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宋朝的宮廷(6)

大中祥符六年(1013)六月,老子故里亳州的官吏和父老三千多人進京請愿,強烈要求真宗親謁亳州太清官,拜祭老子。數天之中,群臣們也湊熱鬧,再次吁請。于是,真宗下詔,明年春天駕幸亳州,加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尊號,命丁謂判亳州,籌措相關事宜。幾個月后,丁謂又稱瑞兆頻生,從亳州獻上靈芝三萬七千枝,真宗另辟一殿展覽這些靈芝。次年正月,仍以“天書”為前導,真宗率眾又浩浩蕩蕩地開赴亳州(今安徽毫縣),在太清宮拜謁老子后,一個月后才回開封。

半年過后,真宗又想出崇道的點子,宣布天帝的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初一,在隆重的禮儀中,真宗在玉清宮向天帝正式奉上尊號,參加這一儀式的除文武百官外,還有少數民族領袖、宗教界僧道代表和外國使者等。同時命令天下官員和百姓都須在家中設案焚香,向玉皇大帝致敬,地方官要派人檢查,民間“玉皇大帝”的稱呼也始于此。天禧元年(1017)正月初一,真宗又到玉清宮向玉皇大天帝獻上寶冊和龍服。全國各地也同日分設羅天大醮,以供民眾僧道燒香跪拜。這樣,將全國都卷入這一敬拜“玉皇大帝”的狂熱迷信活動之中。

為了把以“天書”為中心的崇道活動搞得場面壯觀,從大中祥符元年開始,真宗就在京城和全國大興土木,營建宮觀。其中最大的玉清昭應富有二千六百多座殿宇建筑,役使數萬工匠夜以繼日,用了七年多時間才竣工,并動用了全國最好的建筑物資,其宏大豪華之規模,超過秦之阿房和漢之建章。次年,真宗又命令全國各州縣都必須建天慶觀,供奉三清玉皇,總數在千所以上。真宗還在壽丘(今山東曲阜境內)建景靈宮,有一千三百二十多座建筑,以供奉圣祖趙玄朗,又造太極觀供奉圣祖母。由于曲阜太遠,真宗不便親致禮拜,就在京城也分別建造景靈宮和太極觀。

乾興元年(1022),真宗去世,“天書”也隨葬入陵,總算結束了長達15年的荒唐鬧劇。真宗晚年已完全沉浸在這出自導自演的荒誕戲劇中,滿口胡話,神魂顛倒。當然還有大量的必不可少的配角,才能把這場戲演得如此生動鮮活。其中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和劉承規五位配角最為重要,他們相互勾結,行蹤詭秘,號稱“五鬼”,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然而各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同,王欽若為人奸巧,智數過人,膽大妄為,又懂道教,這出戲由他首創建議,作用最大。丁謂狡黠機敏,開始主要是推波助瀾,后來居上累官宰相,成為真宗末年政治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林特工于算計,善于逢迎附和,接任三司使,主管封祀和營造的財政大計,幾乎把太祖、太宗朝的家底積蓄都揮霍殆盡。劉承規是宦官,官居皇城使,當時偽造“天書”,多由皇城司奏報,或兼負責道具的制作。陳彭年擅長禮法,頗有學問,為東封西祀參訂儀制,歷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天禧大禮,為天書儀衛副使,負責鬧劇場景的設計。宰相王旦名為正直,以美珠一樽,竟箝其口,且屢次力請封禪,冒稱眾意,利令智昏到如此程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僧道、耆壽、外臣乃至大量士人、百姓都參與了進來,搞得舉國如癡如醉,進入迷狂狀態。

那么,是什么魔力能動員起全國這么多的各階層人士,最后完成這令后人深感可笑又可悲的荒誕鬧劇呢?其中有多少人在不同程度的參與作假?多少人明知“天書”等符瑞吉兆有假,卻依然崇信有加,癡狂不已?為什么此類文化現象有如此之感劭而在中國歷史上能常演不衰?

