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劉邦和儒生(2)

  • 大漢王朝1
  • 王新龍
  • 5291字
  • 2014-12-03 16:23:51

陸賈認為,要使新建的漢朝能夠長治久安,必須使劉邦了解治國安邦的道理,所以經常在漢高祖劉邦面前引用《詩經》、《書經》中的話,劉邦十分討厭,有一次竟破口大罵:“你老子是騎在馬上奪取的天下,要靠《詩經》、《書經》干嗎?”陸賈反問道:“在馬上得到的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嗎?況且商湯和周武王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奪取王位的,但也都是以君主的身份維持政權的,文武并用,才是他們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以往吳王夫差、智伯一味講求武力,結果以失敗告終;但秦王一貫使用嚴刑峻法,卻滅了趙氏。要是秦國統一天下后,實行仁義,效法前代圣人,陛下怎么可能奪取秦朝的政權呢?”劉邦啞口無言。心中雖不樂意,卻也感到內疚,就對陸賈說:“請為我寫一點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我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各國成敗的經驗教訓。”于是陸賈就概括地論述了興衰的規律,寫成12篇。每奏上一篇,劉邦沒有不說好的,左右見皇帝高興,一齊高呼萬歲。陸賈奏上的書被稱為《新語》。

在呂后當政時,呂氏家族大權在握,挾持了年幼的傀儡皇帝。右丞相陳平既為國事擔憂,感到無能為力,又恐怕將來連累自己,經常深居簡出、苦思索對策。當時陸賈已托病辭職,但還是主動求見陳平,為他出謀劃策。陸賈直截了當指出:“足下身為首相,享受著三萬戶的一個侯國,富貴已到了極點,沒有什么再需要追求了。之所以整天憂慮,無非是為了呂氏諸人和幼小的皇帝罷了。”陳平見他說得是,便問他有什么辦法,陸賈說:“天下太平時,主要靠相;天下危難時,主要靠將。將和相能團結協調,就能得到士人的支持和擁護,就是出現什么變亂,政權也不會動搖。國家的安危,就在你們兩位的掌握之中了。我與太尉絳侯(周勃)很熟悉,經常與他交談,他也聽我的話。你何不結交太尉,建立密切的關系呢?”陳平采納了他的建議,贈送500斤金子給周勃,為他舉行豐盛的宴會;周勃也設宴贈禮答謝。陳平和周勃公開結盟的姿態使呂氏不能呂后不有所顧忌,他們的陰謀受到挫折。陳平又撥給陸賈奴婢百人、50輛車和馬、500萬錢,作為他的活動經費,陸賈廣泛結交公卿大臣,做了大量工作。有了這些準備,呂后死后,陳平與周勃就清除諸呂,擁立文帝,恢復了劉氏政權。

文帝元年(前179年),陸賈被封為太中大夫,奉命再次出使南越。由于在呂后當政時,有關部門作出了禁止向南越出口鐵器的決定,導致關系惡化,雙方在邊境兵戎相見。南越王趙佗軟硬兼施,使在今福建的閩越和在今廣西的甌駱服從他的統治,自稱南武帝,采用與漢朝皇帝相似的儀仗和制度,表示自己已與漢朝平起平坐,不再承認臣服關系。漢文帝以登位為契機,在陸賈出使前就派人整修了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南)的祖墳,專門安排了守陵戶,每年定期祭祀;還將趙佗的堂兄弟召來,給予高官厚祿。文帝讓陸賈帶給趙佗一封信,詞意懇切,但很有分寸,表示了恢復友好關系的誠意,也勸趙佗放棄稱帝。雖然史書中沒有記載,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帝這些措施很可能是出于曾經出使過南越的陸賈的建議。

