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文化交相輝映的元朝(1)

  • 大元王朝1
  • 王新龍編著
  • 5510字
  • 2014-12-03 16:44:39

到公元12世紀,舊大陸的許多部分開始被整合到一個對彼此都頗有裨益的交換體系之中。這個過程在13世紀未、14世紀上半葉臻于極至;這時歐洲和中國之間也建立了雖仍有限,但無疑是直接的相互接觸。

——J.L·阿卜·盧迦德:《歐洲稱霸之前》

從大蒙古國到元王朝

按照傳統的說法,元朝的歷史,從后來被元政府追尊為“太祖皇帝”的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國(1206)開始,直到元順帝于1368年在北伐明軍的攻擊下逃離大都(今北京市)為止,總共有163年。

但在實際上,這163年的歷史顯然應當被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來看待,第一階段從1206年到1259年。這時候大蒙古國的統治重心在蒙古高原,先后經歷成吉思汗、窩闊臺合罕(成吉思汗第三子)、貴由(窩闊臺子)、蒙哥(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共四個大汗的統治。所以它也經常被稱為“前四汗時期”。在這個時期,蒙古帝國的版圖囊括了歐亞舊大陸的相當一部分。蒙古統治下的北部和西南部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這個世界帝國的歷史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把蒙古帝國簡單地看做是“擴大的”中國。第二階段從1260年忽必烈(蒙哥弟)即位起,迄于元末。由于忽必烈的汗庭在漠南漢地,這時大蒙古國的國都從哈刺和林(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東岸的哈爾和林)南移,先有開平(在今內蒙正藍旗東北,后稱上都),以后又建立大都,并且正式采納漢式的國號“大元”。所以第二個階段也叫“元時期”。元王朝的歷史構成成吉思汗像中國歷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蒙哥死后,蒙古高原上還出現過第五位大汗阿里不哥(蒙哥幼弟),據漠北與忽必烈相抗,前后四年,最終失敗。阿里不哥在元代的官方歷史中被宣判為“叛王”,但他的名字曾被沖制在欽察汗國發行的錢幣上,表明欽察草原上的蒙古諸王其實是承認他的第五任大汗的地位的。

1206年,45歲的成吉思汗經過近20年的浴血奮戰,終于統一了塞北高原上的游牧各部落,建立起龐大的草原帝國。它的蒙語國號叫“也客忙豁勒兀魯思”,意即“大蒙古國”。自從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瓦解以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經歷了360多年的曲折和反復,才重新形成一個更為鞏固的游牧人共同體。與此同時,“蒙古”作為塞北游牧人共同體的認同名稱也逐漸賦有地域指稱的派生涵義,用來稱呼蒙古人興起和長期活動的歐亞草原的東部地區。

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尚未完全結束,成吉思汗就已開始了對蒙古草原以外地區的軍事征服活動。1206年后,對外征服更成為他全力以赴的事業。從1207年到1227年去世的21個春秋中,成吉思汗有16年在外領兵征戰。他逼迫金朝把首都從燕京(今北京市)遷到河南,從而占據了黃河以北的大片金舊土。經過四征西夏、圍困西夏國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他差不多完成了對西夏的軍事經略。他帶領的蒙古第一次西征大軍轉戰于花刺子模的東部各省區,偏師橫掃里海、咸海以北的欽察草原。震動歐亞的武功將駭人聽聞的殘暴帶到蒙古馬蹄所至之處。漢文史料描寫說:“王鉞一揮,伏尸萬里。”這其實并不算太夸張的言辭。

對蒙古草原毗鄰地區的軍事征服,在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們在位時仍繼續進行。窩闊臺即位后發動的“長子西征”確立了蒙古人對花剌子模的大部分領土、欽察草原乃至俄羅斯各公國的統治。在蒙古草原之南,西夏和局促于河南一隅的金朝先后滅亡在窩闊臺的手里。蒙哥汗在位期間的西征軍,在蒙哥汗弟弟旭烈兀統帥下,摧毀了阿拔思哈里發王朝;由蒙哥本人發起的對南宋的新一輪攻略,則在十多年后最終由他的皇弟忽必烈完成。蒙古語或突厥語成為從長江下游到伏爾加河、德聶伯河上游和西亞兩河流域的大片領土上最權威的官方語言。

