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V節(jié) 西方文明的三大根基

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一樣,西方文明發(fā)展到今天,也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歷史淵源。然而,與有效維系著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恪守“以夏變夷”的基本模式的中華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經(jīng)歷了大幅度的激烈變動,出現(xiàn)過文明中斷的“黑暗時代”,其間各種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相互融會、斑駁陸離。綜合而言,作為歷史結果的現(xiàn)代西方文明有著三個重要根基,三者對于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形成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希臘的文化形態(tài)

西方文明的第一個重要根基就是希臘的文化形態(tài)。希臘人開創(chuàng)的各種文化形態(tài),如神話、史詩、雕塑、悲劇、哲學以及奧林匹亞競技會等都具有美輪美奐的特點,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和睿智水平,為后世西方文明樹立了永恒的典范。例如,古希臘人營造了以宙斯、阿波羅、雅典娜等神祇為代表的充滿人形、人性特點的奧林匹斯神話或宗教,這種宗教與后來出現(xiàn)的基督教一樣,構成了西方人從古至今所信仰的兩種主要宗教之一,深刻地影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各種文化形態(tài)和社會面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不僅被列為西方四大史詩之首(另外三部史詩分別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和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失樂園》),而且成為西方文學的開山之作;西方人所贊譽的四位悲劇大師,其中有三位都是雅典城邦的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今天全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體育競技活動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初也是起源于古希臘四年一屆的奧林匹亞競技會;世界頂級藝術殿堂巴黎盧浮宮中所謂的“鎮(zhèn)館三寶”,竟然有兩件是古希臘的雕塑品——《米諾的阿佛洛狄忒》(即我們所說的《斷臂的維納斯》)和《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至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學思想,更是成為后世西方哲學的活水源頭。20世紀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認為,兩千多年來的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是對柏拉圖哲學做的一個注腳,正如同中國博大精深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只不過是對孔孟之道的注疏闡釋而已。[1]

古希臘文明在神話、文學、藝術、哲學以及體育競技等文化領域對后世西方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文化形態(tài)方面的光輝成就,雖然不能推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強大,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審美水平,從而極大地升華人的精神境界。因此,盡管希臘城邦始終停留在小國寡民的分離狀態(tài),但是希臘人卻為后世西方社會充分展示了自由的個性和浪漫的理想,在務虛的文化形態(tài)中煥發(fā)出啟迪性靈的熠耀之光。

羅馬的制度形態(tài)

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第二個重要根基就是羅馬人所開創(chuàng)的各種務實的制度形態(tài),包括政治體制、法律規(guī)范、公共管理、工程技術等,它們都具有經(jīng)世致用的現(xiàn)實意義,極大地推進了國家的強大和經(jīng)濟的繁榮。與超逸浪漫的希臘人不同,羅馬人的文化特點是功利務實,他們對于那些“小資情調”的文學藝術和抽象高深的哲學思辨不感興趣,而是把心思和精力都投入開疆拓土、安邦治國的實踐領域中,從而開創(chuàng)了各種治理國家、統(tǒng)御四海的制度、設施和技能。時至今日,西方現(xiàn)代國家的重要政制設置——如兩院制、權力分立與制衡等——源于羅馬共和體制;歐洲大陸各國奉行的法律規(guī)范主要來自羅馬法;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兵役制度、稅收政策和財務管理制度等也深受羅馬人的影響;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則是“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現(xiàn)代翻版。正是這些務實的制度形態(tài)和實用技術保證了羅馬帝國的蓬勃發(fā)展和長治久安,使其得以巋然屹立于亞歐大陸西端的廣闊大地上,威震寰宇。這些務實的制度形態(tài)也通過歷史的傳承,成為現(xiàn)代西方文明得以確立的重要根基。

有人把當今影響世界格局的美國稱為新羅馬帝國,事實上,在數(shù)百年的近代歷史中,羅馬帝國的陰魂不斷地再現(xiàn)于西方大國的興衰變更過程中。從16世紀以來相繼崛起的西班牙帝國、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拿破侖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操縱歐洲格局乃至建立世界霸權的大英帝國,再到今天試圖稱霸全球的美利堅合眾國,無不希望重溫羅馬帝國一統(tǒng)天下的輝煌舊夢。如果說希臘人的文化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滋潤著個人的自由性靈,那么羅馬人的政治抱負則穿越時空不斷激勵著一些大國的勃勃野心。