陸賈的使命圓滿完成,趙佗宣布取消帝號,停止使用“黃屋左纛”的儀仗,恢復南越王的地位,臣服于漢朝。

這三人中,叔孫通最有代表性。他選擇劉邦以前,已經當過秦朝的博士,為項梁、項羽效過力,但在投降劉邦以后,即使劉邦兵敗逃跑,他也沒有重新回到項羽一邊。這說明他已經作過比較,下了決心,所以才能在最困難的時候繼續追隨劉邦。他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可以暫時不戴儒生帽子,不穿儒生服裝,甚至穿上楚式短衣來迎合劉邦,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學識。他知道自己的學問和學生暫時沒有用處,就盡量向劉邦推薦合適的將材,但并沒有遣散學生或讓他們也改行。一旦發現劉邦對禮儀有了需要,他就及時提出建議,終于奠定了漢朝的禮儀制度。

或許有人認為叔孫通確定的無非是一些繁瑣的跪拜儀式,有什么了不起?那就不妨看看另一個例子:陳勝稱王以后,原來和他一起當長工種田的伙伴來看他,見到宮里一進進的殿堂,一層層的帷帳,不禁高叫:“好大的氣派!陳勝這王做得真夠味。”他們在宮中進進出出,越來越沒有規距,還大談陳勝以前的事。有人向陳勝建議:“這批客人愚昧無知,老是胡說八道,影響您的威望。”陳勝下令將這幾個人全部斬了,嚇得投奔他的故人都逃走了,更沒有人再去投奔他。

劉邦做皇帝以后面臨的局面比這更嚴重,文武大臣中既有親戚朋友,也有患難與共的同事鄰居,還有居功自傲的功臣猛將,他們中的很多人出身低微,或者本來就是盜匪,根本不知道朝廷禮儀為何物。劉邦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朝見時毫無規矩,在朝堂上酗酒斗毆,更擔心皇帝的權威無法樹立,長此以往必定削弱自己的統治力。但他又苦于沒有辦法,因為大臣中沒有幾個像樣的,連他自己也不懂以往的朝儀。如果有人向他建議應該殺掉幾個人樹威,劉邦多半是會采納的。后果如何雖不能假設,但肯定不會是積極的。

叔孫通的努力不僅解決了劉邦的難題,而且為整個漢朝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基礎。歷史已經證明,任何一個政權都需要自己的禮儀制度,與秦朝同樣實行中央集權制的漢朝自然不能例外。但叔孫通并沒有照搬秦朝的一套,而是根據劉邦的需要與可能,“損益之”(作了刪減或增加)。從西漢初的君臣關系看,叔孫通制定的朝儀肯定比秦始皇那一套簡易;而從漢初定的朝儀基本不變地延續了400年來看,這套朝儀足以滿足維持皇帝權威的需要,是相當成功的。

捕魚圖更重要的是,叔孫通通過朝儀的制定,使劉邦認識到了君權的至高無上,逐漸成為一個自覺的君權維護者。如果說此前的劉邦還只是以武力奪取天下為己任的話,此后的劉邦就真正進入了皇帝的角色。西漢初采取的一系列加強君權的措施,對于防止國家再次出現分裂割據,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無疑是有益的。

朝儀的制定和實行的成功,使劉邦對儒生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而儒生們也更加主動地爭取劉邦的支持。在劉邦聲稱自己是“馬上得天下”后,陸賈就敢于進行爭辯,說明文治的重要性,使自己所寫的《新書》有了推銷的機會,為劉邦所接受。

要是酈食其、叔孫通、陸賈等因為劉邦不喜歡儒生,就放棄自己的知識和信仰;要是他們見到劉邦將儒生帽子當尿壺后立即歡呼為革命行動,并把自己的帽子改為尿壺以示擁護;要是他們在劉邦聲稱“馬上得天下”后就唯唯諾諾,不敢針鋒相對地提出反對意見,那么漢朝的文治就得推遲很多年。

但要是他們在見劉邦時堅持自稱儒生,戴儒冠,穿儒服,那么不是被劉邦趕走,就是會被閑置一邊。要是在楚漢之爭勝負未卜時向劉邦建議實行文治,要是在劉邦會集諸侯聯合進攻項羽時就提出要制定禮儀,那肯定會碰上一鼻子的灰,或許從此不再會受到重用。