按照蒙古游牧分封制的原則,全體蒙古游牧平民都是成吉思汗的“黃金氏族”的領屬民。這種領屬權應該像家產一樣在黃金氏族直系成員之間予以分配。領屬民是連同供他們游牧的土地一起被分配的。于是草原帝國“大兀魯思”內部就被分解成一系列由黃金氏族各支所領有的兀魯思:成吉思汗諸弟的兀魯思在蒙古高原東部,從鄂嫩、克魯倫河中游直到呼倫貝爾地區和大興安嶺兩側稱為東道諸王或“左手諸王”(蒙古帳幕坐北面南,故以東方為左手);諸子的兀魯思分布在蒙古高原西部的阿勒臺山兩側,稱為西道諸王或“右手諸王”;東、西道諸王兀魯思之間,則是由大汗本人控制的黃金氏族的共有家產,稱為“中央兀魯思”或“在內的兀魯思”。每個兀魯思都擁有自己的“汗”;大汗則作為諸汗的汗,直接統治著中央兀魯思。

相比而言,西道諸王的兀魯思顯然比東道各兀魯思具有更多的向外拓展的可能性。因此,術赤(成吉思汗長子)的兀魯思西界遂越過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大幅度向西推進,將整個欽察草原囊括入內,較早就形成為疆域遼闊的欽察汗國(俄文史料稱為金帳汗國)。察合臺(成吉思汗次子)、窩闊臺的兀魯思向天山以南和西部天山擴張勢力。阿姆河以西則在后來成為受蒙哥之命西征的皇弟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利汗國地盤。除去上述四大汗國,蒙古草原及其以南的漢地社會,乃是大汗治理下的大兀魯思或中央兀魯思的所在。

在整個前四汗時期,蒙古對被征服的各農耕城郭地區采取間接統治的方法。無論在漢地還是西域,凡在兩軍爭戰之際舉一城、一郡之地降附者,即用為守令,得自辟僚屬、世襲官職。這樣的人,在漢地叫“世侯”,在西域多稱為“篾力克”。他們在按時向蒙古統治者繳納貢賦、遵照規定把子女送到大汗處作為人質、按時到汗廷入覲、奉調隨蒙古軍出征、接受派駐本地的蒙古“達魯花赤”的監督等條件下,控制了地方上的行政、軍事、財賦、司法等大權,其地位可以世襲。這些人中有一些屬于蒙古征服前的政府官員,更多的是乘社會動亂而崛起的地方豪強。所以漢文史料稱他們“由鼠而虎”;波斯詩人提到西域發生的類似現象時吟詠道:“時代的面孔已翻轉來……驢子的身份不再卑賤,它們被安上豹皮雕鞍,還戴上了金冠?!?

蒙古游牧制下國家的最高中樞行政官是“大斷事官”,蒙語稱為“也客札魯忽赤”,大斷事官們的書記官叫“必閣赤”,是協助大斷事官處理國務,尤其是掌管財政事務的最重要的助手。必閣赤班子里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等各種被征服民族的知識人,幫助他們的蒙古長官從各征服地區征收賦稅糧食、處理其他重要的行政問題。窩闊臺汗在位時,給必閣赤機構一個“中書省”的漢語稱號,使其中的一些契丹人、漢人必閣赤得以稱“中書右丞相”、“中書相公”等官號以自娛。其實在蒙古人眼里,他們的真正身份仍然是書記官。

隨著蒙古對各農業定居社會的征服越來越深入地從軍事管制轉變為秩序化統治,窩闊臺汗前期,除已經獲得相對獨立地位的術赤兀魯思外,大汗將蒙古本部以外的統治地區劃分為中原漢地和西域兩大部分,分別派駐大斷事官和必閣赤署事。到他統治的末期,又以阿姆河為界,將西域分為東西兩部分治。到蒙哥朝,三大被征服區的劃分和派駐大斷事官分治其地的體系成為定式,漢語文獻稱為“燕京行尚書省”、“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轄有自今新疆西至錫爾、阿姆兩河之間的“河中諸城”)和“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轄阿姆河以西地區)。三大行政區的大斷事官衙署,分別設立在燕京、別失八里(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和徒思城(在今伊朗霍臘散省馬什哈德北)。中國古籍將燕京大斷事官衙署稱為“行尚書省事”、“行省”,稱大斷事官為“丞相”、“行省丞相”;穆斯林史籍則稱大斷事官為“大異密”。

