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片浪潮:納米工藝背后的全球競爭
- 余盛
- 9字
- 2023-08-22 18:39:24
第二章 56歲的創業者
“我們感到眾神的寵愛”
張忠謀非同尋常地經歷了兩個“大時代”:第一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大時代,第二個是芯片技術按照摩爾定律快速進步的大時代,后者的競爭激烈之程度不亞于一場戰爭。
1931年,張忠謀出生于浙江寧波,父親張蔚觀是某大銀行的經理,也是那個年代極少見的職業經理人,母親是清代著名藏書家徐時棟的后人。張忠謀從兒時成長為青年的這段時間,正好完整經歷了14年的抗日戰爭和3年的解放戰爭。為避戰亂,張忠謀一家人三次逃難,輾轉遷徙于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城市。他上過10所學校,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中學教育主要是在重慶南開中學完成的。青少年時期就走遍半個中國這樣的動蕩經歷,讓他有著常人少有的時代使命感,并歷練出洞察大趨勢的眼界。
1949年初,張忠謀全家在香港重聚。這一年,父親用最后的積蓄將18歲的張忠謀送進美國哈佛大學就讀。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他是唯一的華裔。在哈佛大學,張忠謀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經典名著,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張忠謀就讀哈佛只是為了完成大學一年級的通識教育,開闊眼界。隔年,張忠謀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就讀機械系。張忠謀選擇理工方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當時中國人在美國找一份好職業不容易。政治界不用說了,沒有中國人問津;金融、法律、管理、營銷都被認為很難打進去。只有科技教學或研究才是中國人可以找到好工作的職業方向。”科技教學和研究又最重視學位,所以中國學生往往要讀到博士方肯罷休。讓張忠謀沒想到的是,他兩次參加博士資格考試都落榜,于是只好拿著碩士文憑去找工作。
汽車行業當然是機械專業畢業生找工作的首選,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車給張忠謀發出了聘用通知。前途看來一片光明,可是,因為1美元的月薪差距,年輕氣盛的張忠謀拒絕了福特的招攬,改去了一家不知名的電子公司希凡尼亞。希凡尼亞正準備做晶體管,張忠謀原本要在這家公司負責實施鍺晶體管的自動化生產,但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鍺晶體管都只能手工生產,實現不了自動化。張忠謀學無所用,不得不在業余時間惡補半導體知識,就此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半導體行業,終身別無他戀。多年以后,一位福特退休高管來到德州儀器做董事。得知張忠謀當年沒選擇福特后,他激動地說:“你真幸運,如果你那時去福特,恐怕現在還爛在福特的研發部里。”
在希凡尼亞做了3年后,27歲的張忠謀成了一個半導體專家。那時候,半導體行業的圈子還很小。在一次國際電子器件大會上,張忠謀認識了29歲的戈登·摩爾和31歲的諾伊斯,他們兩人剛剛創立了將在硅谷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仙童半導體。3個年輕人白天參加會議,晚餐時開懷暢飲,酒足飯飽后則頂著雪花、唱著歌兒回旅館。對于半導體產業的前景,他們是如此的樂觀:“我們感到眾神的寵愛。”
新生的半導體產業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希凡尼亞公司卻管理混亂、踟躕不前。希凡尼亞公司的管理層都是不懂半導體的外行,由于半導體業務連年虧損,公司不得不多次進行人事調整和大裁員。張忠謀心痛于幾個得力下屬無辜被裁,決意離開。他拒絕了如日中天的IBM的邀聘,進入當時年營業額還只有7000萬美元的德州儀器,在其半導體部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