這些看來簡單的道理,在知識分子中并不是人人都明白的。叔孫通為了排練朝儀,到魯征召三十多位儒生時,就有兩位拒絕接受,他們說:“你效忠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位了,都是靠當面說好話來獲得親近和地位。現在天下剛剛安定,死者的尸體尚未埋葬,受傷的人還沒有恢復健康,又要搞什么禮樂。禮樂所賴以存在的基礎,需要積下百年的功德才能具備。我不忍心像你那樣行事,你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古法,我堅決不干。你走吧,別糟蹋我。”叔孫通一笑了之:“你們真是鄙儒,不懂得適應時代的變化。”

這兩位儒生表面上看來很有骨氣,其實是毫無道理的,真是“鄙儒”之見。叔孫通的確先后有過秦二世、項梁、楚懷王、項羽和劉邦這些主子,或許還可以加上秦始皇,但他真正效忠的大概只有劉邦。因為秦二世顯然是不值得效忠的,而項梁、楚懷王存在的時間很短,留在項羽那里又并不得已,等見到劉邦后叔孫通就再也沒有背叛,說明他并不是沒有自己的原則。至于當面說秦二世的好話,顯然是為了尋求脫身之計,他獲得二世的獎賞,拜為博士后,并沒有貪戀榮華富貴,而是立即逃歸故鄉,投奔反秦的項梁。難道非要像其他儒生那樣,堅決要求秦二世出兵鎮壓陳勝,不惜被投入監獄,才符合儒家的信條嗎?把“禮樂”看得那么神圣,非要積百年的功德才能講禮樂,死守著“古法”一成不變,實際上是使儒家的理論變成僵化了的教條,對社會起不了任何作用。要是依了這兩位儒生的意見,漢朝最早也得到武帝時代才能制定朝儀,說不定等不到那么大殿久,就會因為正常的君權無法確立而不復存在。退一步說,即使兩位儒生堅持的主張是正確的,但大家都優游林下,不愿意出來說服統治者實行,對歷史、對社會又有什么作用?

不過,這些知識分子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劉邦的態度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從個人的好惡出發,劉邦不喜歡儒生,他好罵人的習慣至死也沒有改變。但作為一位志在得天下的領袖人物,只要對自己的天下有利,就會毫不猶豫地重用并不喜歡的儒生,聽從他們的意見。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建議,即使與他原來的想法不一致,只要言之有理,他就會改變初衷。一旦他認識自己沒有道理,雖然不會認錯,卻能在實際上改正。劉邦對待酈食其、叔孫通和陸賈都是如此,隨何和婁敬的例子也能說明問題。

隨何本是劉邦的“謁者”(侍從),漢三年(前204年)劉邦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打了敗仗,退駐虞縣(今河南虞城縣東北)。劉邦對左右說:“像你們這些人,沒有人能夠商量天下大事。”隨何問:“不知大王是什么意思?”劉邦說:“能不能替我出使淮南,讓英布起兵背叛項羽,只要能將項羽拖在齊國幾個月,我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得天下。”隨何請求出使,帶了20名隨員去淮南。項羽所封的九江王英布一直在隔岸觀火,隨何將他說服,答應背楚歸漢,但還沒有公開。這時楚王的使者又來催英布出兵,隨何闖入營帳,當著英布的面對楚使說:“九江王已經歸順漢王,楚王憑什么命令他出兵?”他又向英布建議:“事情已到這一地步,不能再讓楚使回去,把他殺了,馬上起兵與漢王會合。”英布起兵攻楚,使楚漢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轉折。

到戰勝項羽,天下平定,劉邦大宴群臣。劉邦喝多了酒,就貶低隨何的功勞,稱他為“腐儒”,還說天下哪里用得到你這種腐儒。隨何從坐席上挺起身子說:“當陛下帶兵攻打彭城,楚王(項羽)還沒有離開齊地時,如果陛下出動五萬步兵、五千騎兵,能不能奪取淮南?”劉邦說不可能。隨何說:“陛下讓我帶二十人出使淮南,達到了你的目的,說明我的功勞比五萬步兵、五千騎兵還大。可是你稱我為腐儒,還說天下哪里用得到腐儒,請問這是什么意思?”劉邦無言可答,就說:“我正要報答你的功勞呢!”于是封隨何為護軍中尉。