宋仁宗生母之謎

演繹宋代宮廷故事的元代雜劇《抱妝盒》和包公戲《貍貓換太子》等劇目,都是講述宋仁宗母親、宋真宗的李宸妃如何遭到劉皇后的陷害,仁宗也差點險遭不測的傳奇故事,其遭遇之坎坷,情節之跌宕,令人扼腕。為什么民間對宋代宮廷的這段故事如此津津樂道呢?其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元代雜劇《抱妝盒》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宋真宗的李宸妃生了一子,劉皇后十分忌妒。便令宮人寇承御假傳圣旨,說皇帝要見兒子,誆出嬰兒勒死,再拋尸河中。寇宮人有憐憫之心,但不知如何救這孩子。正好此時,真宗派太監陳琳懷抱妝盒到園中采摘新果,送與御弟楚王祝壽,在金水橋巧遇寇宮人。寇宮人請陳琳幫助,陳琳便將嬰兒放入妝盒,帶出宮來拜見楚王,細稟此事,楚王將孩子收養家中。十年后的一天,楚王帶此子謁見皇兄,劉皇后見宋仁宗此子聲容舉止都酷似李宸妃,心生疑竇。回宮后拷問寇宮人,寇宮人不甘屈辱,當即頭撞石階而亡。數年后,楚王將此子身世婉轉告之真宗,真宗將他立為太子,由劉皇后收養。五年后,真宗駕崩,仁宗繼位。仁宗懷疑自己身世,親自查審此事,陳琳這才和盤托出。此時李宸妃早已過世,可憐母子生前沒能相認,仁宗下旨尊母親為純圣皇太后。劉太后逆天悖理,手段殘忍,應嚴加懲辦。但仁宗考慮到先帝的尊嚴,劉太后年歲已老,也算有養育之恩,姑且容之,奉養如舊。加賜封賞楚王與陳琳,并重建寇宮人之墓,封為忠烈夫人。

包公戲《貍貓換太子》講述的相關故事卻如此演繹:開封府尹包拯外出巡視,一天在路上,突然被一陣怪風吹落了帽子。包公感到這風來得蹊蹺,就隨飛滾的帽子追去,來到一座破窯前。窯中住著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婦人,衣衫破舊,面容憔悴,行動中卻隱隱透出一些宮廷風范。包公上前問候,并報出姓名。老婦人得知來者是當朝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時,不由得淚流滿面,喊出一聲“包卿,可要為奴家伸冤啊!”這聲叫得包公大驚失色,這“包卿”豈是普通人可隨便叫得的?仔細詢問后得知,老婦人實為當今天子宋仁宗的親生母親,宋真宗的李宸妃。因為給真宗生下皇子,卻被生不出兒子的劉皇后調包奪走。劉皇后勾結太監郭槐,買通接生婆,用剝去皮的貍貓換出皇子,誣李宸妃生下怪胎妖孽,打入冷宮加以陷害,要將李宸妃治罪。多虧宮人冒死相救,宸妃才得以逃出深宮,隱名埋姓,流浪顛簸至今。包公開始半信半疑,老婦人取出當年真宗留給她的玉佩,包公見是宮中之物,才知老婦人所言不假,可憐她身為國母,卻母子不能相認。于是包公將老婦人帶回京城,設計使仁宗認母,并懲辦了此案的郭槐等惡人。

上述兩個故事雖然都是講述仁宗生母的悲涼遭遇,而情節卻相距甚遠。其實二者都為后人虛構,與歷史真相存在較大差距。那么后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演繹這段宮廷故事呢?它應該不會完全是捕風捉影吧?有關的歷史真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說劉皇后,原為真宗的德妃。真宗的原配是潘仁美的女兒,即位前已去世。即位后所立的郭皇后,也在景德四年(1007)病故。其后,中宮虛位多年。在眾多的嬪妃中,真宗屬意的是劉德妃。德妃名劉娥,太原(今山西)人,后徙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出身低賤,卻生得玲瓏秀眉,擅長播弄鼓樂。十來歲就嫁給當地匠人龔美。雍熙初年,夫妻來京城謀生,龔美因為貧寒準備叫劉娥改嫁。此時,真宗為襄王,很想娶一個有才藝的川妹子為妾,經襄王府給事張耆的張羅,劉娥就這樣進了襄王府。這時她年才十五,風華正茂,大受寵愛。太宗知道此事,嫌其出身卑賤,令將劉娥逐出王府。真宗實在舍不得,就暗中讓她寄居在張耆家。十余年后,真宗即位才將她接回宮中,立為美人,重得寵幸,她在后宮的地位也升得很快,大中祥符初已為德妃。當真宗打算立劉德妃為后時,大臣們以其出身為由而激烈反對,但真宗力排眾議,終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將德妃立為皇后。

