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上學輾轉印記
- 人世間的瑣事
- 醫學心語
- 1363字
- 2024-02-15 04:44:56
風和日麗,我踏著晨曦,在母親的陪伴下,興高采烈地去啟蒙學校報名讀書,學校叫松陽小學。
讀書是我兒時夢寐以求的事情,那是文盲普遍,父母沒上過學,斗大的字不識一撇,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每當生產隊分糧分物,他們不會簽字,只會按手印,當時見狀,我幼稚的心靈萌動了想法,我要學會簽字,我要有文化,我要好好讀書。
去學校報名的路上,母親要我數一百個數,從一數到一百,數一遍又一遍,母親說,數不出一百個數,就報不了名,學校不會錄取,我強記著,下定決心記著,橫下一條心,力爭報上名,我不僅能從一數到一百,還能從一百倒數到一,報名時,老師撫觸我的頭,豎起了大拇指。
我去報名的學校很遠,離家有六里路,步行需要四十分鐘,由一條石板路通往,石板路彎彎曲曲,要經過家門前一條小溪過橋,再旁山而行,路過聶家門口水塘,路過大塘角水塘,上坡路過水庫,沿著紅旗焦廠,進入陽家沖,進入學校,學校是以陽家沖祠堂為校舍,學校兩層,一樓六個教室,二樓兩個教室,樓梯和二樓都是木質的,校舍簡陋。
下雨刮風時,在上校的路上搖搖擺擺,跌跌撞撞,好幾次在回家的路上,我都被風煽動雨傘,連拖帶滑,摔入水塘,全身濕漉漉的,冬天凍得直打哆嗦。
那時小學分初小和高小,小學四年,高小二年,小學進高小要經過嚴格考試,沒考上,就沒校上了,我在啟蒙學校讀了四年初小,后來考上了鎮上比較有名的完小,叫松柏完小。
在松柏完小讀高小,學校較大,學校位于鎮中心,位于工礦區,附近有鎮人民公社機關,有商貿街,有集市,流動人口多,是鎮上最繁華的地方,那時,能讀上這所學校,有些榮耀感,到學校讀書,走得時間長,學校離家有七里路,步行需要一個小時,每天早晨要早起床,吃點蒸熟的紅薯,挾幾根蘿卜干,就要往學校趕,否則就會遲到,就要挨批評。
一九六八年教育規定發生了變化,我們那里的政策是學生要回原地讀書,每個生產大隊都要辦學校,安置自己的屬地學生。我在鎮上松柏完小讀了一年高小,就被分配回居住地所屬的新華大隊所屬學校繼續讀高小。
生產大隊小學叫新華小學,位于萬里坪朱家祠堂,教室六間,課桌斷腿缺胳膊,坐上去,吱呀吱呀響個不停,與老師的講課聲匯聚一起,似乎是一堂交響樂,聽得云里霧里。
到新華小學的路上,是崎嶇不平的泥濘小路,有水田,有高坡,有山脈,一年的求學路上,最難忘的是不同村莊孩子的扯皮斗毆。
記得有一次,鄰村的孩子打了我們村雞乃幾,我們村的孩子,商量了好幾天,決定要進行報復,選擇了日子,那天我們每人書包兜了很多石灰,躲在學校附近高桿禾田里,待他們放學回家路過時,我們齊涮涮地沖岀來,將石灰撒上對方的眼睛,他們看不清了,然后上去把他們一頓暴揍,打完他們,我們就跑了。那年代讀書,少不了這樣的粗狂。
在生產大隊的學校讀了一年高小,我盡管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學習,比較其他的孩子又稍用心些,我還是考起了初中,就讀了常寧第三中學。
那時候,初中讀兩年,高中讀兩年,在常寧三中讀書,可謂是半工半讀,半農半讀,一天上課,一天拌紅磚,一天上課,一天操作機床。放暑假,放寒假,要抽出一半的時間去學校的山上農莊,栽紅薯,種小麥,沒水洗澡,身上油漬漬的,太陽大,臉被曬得像非洲人,墨黑墨黑。上初中高中,書讀得不多,社會知識卻長進不少。
輾轉求學之路,百敗而其志不折。輾轉求學讓我意識和明白了,良機對于懶惰沒有用,但勤勞可以使最平常的機遇變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