全球化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現(xiàn)代人受羅馬文明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許多人都在關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強大,卻很少關注內心世界的恬靜與快樂。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像羅馬人一樣風馳電掣般地奔向永無止境的功利與輝煌,卻很少有人像希臘人那樣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愛琴海岸,仰望星空,陶醉于美景,思考一些無用、無聊且永無答案的形而上學問題。由此可見,羅馬文明無疑具有更加強大的現(xiàn)實影響力。

基督教的信仰和價值觀念

西方文明的第三個重要根基就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是繼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新文明體系,時至今日,西方文明仍然被稱為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信仰最初是在羅馬帝國的軀體之內悄然發(fā)展的,它吸取了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的大量文化因素,終于羽毛豐滿,徹底取代了希臘羅馬多神教(即奧林匹斯宗教);并借助日耳曼蠻族的力量,摧毀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在十字架的神圣感召之下,將四分五裂的西歐社會(以及仍然維持統(tǒng)一的東歐社會)帶入一種新的文明狀態(tài)中。

按照西方歷史學的劃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經(jīng)過三百多年的“黑暗時代”,到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羅馬教皇的加冕下重新稱帝,基督教文明才全面取代了羅馬文明。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信仰廣泛地滲透到西方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中,刻下了深深的歷史烙印。[2]基督教是一神教信仰,只信仰基督耶穌(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它不同于希臘羅馬多神教,將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均加以人格化并予以崇拜。直到今日,基督教信仰仍然是西方人的基本信仰和安身立命之本,西方社會的重要建筑是基督教堂,主要節(jié)慶是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逾越節(jié)等基督教節(jié)日,從西方推廣到全世界的紀元方式和禮拜(星期)制度也是源于基督教信仰。由此可見基督教信仰對于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浸潤之深。

基督教不僅為西方人提供了一種宗教信仰,而且還帶來了一套相應的價值系統(tǒng),其中最主要的如契約精神、誠信意識、“平等、自由、博愛”觀念、天國信念、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倫理,以及“基督王國”(教會)與“愷撒王國”(國家)之間的權力制衡。這些價值觀念對于西方人的精神理念和現(xiàn)實生活影響至深。

基督教的信仰經(jīng)典《圣經(jīng)·舊約》和《圣經(jīng)·新約》就是兩部契約,是人與神之間的契約,前者是猶太人與神訂立的契約,后者則是耶穌在十字架上代表所有信仰者與神訂立的契約。基督教特別強調契約關系,既然人與神之間訂立了契約,那么人與人之間也應該建立起各種契約關系,如經(jīng)濟上的合同關系、政治上的憲約關系。按照西方政治學中流行的社會契約論,國家本身就是建立在社會契約之上,這種社會契約表現(xiàn)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它是全體締約者共同訂立和遵守的。人與神之間的信仰契約叫圣約,人與人之間的政治契約叫憲約,后者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而它的終極保證就是人與神之間的圣約。正因為如此,美國總統(tǒng)在就職宣誓時必須面對國旗和手按《圣經(jīng)》,他既要對美利堅合眾國的選民們履行職責,也要對信仰中的上帝負責,在他的身上同時承擔著兩種契約關系:憲約和圣約。

西方人的誠信意識也不同于中國人的誠信意識,中國人傳統(tǒng)的誠信意識——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是建立在個人的道德良知的基礎上,而西方人的誠信意識則是建立在對神的信仰和對契約的責任之上,它帶有更多的強制性而非自覺性的特點。