劉皇后雖出身低賤,入宮后卻也好學,逐漸通曉史書,加上生性警敏,關心朝廷與宮闈有關要事。真宗也常退朝后在其宮中批閱封奏,便詢問一些政事,她都能妥善應答,其政治才干頗受真宗倚重。天禧四年(1020)春,真宗一度病重,朝政就多由皇后決斷。真宗駕崩,仁宗即位才十三歲,劉氏為太后而垂簾聽政。改元天圣,“天圣”拆字即為“二人圣”,指皇帝與太后二人當政。由于仁宗年少,實由劉太后一人當政,長達十一個年頭,成為宋代第一位臨朝的母后。

劉太后聽政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聽從大臣王曾和呂夷簡等人的建議,把“天書”隨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興建宮觀,有力地遏制了大中祥符以來彌漫朝野的迷信狂熱。既借用過奸相丁謂,也很快免去其權位,貶為崖州(今海南)司戶參軍,實為流放。接著,在全面把握朝政期間,時也從諫如流,頗有建樹。如創設諫院,完善科舉,興辦州學,澄清吏治,重視水利,連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幣——交子,也是在她的批準下得以發行。當然也存在貶逐寇準、李迪等較為正直大臣,及稍有倚用宦官、放縱外戚等的過失。不過大體而言,史官對其治績一般持基本肯定的評說:“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闕失。”

再說仁宗母親李宸妃,她開始只是劉德妃宮中的侍兒,即一位平常的宮女。由于生得還較端正莊重,且膚色明麗,言語不多,真宗一時高興,讓她侍寢而懷上了孕。生下仁宗后,封崇陽縣君,又生一女(后早夭),方進為才人,不久遷婉儀。劉德妃為皇后,因無子,便把襁褓中的仁宗奪為己子,并讓楊淑妃撫育,而李婉儀從此就失去了親自撫育兒子的資格。仁宗從小就叫劉皇后為大娘娘,叫楊淑妃為小娘娘,“母子”感情融洽,而不知自己還有生母在宮中。李氏因為地位低下,不能論理,默然雜處在先朝宮嬪之中。直到仁宗少年即位,由于還是劉太后掌權,李氏也不敢有一點母以子貴的表現。人們都畏懼劉太后,也沒有人敢對仁宗說出事情真相。而劉太后卻讓李氏去為真宗守陵,用隔絕其親生母子的手段,來確保自己權力地位的穩固。同時,太后也派人訪得李婉儀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給這個原本衣食無靠的小工匠當上三班奉職,做得也不算太絕情。

明道元年(1032),李氏病重,方得進位宸妃,不久去世,享年四十六歲。可悲的是,宸妃貴為一國君主之母,并與仁宗同住一宮廷中,卻生前不能與兒子相認相聚。劉太后打算用一般宮人的禮儀在宮外治喪,宰相呂夷簡上奏建議喪禮應從厚。太后怕在座的仁宗聽出破綻,急忙引皇帝走開,然后單獨回到簾下,責問呂夷簡:“一宮人死,你提出厚葬,是要想離間我們母子關系嗎?”呂夷簡從容回答:“太后若不想到劉氏族人,就算臣沒說;若為劉氏后人著想的話,則喪事宜從厚。”一句話提醒了劉太后:日后萬一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痛感生母生前死后都沒有得到應得的待遇,一定會怨恨自己,就會遷怒于劉氏后人。于是就問該如何厚葬?呂夷簡請下詔以一品之禮安葬于洪福院。同時,呂夷簡還密令經辦人員,要以皇太后的服飾裝斂,且要用高檔的水銀寶棺。

