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經濟發展報告2023—2024
- 中國科學院大學動善時新經濟研究中心主編
- 5880字
- 2023-09-07 19:22:13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撐 推動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史冬梅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總師,研究員,博士后合作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高新技術領域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研究等工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講話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黨和國家將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引領中國新經濟取得重大進展。“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部署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多措并舉為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一、科技創新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重要進展
“十三五”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推進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國家高新區加速發展,助力我國形成具有國家競爭優勢的產業,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科技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推動我國新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研發經費總投入、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直呈穩定上升趨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年縮小。全社會研發經費總投入從2016年的15676.7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27956.3億元,國家財政科技支出從2016年的7760.7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0766.7億元,基礎研究投入從2016年的822.9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817.0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從5.2%提升到6.5%,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016年的2.11%提升到2021年的2.44%。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6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2022年的第11位,連續多年穩步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科技創新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例如,“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海斗一號”全海深潛水器打破多項世界紀錄,“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
(二)科技創新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關鍵支撐。“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科技計劃加大了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穩定支持,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和進展,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5G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使我國在全球移動通信領域形成引領態勢。新型顯示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產業規模達到世界第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占全球市場近三成,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加快發展。電動汽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產業規模上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技術不斷突破,引領我國光伏、風電裝機容量,以及儲能、制氫規模居世界首位,2021年年底,我國光伏(含光熱)累計裝機規模達3.06億千瓦,連續7年穩居全球首位,風機容量達32848千瓦。高速鐵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鐵路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復興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時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浮樣車成功下線,高鐵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成功范例,在國際上樹立了標桿。
(三)國家高新區成為新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十三五”以來,國家高新區持續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創新高地,集聚了全國約1/3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壯大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經濟產業,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武漢東湖光電子、張江集成電路、天津風能產業的規模分別占全國的17%、50%、35%和30%。國家高新區誕生了超過半數的“中國生物醫藥百強”企業、90%的“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和6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華為、騰訊、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銳意創新,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大疆、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科技領軍企業厚積薄發,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國家高新區總數從2016年的146家增長到2021年的169家,增長15.8%,生產總值從2016年的8.7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5.3萬億元,增長74.5%;營業總收入從2016年的27.6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8萬億元,增長73.9%。2021年,國家高新區以全國2.5%的建設用地創造了13.4%的GDP,區內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國的44.0%。2022年,177個國家高新區內的企業達40萬家,集聚了全國35.9%的科技型中小企業、36.2%的高新技術企業、67.4%的科創板上市企業,人均勞動生產力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國家高新區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引擎。
二、科技創新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
“十四五”以來,科技創新工作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積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標,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重大任務部署,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
近年來,新冠疫情、國際貿易保護和俄烏沖突疊加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高新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關鍵途徑。國家科技計劃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從國家緊迫需求出發,精準部署一批重點專項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加快突破基本原理、基礎軟硬件、關鍵零部件和裝備、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儀器設備等瓶頸制約,引導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增強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支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安全和新經濟穩定發展,使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和地位持續攀升,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二)助力數字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
數字經濟在全球快速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開辟新經濟發展的新賽道。科技創新為數字經濟注入關鍵動力和可持續動力。面向網絡通信、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重點領域,深入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提高數字經濟的技術基礎研發能力。率先實施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面向經濟主戰場,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方案,面向重點細分行業建設16個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在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領域進行創新示范應用,推動產業升級,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在北京等地區建立17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先行先試,探索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啟動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工作,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為主要基礎,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為主要依托,首批支持包括智能工廠等10類示范應用場景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前,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共識,也是實現未來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和新經濟的發展趨勢。科技創新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手段。《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等10項具體行動。強化部署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重大任務,統籌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重點專項,新設“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專項,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成果在相關產業的應用推廣。
(三)開辟新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世界各國都在加緊部署重大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努力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競爭先機。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我國“十四五”科技創新工作加強了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部署,努力下好前沿科技創新的“先手棋”,培育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點。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前沿科技領域,加快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國家科技計劃中部署一批顛覆性技術項目。舉辦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聚焦人工智能、未來網絡與通信、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及交叉學科等可能產生重大顛覆性突破的技術領域,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與突破,帶動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提升,助力開辟和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在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發展布局,開展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包括空天科技、國防與信息安全、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自主智能、未來網絡、光電與醫療裝備、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未來軌道交通、空天動力、航天高端裝備、量子等領域。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和孵化高地,為我國培育未來產業和發展新經濟提供重要支撐。未來產業代表新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前沿性和顛覆性技術部署,加快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以贏得大國競爭的新賽道。
三、科技創新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根據黨的二十大精神對科技創新的新要求,以及“十四五”科技創新重點目標和任務,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健全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機制,為實現科技支撐、引領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
(一)健全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十四五”期間,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圍繞“四個面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70多個重點專項全面啟動實施,以重大預期成果為牽引,加強體系化、集群式部署,并不斷完善和健全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4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項目,著力解決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問題。加強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優化科研攻關組織機制,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模式,“十四五”首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部署實施了80多項“揭榜掛帥”項目,充分發揮相關行業部門的作用,積極推動重大研發任務更多由產業界出題,強化重大創新成果的實戰性,突出最終用戶的作用。加強重大科技任務的“央地協同”,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區域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采取部省聯動方式,與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等實施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相關重點專項,地方出臺專門政策承接項目成果,推動國家科技計劃實施,助力地方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提高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十四五”時期,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多措并舉推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建立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3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多家參與全球競爭的細分關鍵技術的重點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三大重要經濟區域的協同創新能力和新經濟的支撐力,以及關鍵技術領域的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建立的河北·京南、寧波等12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作為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試驗田,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助力我國新經濟重點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著力實現的具體目標,如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達到20家等。2022年,啟動“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路演行動”,搭建科技項目成果與風險投資、產業需求對接的高水平平臺,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新能源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等專場路演活動,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助力我國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全方位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2021年企業投入研發經費規模超過2萬億元,在全社會投入的研發經費中占比76.9%,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積極支持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圍繞生物醫用材料、智能傳感器等10個重點專項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項目,精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領軍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等重大任務。推動中央企業建設科技領軍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努力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提出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等多項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措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2022年年底,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45萬家,比2021年增長37%。通過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科技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技術創新服務。強化金融助力,全面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科技金融產品,建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的新標準,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設立4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撬動社會資金促進科技創新。通過系列舉措,促進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提升新經濟發展主體的創新能力,助力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