婁敬是齊人,從他的言行看,原來也是位知識分子,但作為一介平民,按法律規定得去邊疆服役。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他前往隴西服役,路過洛陽,剛登帝位的劉邦就住在那里。婁敬通過同鄉人虞將軍求見劉邦,表示要提出重要建議。虞將軍讓他換上新衣,他說你平時穿什么衣服,見皇帝時也該穿什么衣服,于是他就披一件毛皮襖進了宮。婁敬詳細說明了劉邦得天下的過程與周朝完全不同,不能像周公那樣,通過在“天下之中”的洛陽建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接著他建議:

秦地依托山脈,有黃河相通,地形四面封閉,相當穩固。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可以征召百萬之眾,利用秦地的現有條件,依靠那里肥沃的土地,真是所謂天府(天然的庫房,比喻物資豐富)。陛下要能入關,在那里建立首都,即使山東出現叛亂,秦國的舊地可以得到保全。好比與別人格斗,要是不扼住他的喉嚨,不按住他的背,就沒有獲勝的把握。現在陛下入關去建都,直接統治秦國舊地,好比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喉嚨,按住了天下的背了。

劉邦征求群臣的意見,他們都是山東人,爭著說定都洛陽的好處:“周朝定都洛陽,延續幾百年;秦朝定都關中,二世而亡,不如學周朝。”劉邦猶豫不決,但張良肯定了入關的優越性,劉邦當天就起駕西遷。他不忘婁敬的功績,封為郎中,賜姓劉。

山水畫高祖七年,劉邦親率大軍北征,派出偵察的人回來都說匈奴虛弱,可以進攻,婁敬卻認為這是匈奴故意制造的假相,千萬打不得。劉邦氣得大罵:“齊虜(該死的齊國奴才)!靠花言巧語當了官,竟敢胡說八道動搖軍心。”下令將婁敬戴上枷鎖關起來。但劉邦大敗而歸,事實證明婁敬的意見完全正確,劉邦立即將他釋放,并向他表示:“我不聽你的話,以至被困在平城。當時在你前面說可以進攻的十幾個人都讓我給斬了。”婁敬被封為關內侯。

此后,婁敬又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將關東六國的世家大族十余萬人遷到關中,都得到劉邦的同意。和親政策延續到武帝初年,而“實關中”更成為西漢一代的根本國策。

婁敬雖然沒有參加劉邦奪取天下的戰斗,但為劉邦安天下所作的貢獻,沒有哪一位功臣可以與他相比。要是劉邦沒有虛心聽取這位“齊虜”的意見,沒有及時向他認錯的雅量,婁敬固然無法名垂青史,漢家的江山也未必能坐穩。

劉邦一開始并沒認識到知識分子的作用,甚至仇視知識分子,但一旦他認識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就會改變態度,至少會抑制個人情緒,先考慮“得天下”的目標,這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能得天下、保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種條件下,能夠恰當作出自我估價,適應現實形勢,堅持正確立場,同時又采取靈活手段的知識分子,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為漢朝的鞏固作出了貢獻。

“飛將軍”李廣年輕時,以勇猛善戰受到漢文帝的贊揚,但文帝也感慨他生不逢時:“要是生在高帝時,封個萬戶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武將如此,文官也是如此,可惜漢高祖那樣的皇帝太少了,可惜漢高祖的時代太短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博白县| 茶陵县| 额敏县| 修武县| 宜兰市| 法库县| 尚义县| 金溪县| 哈密市| 资阳市| 青岛市| 望奎县| 凌源市| 文成县| 阿坝| 渑池县| 弥渡县| 房山区| 绍兴市| 武强县| 织金县| 宣城市| 修文县| 天峨县| 许昌县| 莆田市| 阿瓦提县| 衡东县| 张家口市| 眉山市| 黎平县| 五峰| 淅川县| 新宾| 尤溪县| 沅陵县| 东方市| 海南省| 湘乡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