此外,西方近代社會強調的平等自由博愛觀念也是從基督教信仰中生發(fā)出來的。古希臘羅馬社會實行不平等的奴隸制度,人被分成了不同的權利等級。而基督教最初是在受苦受難的弱勢群體中發(fā)展起來的,它試圖以一種平等公義的社會理想來超越羅馬帝國弱肉強食的悲慘現(xiàn)實,所以基督教的初期信仰中充滿了平等觀念、自由理想和博愛精神。盡管中世紀基督教會——表現(xiàn)為羅馬天主教會——的實踐活動越來越背離它的最初理想,但是到了宗教改革運動以后,基督教信仰又開始回歸初心,重新發(fā)揚光大原初的平等自由博愛觀念,這些重放異彩的價值觀念有力地推動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發(fā)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基督教所宣揚的天國信念也頗有特色,相比起希臘人、羅馬人及時行樂的生活態(tài)度,最初在苦難人群中發(fā)展起來的基督教更加向往彼岸的幸福。基督教的典型象征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耶穌,這個充滿痛楚的文化象征,展現(xiàn)了肉體與靈魂、人間與天國、苦難與幸福、屈辱與榮耀等一系列對立價值之間的巨大張力。19世紀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說道:“基督教最可怕的魅力就在那痛苦的極樂之中!”十字架就是一個將痛苦和極樂進行轉換的地方,它以一種驚心動魄的吊詭方式把人間的苦難罪孽與天國的幸福榮耀進行了轉換。這種關于天國的信念對于早期基督徒具有極強的精神感召力,他們面對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的屠刀前赴后繼地走向殉道的十字架;在中世紀的黑暗蒙昧和普遍絕望中,這種對于天國的渴望變得更加迫切;到了近代,西方社會發(fā)生了一系列變革之后,人們開始越來越珍視現(xiàn)世生活,但是對于天國的憧憬依然未曾消解,從而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社會批判和理想變遷。

基督教非常注重家庭關系,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倫理就是源于基督教信仰。按照《圣經(jīng)》的說法,人類始祖亞當、夏娃最初就是一夫一妻,他們按照自然方式相結合而衍生出整個人類,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超越始祖。古希臘社會和古羅馬社會的婚姻關系是比較混亂的,當時的兩性放縱和同性戀關系非常盛行。但是自從基督教文明確立之后,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就被固定下來,不僅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貴胄,也只能是一夫一妻,而且不得隨意離婚。16世紀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它是近代英國一系列社會變革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就是因國王亨利八世的離婚案而起。而且從中世紀一直到20世紀,同性戀關系都不被主流社會認可,到了21世紀初,荷蘭等少數(shù)國家才承認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在一夫一妻制家庭中,夫妻雙方的情愛關系及其對對方和孩子的家庭責任,同樣也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尤其是與新教倫理密切相關。在許多奉行新教倫理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如果總統(tǒng)、首相、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在個人生活方面出現(xiàn)了緋聞,就會遭到議會和人民的強烈抨擊,甚至會因此而下臺。

最后,在西方文明兩千年的歷史中,基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極其復雜的張力關系。耶穌受難于羅馬帝國的十字架,而耶穌的信徒們卻在信仰的感召下,借助日耳曼人這條“上帝的鞭子”最終摧毀了羅馬帝國。在中世紀以及近代早期,堅如磐石的羅馬教會與形形色色的羅馬帝國不斷地展開明爭暗斗,“基督王國”與“愷撒王國”之間的教俗之爭構成了貫穿西方歷史的一條紅線。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皇權獨大的情形不同,西方社會中始終存在著一種二元權力關系。雖然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二者之間的關系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教會與國家、宗教與政治之間的張力仍然強勁地存在,宗教信仰和教會勢力對于國家政治的走向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以上都是基督教信仰及其相關的價值觀念對于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深刻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秀山| 曲阜市| 皋兰县| 临海市| 阿合奇县| 西平县| 塘沽区| 铜陵市| 兴山县| 敦煌市| 抚顺县| 新郑市| 盐亭县| 东方市| 德江县| 卢龙县| 台东市| 湘乡市| 天长市| 惠州市| 甘德县| 新蔡县| 应用必备| 海林市| 健康| 永吉县| 射阳县| 上虞市| 葫芦岛市| 长葛市| 响水县| 昭觉县| 防城港市| 临海市| 紫金县| 治多县| 吐鲁番市| 涿鹿县| 河曲县| 舟山市|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