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宋朝的宮廷(7)
- 大宋王朝1
- 王新龍編著
- 5597字
- 2014-12-03 11:53:24
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去世。宰相呂夷簡手疏八事,勸帝重整朝綱,語真情切。仁宗與呂夷簡商議重建宰執(zhí)班子,意在逐漸消除太后的影響,建立自己的權力班底,準備把原為太后親信的執(zhí)政夏竦、張耆和晏殊等都罷政出朝。退朝后,仁宗隨口與郭皇后說到這件事,郭氏卻說:“難道呂夷簡獨獨就不依附太后嗎?他不過為人機巧善變罷了。”仁宗聽了,想想似乎頗有道理,就決定把呂夷簡的相位也給罷了。第二天早朝,宣讀了皇帝的詔令,除上述諸相被依次免職外,末后呂夷簡也罷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出判陳州。呂夷簡大為驚駭,也大惑不解,這樣被出乎意料地罷相,不知是何事忤旨而遭此遣,就托入內(nèi)都知(宦官)閻文應打聽,才知底里,遂對郭皇后懷恨在心。
宋仁宗復召李迪、王隨等人執(zhí)政,還用舊相張士遜,他曾是仁宗在東宮時的老師,所以頗得信任,但張很快就坐事罷相,出判許州。半年后,仁宗感到新班底并不是十分滿意,還是有點思念呂夷簡,所以又召他為相。
后宮中,仁宗比較寵愛尚美人和楊美人,而郭皇后卻不時與她們爭風吃醋。一次,郭后與尚氏同在仁宗前侍談,沒說幾句,又起口角。尚氏恃寵不肯相讓,并當著仁宗的面譏刺郭后,郭后氣憤之極就跳起來打尚氏的面頰。仁宗看不過去,起座攔阻,不料郭后已經(jīng)出手,而尚氏閃過一旁,一巴掌正打在仁宗頸脖之上,指尖銳利,掐成兩道血痕。一怒之下,仁宗決定廢黜郭后,遂找宰執(zhí)近臣商量。宦官閻文應給仁宗出主意,讓仁宗將頸脖上的傷痕給執(zhí)政大臣們看,以取得他們對廢后的支持,仁宗也照著做了。
宰相呂夷簡對前不久因郭后一句話而被罷相一事,一直耿耿于懷。這次正是報復的機會,怎肯輕易放過。由是他不但贊同廢后,以為“皇后如此失禮,不足母儀天下”,還提出兩條強有力的理由:一是皇后在位九年,卻無子嗣,二是漢唐故事中,光武帝素稱明主,其皇后郭氏只是怨懟就被廢黜,何況陛下被傷頸脖。說得仁宗遂下決心,下詔廢郭后,封為凈妃、玉京沖妙仙師,賜名清悟,居于長樂宮。
廢后詔書公布后,引起朝臣們的軒然大波。主要是御史中丞孔道輔率領范仲淹等十余名諫官、御史,向皇帝上了很多道奏折,認為皇后沒有大過,不應輕率廢黜,請求重新審視此事。呂夷簡指示有關部門,不得接受臺諫官的章奏,所以反對廢后的奏疏無法上達仁宗手中。于是御史們準備進殿面奏,要求仁宗接見。然而呂夷簡與閻文應等早有布置,殿門緊閉不開。孔道輔等只得拍打門環(huán),大呼:“皇后被廢大事,奈何不聽臺諫入言?”仁宗便令宰相去向臺諫官當面說明情況。
呂夷簡只得硬著頭皮至中書與臺諫官們商談。孔道輔、范仲淹等臺諫官指斥夷簡道:“大臣服事帝后,就像兒子服事父母,父母不和,只可勸解,奈何順父出母呢?”夷簡答:“后傷帝頸,失禮太甚。且廢后亦漢、唐故事,何妨援行。”道輔厲聲說:“此乃漢、唐失德事,如何引為法制?”辯論中,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最后呂夷簡只得同意他們明天直接向皇帝進諫,然后拂袖而去。
呂夷簡回去對仁宗講述了臺諫官請對的要求,認為實非朝政太平之幸事,要仁宗早做準備。第二天清晨,臺諫官們早早上朝,準備與皇帝、宰相當廷辯論。不料,仁宗先下了即日起不許臺諫請對的詔書,同時對為首的臺諫官員進行了處分:孔道輔、范仲淹出知地方州郡,其他臺諫官員分別給予罰金處分。在皇帝與宰相的聯(lián)手打壓下,這場廢后風波得以平息,臺諫官的進諫未能見效。
