著復雜而巧妙的行政機器,管理著龐大的國家機構,他們才是國家的主人。

在明治時代,身居要職的軍政官僚多來自薩摩和長州。他們憑借在維新中的功績和人際關系穩步晉升,控制著外務、內務、大藏、陸軍、海軍等省廳的核心部門。然而,在明治末年和大正時代,薩長出身的“維新官僚”逐步被“學歷精英”取代。[22]這是由于政府在1887年建立了任命中高級官僚的考試制度,并最初給予帝國大學畢業生免試錄取的特權。從那時起,政府高級官僚多出身于帝國大學,尤其是東京大學法學部。

在當時,有抱負的年輕人經過刻苦學習考取帝國大學,他們一旦通過了高等文官的考試,就如同鯉魚跳龍門一樣,步入飛黃騰達的人生快車道。他們進入某一省廳工作,然后憑借著出色的成績迅速晉升。最優秀的職員可以從課長、局長穩步升任次官。[23]外務省和內務省官僚還有望被提拔為駐外大使或縣知事,而最有能力的官僚則可以轉身成為政治家,擔任內閣大臣,乃至問鼎首相寶座。[24]

官僚并不僅僅是接受行政命令、協助各級政府執行政策的被動角色,由于直接參與決策過程,他們對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重要影響。

戰前日本采用“稟議制”的決策方式。政府如要制定一項政策,首先由分管部門的初級職員起草計劃,并依次提交給該部門的各位課長和局長,由他們審議并蓋章。其后,計劃按順序提交給其他相關各部門,由這些部門的職員、課長、局長進行另一輪的審議和蓋章。最后,計劃送至最高決策機構,由次官和大臣審議和批準。在這一過程中,既沒有決策權也沒有領導地位、但擁有專業技術且經驗豐富的基層官僚,實際上最有發言權。這是因為每個階段的審議都是個人審議,而不是集體討論。而且,受小團體主義影響,各部門之間隔閡很深,對其他部門起草的計劃明確提出質疑并不容易。而作為決策者的次官和大臣,既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修改計劃。對他們來說,“閉目蓋章”或許才是最優選擇。[25]長此以往,官僚機構的領導權持續下移,決策者往往淪為被下屬操縱的傀儡。戰前官僚機構(尤其是軍部)中長期存在的“下克上”(rule from below)現象,正根植于這種決策方式。

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言,官僚制是近代化不可避免的產物,近代社會的諸多成就要歸功于官僚制,但種種問題也多根源于官僚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邵阳县| 威宁| 泰州市| 佛山市| 罗山县| 深泽县| 峨山| 永兴县| 方城县| 辛集市| 东源县| 封丘县| 林甸县| 民乐县| 宁国市| 海安县| 洪泽县| 开江县| 栾城县| 西华县| 江北区| 称多县| 井陉县| 镶黄旗| 桃源县| 南阳市| 梓潼县| 革吉县| 运城市| 郓城县| 贵定县| 蓬溪县| 昆明市| 新宁县| 武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长宁县| 达日县| 巫溪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