現在我們看到,大蒙古國在將其版圖擴大到毗鄰的各農業社會的最初半個世紀里,實際上是把草原體制下的蒙古式行政中樞直接引入三大被征服區,輔之以遍置于地方的達魯花赤就近彈壓,藉此轄制和支配專制一方的世侯或篾力克,由此實現對被征服地區的間接的軍事、行政統治。這種情況,在忽必烈奪得汗位后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蒙古游牧國家的汗位繼承問題,一直困擾在兩種互相對立的原則沖突中。一方面,根據“幼子守產”的家產制原則,當兒子長大成家、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時,有權帶走屬于父母的一部分財產(主要是牲畜)。最小的兒子不離開家庭,由他繼承父母留下的大部分家產。這一原則影響到人們關于汗位繼承權的觀念,賦予幼子以某種優先權力。另一方面,從身為大汗所應當具備的政治、軍事閱歷、個人威望等資質條件考慮,往往是年長的兒子占有更多的優勢;因此蒙古游牧社會在政治權力的繼承問題上也有優先選擇年長子嗣的傳統。成吉思汗的妻子是在被敵對的游牧部落篾兒乞人俘獲期間懷有長子術赤的。術赤的可疑出身更增加了當時汗位繼承問題的復雜性。早在第一次西征之前,黃金氏族內就為此爆發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明初從蒙古語譯為漢語的《蒙古秘史》用十分生動的白話記述了這次爭執:

“臨行時,也遂夫人(成吉思汗的諸妻之一)說:‘皇帝涉歷山川,遠去征戰。若一日倘有不諱,四子內命誰為主?可令眾人先知?!妫ㄖ赋杉己梗┱f:‘也遂說的是!這等言語,兄弟、兒子……等皆不曾提說,我也忘了?!谑菃栕境啵葱g赤):‘我子內你是最長的,說什么?’拙赤未對,察阿歹(即察合臺)說:‘父親問拙赤,莫不是要委付他?他是篾兒乞種帶來的,俺如何教他管?’才說罷,拙赤起身,將察阿歹衣領揪住,說:‘父親不曾分揀,你敢如此說?……’說了,兄弟各將衣領揪著。……太祖默坐間,有闊闊搠思說:‘察阿歹你為甚忙?皇帝見指望你。當你未生時,天下擾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所以你賢明的母(指孛兒帖夫人)不幸被俘。若你如此說,豈不傷著你母親的心?’……太祖說:‘如何將拙赤那般說?我子中他最長。今后不可如此說!’”一場風波,終于以勉強推舉第三子窩闊臺作為大汗繼承人而暫時了結。

大概是出于成吉思汗的聲望,他所支持的窩闊臺在他死后很順利地登上了汗位。窩闊臺死后,術赤系后王拔都(術赤子)不滿窩闊臺之子貴由即位,托辭足疾拒絕參加推舉大汗的宗親大會。貴由為此忿懣不已,即位后就領兵西馳,想攻打拔都。只因為他在西行途中突然死去(據當時謠傳,一說為拔都派遣的奸細毒死,一說與拔都弟昔班酒后斗毆致死),宗親間的一場內訌戰爭才得以避免。貴由死后,拔都力主推戴拖雷之子蒙哥為大汗。窩闊臺、察合臺系后王先是消極抵制,后來兩系部分諸王又以朝會為名,企圖率軍突襲蒙哥;事泄,遭到蒙哥的清算。蒙哥在位10年。1259年,他因攻宋受傷,染疾而死,由是釀成蒙古高原和中原漢地兩汗對峙的汗位繼承危機。

蒙哥汗蒙哥汗有三個同母胞弟。他即位后,命忽必烈到漢地主持攻宋,旭烈兀西征穆斯林世界尚未臣服的部分。忽必烈雖然因為治理漢地“得中土心”而招致蒙哥猜忌,一度被召回漠北,但不久還是被重新遣往中原配合蒙哥汗攻宋。因此在蒙哥親征四川以后,留守漠北大營的是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蒙哥死訊傳到漠北,阿里不哥立刻調兵遣將,按圖籍號令中原諸道,多方鉗制忽必烈,誘逼他返歸漠北。這一番動作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他是為奪取汗位做準備。