景祐元年(1034),被廢的郭后又出居瑤華宮。而尚、楊二美人越發(fā)得寵,一有機會就纏著仁宗,幾乎每晚都共同陪侍上寢。為此,仁宗搞得圣體疲乏,或累日吃不下飯,不久一場大病,數(shù)天不省人事,內(nèi)外憂懼。朝臣們私下議論,認為主要是二美人侍寢過于殷勤之故,楊太后(即真宗時的楊淑妃)與內(nèi)侍閻文應輪流勸說仁宗,黜逐二美人以保重龍體,仁宗無可奈何之下只得點頭同意,閻文應便把二美人用車送出后宮。次日傳出詔旨:尚美人出為道士,楊美人出為尼姑(一說別宅安置)。九月,立大將曹彬的孫女為皇后。
仁宗身體康復后,一天游覽御花園,見到郭后原來乘過的轎子,觸景生情,黯然淚下,頗有悔意,作《慶金枝》詞一首,派內(nèi)侍給郭后送去。郭后見詞也覺傷心,答和一詞,凄愴哀婉,動人情懷。仁宗看后頗為感觸,又派人告之有重召郭后回宮之意。郭氏一想到被廢時的情景,頓感萬分屈辱,表示若再受召回宮,必得百官立班受冊方可。呂夷簡、閻文應聽到此消息,大為吃驚,兩人在仁宗面前說過郭后的許多壞話,擔心郭后回宮將對自己不利。恰好郭氏得病,仁宗派閻文應帶太醫(yī)前去診治,幾天后,郭氏暴卒。
郭后的暴卒,當時就引起不少傳言。有人懷疑是呂夷簡、閻文應所害,認為二人力主廢后,與郭后已勢不兩立,而仁宗欲郭后回宮復位,這必定造成二人心理上的恐慌,從而采取措施將郭后害死。還有消息說,閻文應在帶太醫(yī)診治郭后的過程中,故意用藥引發(fā)其病,使其病體加重而亡;或說是閻文應乘機進毒,致郭氏暴亡。甚至有人傳言,郭后在病體加重,但尚未斷氣之時,閻文應就向仁宗報告郭氏病亡的消息,然后急忙用棺木收斂。當時有諫官王堯臣等人對此反常現(xiàn)象提出疑問,要求重新察驗郭后的病歷起居記錄,但仁宗不同意,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史載,仁宗得知郭氏病亡,“深悼之,追復皇后”,卻不加謚號,也不行附廟之禮,仍葬于佛舍而已,這一做法也是夠奇怪的。聯(lián)系前面仁宗并不深究郭氏暴卒的原因諸事,也讓人看不懂。就是說,郭后究竟在仁宗心目中是個什么地位,其實也是一個謎。
后來,范仲淹回朝任天章閣待制,他雖提不出什么過硬的證據(jù),但始終認為郭后之死應與宦官閻文應有關,閻帶醫(yī)就治郭氏小疾,幾天后暴卒,起碼有失職之咎,于是上書彈劾,閻文應終于被貶逐嶺南,死在路上。呂夷簡對此事頗感不快,就遞過話來:“待制乃是侍從之任,不是口舌之任。”言外之意讓他閉嘴。范仲淹卻反擊道:“向皇帝進言,正是侍從所應做的!”范仲淹雖對呂夷簡也有看法,但拿不出任何有關憑據(jù),后在揭發(fā)呂夷簡存在結黨營私諸行為的斗爭中,又被貶出朝廷,出知饒州。
總之,前面懷疑呂夷簡、閻文應加害郭后的種種說法,應該說都只是社會傳言,而沒有多少真憑實據(jù),因此郭氏之死留下一個永久的疑問。
北宋亡國
北宋王朝經(jīng)歷了一百六十余年的發(fā)展,不管從人口、疆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諸方面都可謂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尤其是其經(jīng)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在中國歷史上也可算一個巔峰時期。然而,東北地區(qū)剛剛崛起的金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用鐵騎摧毀了這個龐然大物,其原因何在呢?
