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努爾哈赤之死
- 大清王朝2
- 王新龍編著
- 1682字
- 2014-12-03 13:56:15
努爾哈赤怎么死的呢?史籍中沒有詳細記載,歷來說法不一。
努爾哈赤與袁崇煥的較量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烽火四起。崇禎皇帝即位后,希望勵精圖治,但由于他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再加上積弊日重,因此一時的勤勉并不能挽救危急局勢。
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明朝廷的黨爭再次禍及邊疆。這年十一月,邊關守將孫承宗被陷害免職,依附宦官的高第赴遼陽任經略。高第立即作出撤走錦州、右屯衛、大凌河、寧前衛等重城的守軍,放棄關外四百公里疆土的決定。
明軍倉惶撤防,如臨大敵。袁崇煥表示堅決反對,他發誓與寧遠城(今遼寧彰武)共存亡。至此,寧遠成了一座獨居關外的孤城,僅有兩萬余守兵。
努爾哈赤看準了這一時機,于天啟六年正月十四,帶領將士,冒著凜冽的寒風,在諸貝勒大臣的前呼后擁下,統領著13萬八旗兵,號稱20萬,向寧遠城撲去。
一路上,努爾哈赤所向披靡,勢不可擋,連續攻克錦州、凌河、杏山、連山、塔山等,這更使努爾哈赤雄心勃勃。
他派人給袁崇煥送去招降書,聲稱憑借自己的20萬大軍一定能攻下寧遠城,希望袁崇煥投降,保證封他高官。
然而,袁崇煥給他的答復卻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努爾哈赤為此怒不可遏,發誓一定要攻下寧遠城。
努爾哈赤的第一次失敗
二月,努爾哈赤來到寧遠城下,他親自指揮攻城。隨著一聲震顫人心的號角,八旗兵蜂擁而上。與此同時,明軍震耳欲聾的大炮聲也在城上響起;顆顆炮彈在后金軍中落下,阻止著后金軍進攻的步伐。激戰自清晨持續到深夜,城上城下的士兵都在狂呼中酣戰。努爾哈赤從未見過如此英勇頑強的明軍,心中暗想著這場戰爭的艱苦。第二天、第三天,戰勢仍然沒有任何轉機。努爾哈赤不斷變換著打法,環城尋找著薄弱之處,但寧遠城就像是銅墻鐵壁,不管怎么攻,就是攻不破。
努爾哈赤無奈決定率領全軍班師。但這次寧遠之戰,實在成了努爾哈赤心中的痛。因為自起兵之后,努爾哈赤從來都是戰無不勝,這是他的第一次失敗。
身患癰疽,郁郁而終
自寧遠戰敗回來,努爾哈赤便陷入不可名狀的苦悶之中。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曾幾何時的赫赫戰功成了努爾哈赤惟一的安慰。作為后金汗國的汗父,努爾哈赤認為必須為寧遠城的慘敗洗刷恥辱,找回補償。于是,他決定將戰火燒到背金助明的喀爾喀蒙古巴林部。由于憂郁傷神,再加上勞師遠征和政治結盟,這些接連不斷的操勞搞得努爾哈赤疲憊不堪,體力不支,積郁成疾,最后竟然染上了癰疽。
七月,努爾哈赤前往清河溫泉療養,他讓侄兒阿敏宰牛燒紙,祈禱天地神明的保佑。但是不久努爾哈赤病重。他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一面命人傳大妃阿巴亥前來,一面乘船順太子河而下。在船上,努爾哈赤已經不省人事。八月十一日,這支隊伍走到距沈陽四十公里的璦雞堡,努爾哈赤終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68歲。
關于死亡的其他說法
但也有人認為努爾哈赤在起兵伐寧遠時,明軍在城上頻頻釋放西洋大炮。努爾哈赤的部隊傷亡慘重,連他自己也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中,最后不治而死。這主要的根據是來自于寧遠大戰前夕,朝鮮曾派遣使團來明,使團中有一位名叫韓璦的翻譯官,他說自己在寧遠曾親眼看見努爾哈赤身受重傷。
但這種觀點也受到反駁,他們認為如果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的確擊中努爾哈赤的話,他一定會向明朝廷邀功。然而在袁崇煥給崇禎皇帝的奏折中,卻絲毫未提及努爾哈赤在寧遠受重傷一事。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努爾哈赤很可能因為寧遠戰敗,積憤成病,最后抱恨而終。因為努爾哈赤率領20萬大軍,一心攻下寧遠。但圍城三日,明軍奮力抵抗,努爾哈赤只得棄城而走,退兵沈陽。努爾哈自征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寧遠戰敗,必定為努爾哈赤所忿恨。如果他確實是因憤懣而死,清朝方面的官書也只能含糊其詞、秘而不宣了。
另一種說法與前不同,認為努爾哈赤既不是死于炮傷復發,也不是死于積憤成疾,而是癰疽奪走了他的生命。最有意思的是,努爾哈赤的對手袁崇煥在寫給明朝廷的奏折中說,正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失敗,憂憤成疾,最后才患上癰疽而死。巧妙地將努爾哈赤的死與自己的指揮成功聯系起來,不露聲色地表白了自己的功勞。但是,努爾哈赤如果真的死于癰疽的話,為什么清朝的官書、正史中從未記載呢?其中是否另有隱情已經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