在當時黃金氏族的成員中間,忽必烈似乎是最留心漢地治亂的一個人。中原士人和統治層中的許多人也都把“用漢法治中國”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按往昔慣例,在接獲喪報后,忽必烈應當盡快停止攻宋,回赴草地“會喪”。但是,盡管他確實采取了“斷然班師”的行動,卻在退到燕京附近后逗留不進將近三個月。他明白自己的優勢是在漠南漢地,返回蒙古草原,他就只能受制于阿里不哥和支持阿里不哥的窩闊臺、察合臺系和術赤系后王。觀望再三,他決意利用中原漢地的經濟、人力和政治資源,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1260年4月,他抵達新筑成不久的開平城,以先發制人的手段搶先宣布即大汗位,建元中統。支持他的蒙古宗親,主要是東道諸王。消息傳到漠北,阿里不哥連忙在他駐夏的阿勒泰山麓召集大會,即位稱汗。隨即爆發的爭位之戰時斷時續地打了四年多,以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被迫向忽必烈輸誠結束。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對蒙元歷史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到底由誰來繼承大汗寶座這個問題本身。一方面,忽必烈依靠漢地資源戰勝阿里不哥,為蒙古貴族中主張變通祖制來解決“漢地不治”的一派把統治重心從磧北移至漠南,從而更加便利于他們采納漢法,建立對中原的秩序化統治,提供了一次恰逢其時的契機。另一方面,蒙古統治重心的南移,必然地給予大蒙古國的政治地理結構以重大影響。如果說一個立國于蒙古高原的王朝有可能同時控制中原漢地和西域諸地,那么立國于中原的政權要同時有效地控制蒙古高原和西域就會經常顯得力不從心。蒙古高原是黃金氏族的“祖宗根本之地”。為了確保蒙古本部,蒙元政府不得不逐步放棄對大蒙古國建立在西域的兩大行政區的直接統治。

在爭位戰爭之初,西道諸王的立場對忽必烈十分不利。術赤、察合臺和窩闊臺系后王都支持阿里不哥:留守旭烈兀老營的藥木忽兒(旭烈兀子)也站在阿里不哥一邊。為爭取西道諸王的支持,忽必烈乘西道諸王對阿里不哥漸生不滿的形勢,明確宣布自阿姆河以西直到馬木魯克(當時統治埃及的穆斯林王朝)疆界的全部“塔吉克地面”歸旭烈兀守衛,阿姆河以東直到阿勒泰山之地則歸察合臺后王阿魯忽鎮守。于是,除術赤后王早已分治于欽察草原之外,突厥斯坦西部及河中地區、波斯和呼羅珊(今阿富汗西北部和伊朗霍臘散省)也正式從大汗直接領有的國土中分離出來,成為中央汗廷的守藩之國。這樣,1260年就成為大蒙古國的行政體制和政治地理結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的一年。

忽必烈的即位詔書,在中統元年他登上皇位一個月之后才頒行天下,表明當時他籌措搶先即位,是何等忙亂倉促。這是蒙古大汗第一次依漢制發表即位詔。忽必烈在詔書里宣布:“祖述變通,正在今日。”此后十多年間,新政權大規模參用中原王朝的傳統體制以改變“文治多缺”的局面,朝廷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漢制國號謂“大元”(1271);定制以開平為上都(1264)、燕京為大都(1272);國家的行政、軍事、監察、司法、財稅等制度體系也逐漸完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水市| 黄大仙区| 科技| 昌黎县| 凤翔县| 抚州市| 马公市| 海淀区| 根河市| 普宁市| 江川县| 洮南市| 苍梧县| 白水县| 镇雄县| 岗巴县| 阜平县| 田阳县| 青川县| 黔西| 闻喜县| 遵化市| 无极县| 革吉县| 陆丰市| 石阡县| 沁阳市| 宝清县| 门头沟区| SHOW| 连南| 禄丰县| 翁牛特旗| 板桥市| 沙洋县| 梨树县| 布尔津县| 临城县| 灵山县| 二手房|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