明道二年,劉太后病卒。宋仁宗號泣憂傷,悲痛過度,茶飯不思。章惠太后(即楊淑妃)勸道:“她非帝母,帝自有生母。”燕王諸人也告知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在一番詢問后,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號慟頓止,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尊生母為皇太后,謚號章懿。又親臨母親所殯之洪福院祭告,同時派兵包圍了劉氏府第。然后親自哭著開棺驗視,見生母穿著皇太后的冠服,在水銀的養護下膚色如生,沒有毒殺的痕跡,才感嘆傳言之妄,下詔將母親棺槨陪葬真宗永定陵。于是撤去劉府圍兵,又到劉太后靈前焚香泣告,對劉氏仍然恩禮有加。為了彌補對親生母親的愧疚之情,仁宗對李氏家族的恩寵益厚,一再提升母親弟弟李用和的官職,拜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還將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兒子李瑋。

上述歷史真相中,劉太后應該說是一位還算不錯的垂簾聽政者,她掌權的天圣、明道年間,基本恢復了真宗早年咸平、景德間的小康發展勢頭,也為仁宗的慶歷盛世奠定了基礎。史傳曰:“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她的政治才干決不在其夫真宗和其子仁宗之下,臨朝時的個人品德也并無大的闕失。雖說劉太后未必不想效法武則天,但宋代限制后宮干政的家法頗為森嚴,眾臣的監督諫阻也算有力,使劉太后只得明確表態不做有負祖宗的事情。晚年,太后召見曾反對她預政的大臣李迪,問道:“我今日保護天子與大宋江山至此,你以為如何?”李迪表示心悅誠服。

當然,在對待李宸妃的問題上,劉皇后有自己的私心和不當行為,但這也與當時的后宮制度有關,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這樣做。同時,她也并沒有使出如其他朝代一些后宮之間的殘忍手段,應該說對李氏并沒有完全絕情,仍還有一點天良,故使李氏得以善終,且還提攜了李氏家人。這與民間小說戲劇中刻畫的劉皇后,一個有著陰狠毒辣之心腸與手段的皇后形象相去甚遠。說到這里,仁宗生母的謎團已清晰解開。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民間社會對這樣一位還算清明的劉皇后形象要進行如此的歪曲?把一位實有功于宋朝統治的太后描繪成一個喪盡天良、惡毒卑劣的劊子手?

郭皇后暴卒的細節

宋仁宗即位之初所立的郭皇后,實是太后強加于少年皇帝的婚姻,所以久不得寵,卻又驕縱潑辣。一次后妃之間的爭風吃醋,失手打了皇帝,鬧出廢后風波。宰臣與宦官的推波助瀾,使郭后終被廢黜,出居道教宮觀。問題是,仁宗后有悔意,打算召郭氏回宮,這時郭氏突然暴卒。是被人暗害而死,還是上天無情?留下永久之謎。

宋仁宗的婚姻一直很不順心,主要是由于劉太后在其中強行貫徹自己的意志。開始為仁宗挑選皇后時,蜀人王蒙正的女兒姿色冠世,入京備選,仁宗一見傾心,劉太后見了卻認為此女過于妖艷,恐對少主不利,就將她改配給自己的侄子劉從德。眼看絕代佳人成為他人之婦,仁宗久久不能釋懷,然也無可奈何花落去。在準備正式立后之時,仁宗屬意于張美人,但劉太后又堅持立平廬軍節度使郭崇的孫女,胳膊扭不過大腿,仁宗只能順從母意。天圣二年(1024),郭氏立為皇后。

宋仁宗仁宗對母親硬塞給他的皇后并不喜歡,而郭皇后卻仰仗著太后的偏心而非常驕縱,使仁宗難得親近其他嬪妃,仁宗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不久,劉從德去世,仁宗內批封王氏為遂國夫人,允許她出入宮禁,因朝臣竭力反對而作罷。從中也可看到,由于郭皇后始終沒有博得仁宗的歡心,所以仁宗總把舊情放在心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彝良县| 白朗县| 赣州市| 灵武市| 盱眙县| 彰武县| 泰安市| 禄丰县| 犍为县| 类乌齐县| 昌图县| 政和县| 海丰县| 云南省| 贵州省| 芒康县| 中江县| 宁南县| 金沙县| 临朐县| 龙岩市| 崇文区| 横山县| 资阳市| 德化县| 神池县| 鸡东县| 客服| 玉山县| 库尔勒市| 资中县| 太原市| 枣阳市| 微博| 民县| 西盟| 汕头市| 胶州市| 和平县| 吉隆县| 汉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