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風雨之后見彩虹
- 致良知:王陽明修身六講
- 邵逝夫
- 2910字
- 2023-08-18 15:46:10
呂紹林
(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一向關注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和變化,并從中獲得體悟。而我將博眾科技園的核心位置劃為“希望的田野”,用來種植油菜和水稻,其中的一個想法,便是讓自己不要距離大自然太遠。每番看著它們經歷風霜雨雪、酷暑寒冬,而后開出美麗的花朵,結成累累碩果,我就會想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經歷風雨,又何以見彩虹?
在讀邵逝夫老師《致良知:王陽明修身六講》一書時,這種感受變得益發強烈。說起來,這本書與博眾有著頗為深厚的因緣。去年年底,邵老師關于《周易》的分享即將結束,我提出請他分享一下陽明學,經過思考,他便決定接下來講一講陽明學。為此,他撰寫了系列講義,這本書便是講義合集。全書分為六講,概括講述了陽明先生由凡即圣的一生,對應陽明先生修身的六個進程:立志、龍場悟道、的見良知、事上磨煉、隨順良知與純然良知。書中對每一個進程都作了深入細致的講述,從中可見陽明先生的成圣之路次第謹嚴,步步為營。從中亦可以看到,陽明先生的形象異常鮮活,令人油然升起一股景仰之情,并將陽明先生視為人生的楷模、生命的榜樣。讀者也會看到,無論是立志,還是龍場悟道、的見良知,抑或是事上磨煉、隨順良知,陽明先生都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遭遇了常人所無法想象的困難與磨礪。陽明先生之所以能夠成圣,絕非偶然,是他不懈奮斗的必然結果。陽明先生一生譜寫了一曲風雨之后方見彩虹的生命樂章。我在讀這本書時,內心中一面以陽明先生為師,向他學習“致良知”;一面思考如何在博眾內部落實良知,將博眾打造成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博施濟眾”的企業。
事物的成長與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天理的體現。天理體現在我們身上,是我們的良知,又稱作天良,或良心。隨順良知做人做事,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致良知”;違背良知做事,就是沒良心,嚴重者喪盡天良,以至天理不容。由此可見,良知離我們并不遙遠,恰恰相反,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與人相處的公共準則,維持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然而,真正能夠明了良知,并切實去“致良知”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促使我不得不思考:企業作為當今社會構成的核心組織之一,博眾究竟應該如何去落實良知?
早在二〇一〇年,我便提出了博眾的使命:“讓我們的智慧在外太空為人類服務?!碑敵?,這只是源于靈感的一時迸發,并沒有思考得很透徹。近幾年來,我對這一使命的體會日益加深,確定這一使命本源于良知,是仁、智、勇三達德的體現,并漸漸有了將之融入生命的感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也飽滿了起來。如果我們能一心一意去履行這一使命,便是“致良知”。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庇诓┍姸?,“讓我們的智慧在外太空為人類服務”這一使命就是志。而企業之志能否成就,最終取決于企業人。企業既是企業人實現生命價值的場所,也是企業人“致良知”的道場。這一點,我有著深切的體會。當我不再將博眾視作枯燥單調的工作場所,而是將之視作生命成長的道場時,便自然而然以所知圣賢、偉人為人生的榜樣,以良知為生命的燈塔,在企業經營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并適時磨煉自己的心性。我很快就發現,經營企業即是經營人生,兩者原本一體。
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曾指明修身四事,極具普適性。以我之淺見,修身四事即為“致良知”的基礎工夫,我希望每一個博眾人都能夠切實去“致良知”,都能夠在工作中、生活中落實良知,若能如此,便是在履行我們的使命。所以,我想結合自己的體悟來談一談修身四事——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于生命而言,立志是第一要事。沒有志向,我們就會像沒有燈塔指引的黑暗中的航船,必將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陽明先生指導我們立志,立必為圣人之志,立成第一等人之志。最初,我對圣賢的理解有所偏失,總認為成圣成賢是高不可攀的事,與自己無關。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明白圣賢其實就是履行了良知的人,就是活出了本然狀態的人。成圣成賢,其實就是成人,成為真正的人。由此也明白了曾文正公(國藩)所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這八個字的真義。于我而言,于博眾人而言,當我們克除一己之私,遵循事理,真切去踐行博眾的使命,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求索創新精神去“為人類服務”,也就走在了成圣成賢的道路上。
立志之后,應當勤學。在修身方面,我們要向往圣先賢學習,向經典學習;在企業經營方面,則要探究行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立足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的痛點、難點,去探究針對性的有效解決方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要學會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取其優點。這就要求我們放下往日的主觀性以及個人主義,始終保持虛懷。我的體會是學習之要在明理,理明得多一分,志就會堅定一分;志堅定一分,究理就會深切一分。企業經營時刻都在遭遇種種困難和誘惑,當我們真能究明企業經營之道,把握產業發展的規律,對于自身的使命也就會日益篤定,面對各種挑戰和誘惑,就能夠屹立不動,一如既往走下去。
勤學是為了明理,改過則是切實的修身工夫。任何個人和組織都會犯錯,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不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保ā墩撜Z·衛靈公第十五》)所謂的“聰明人”,會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錯,且不說這將會對企業組織產生多大的傷害,尤其是人說了一個謊言,就需要無數個謊言來彌補,如此一來,他只能長期活在謊言之中。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如何能夠安心?這樣惶惶恐恐過日子,人生還有什么意思?所以,有了過錯,不要掩飾,而是應該立即認錯,及時止損。省過之時,自然要痛自責備,然而,也不可將過錯長久留在心中,成為一輩子的悔恨,而是應當調整自我,重振旗鼓,活出別樣的人生。曾文正公幾十年如一日,通過記日記的方式反省自己的過錯,終究從一個資質平平的人成長為一代中興大儒,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堪為我輩榜樣。
另外,責善也非常關鍵。所謂責善,指朋友之間以善相責。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難發現自身的缺點和問題,甚或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過失,也有可能對于過錯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所以常常會寬恕自己、原諒自己。這時就需要得到朋友的幫助和監督。這也對擇友提出了要求。如果我們身邊都是一些阿諛奉承、投其所好的“朋友”,不但不會以善相責,反而會刻意迎順、粉飾太平。如此一來,過錯永遠是過錯,無從更改。所以,應該結交一些積極向上、帶有正能量,并且能夠直言不諱指正過錯的朋友。當然,我們首先要學會接受批評,即便是做不到像子路那樣“聞過則喜”,至少也要做到虛心接受,每次得到朋友的指正時,都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樣,我們對待朋友,也應當如此,在他們有過錯的時候,直言指正,否則便枉為朋友。
我很慶幸博眾是一家擁有真正志向的企業,只要我們能夠勤學、改過、責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博眾將會成為一家立本于良知而煥發著勃勃生機的企業。我也有理由相信博眾人能夠以求索創新的精神去解決人類生存中的痛點、難點,進而推動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愿與大家一起攜手共進!
邵老師囑我談一談讀《致良知:王陽明修身六講》之后的感想,我的感想很多,鋪陳開來說,絕非一言可盡。因此暫且就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想,它們對我很有幫助,也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〇二二年七月三日于博眾科技園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