北宋王朝經(jīng)歷了一百四十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到宋徽宗即位,或可說進入了一個“太平極盛之世”。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敘寫,從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描繪,我們都可看到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從人口方面說,宋徽宗初年,戶數(shù)已超過兩千萬,一些學者估計人口已過一億,在農(nóng)業(yè)社會中,人口是衡量國家強弱的主要尺度,而一億人口,還有近百萬的兵力,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大國。從疆域方面看,自崇寧以來,隨著對西夏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斥大土宇,靡有寧歲”,直到宣和元年(1119),宋軍在統(tǒng)安城戰(zhàn)敗,方被迫與西夏休兵。后又攻遼,從金軍手中討得燕云諸州,增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宋徽宗對這時國家的富盛,也頗自鳴得意,時時粉刷太平,好大喜功。詞臣奉命進詩:“四海熙熙萬物和,太平廊廟只賡歌。”
然而就是這個看上去龐然富強的宋王朝,這個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宋帝國,在與東北剛剛崛起的小國——金國的較量中,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座外觀金碧輝煌的大廈竟然轟然倒塌,京城陷落,二帝及大批人員被擄,萬民涂炭,其怵目驚心的慘狀,實在慘不忍述。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個貌似富強的帝國會如此不堪一擊?為什么這個上億人口的宋王朝會如此迅速地被金兵的鐵騎所摧毀?尤其是這摧毀僅僅用了兩國軍隊交鋒后的一年時間,這到底是金兵有這么大威力,還是宋王朝自取辱敗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北宋最后的兩個皇帝,及其周圍人們在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的各色精彩表演,或能對這個問題有所領悟。
宋徽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shù)的天才藝術家,他在音樂、繪畫、書法、棋藝、詩詞等方面確有不俗的才華,如在書法上獨創(chuàng)瘦金體,他的花鳥畫精致逼真,他懂音樂,詞也填得不錯。然而處置軍國大事的昏聵,生活奢侈腐化的程度,手下奸臣貪官的數(shù)量,也都和歷代昏君有一拼。他指揮著規(guī)模空前的宮殿、后苑等的建造,窮侈極麗,設立造作局、應奉局,開運“花石綱”,揮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而不惜。他酷嗜女色,五、七日必御一處女,即授名號或進階,退位時出宮女六千余人,總數(shù)蓋以萬計。甚至還不滿足,專設行幸局,毫無顧忌地微行于妓館酒肆,追聲逐色,尋花問柳。其縱情于聲色犬馬,竭天下以自奉,浩大的宮廷開支,完全由人民的血汗在供養(yǎng)。
同時,宋徽宗口頭上也自詡“永惟繼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艱”。很快沿襲哲宗“紹述”神宗的變法方針,進一步懲罰反變法派,采取了財政、教育諸方面的新政,如繼續(xù)方田均稅,重視農(nóng)田水利,進行鹽法、茶法改革,獎勵開發(fā)礦業(yè),還有學校科舉改革。加重賦稅,崇奉道教等。其一系列新政呈現(xiàn)著復雜的情況,不能說其中沒有合理的、有積極意義的成分,但大多是搜括民脂民膏的內(nèi)容。而崇奉道教就更是荒唐可笑,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一大批自吹道術高明的道士被徽宗尊為上賓,玩著自欺欺人的把戲。
宋徽宗周圍的一幫寵臣,人們號稱“六賊”:有宰臣蔡京、王黼、朱和宦官童貫、梁師成、李彥。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梁師成為隱相。其實,當時的奸佞決不止上述六人,再如宦官楊戩、蘭從熙、譚稹等,官員李邦彥、高俅、蔡京諸子蔡攸等及孟昌齡、孟揚、孟揆父子等,這些人竊據(jù)要津,援引親故,廣結黨羽。如蔡京之子六人、孫四人同時為執(zhí)政、從官,其他奸臣同樣效仿,一時乳臭童稚,目不知書,而官已列禁從者比比皆是。于是招權納賄,貨賂公行,尤其是對民眾的各色殘酷掠奪,有關史料俯拾皆是。
不要以為這些奸佞都是草包,其中一些人也是才子。如蔡京就是大書法家,進士及第,文章也寫得漂亮,首倡“豐亨豫大”之說,鼓吹太平盛世,徽宗朝曾四度為相,長達十七年之久。其弟蔡卞與京同年進士及第,王安石招為女婿而從安石學,官中書舍人兼國史修撰時,“文飾奸偽,盡改所修實錄、正史”,二任宰執(zhí)之官。蔡京諸子也頗有文采,如蔡僚著有《國史后補》、《北征紀實》、《西清詩話》、《鐵圍山叢談》等。王黼《宋史》本傳稱其:“為人美風姿,目睛如金,有口辯,才疏雋而寡學術,然多智善佞。”
盡管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宋徽宗仍在標榜要懲治腐敗,針對官員的受賄作弊,朝廷也處分了一批官員。如河北路轉(zhuǎn)運副使李昌孺、河北監(jiān)司賀希仲、滁州知州唐恪、提點江東路鑄錢王闡等官員,都因貪墨而遭貶黜。然而,其體制中沒有多少權力制衡機制,尤其是對最高當局,基本上沒有監(jiān)督能力。從而其體制腐敗的根子就在皇帝本人,他其實就是最大的受賄者,其周圍一大批高級貪污犯更備受皇帝的青睞,恩賞有加。
面對隱伏危機的表面盛世,也有一些正直的官員和太學生,起而痛陳時弊。如官員李綱上疏,被貶謫某縣稅務。太學生朱夢說屢次上書,被貶官池州。太學生雍孝聞力詆蔡京家族,被流放而死于海南。甚至有人上奏歷數(shù)蔡京、童貫諸奸臣之罪,“中外大駭”,而宋徽宗卻對此類忠言完全置若罔聞。
燕人馬植由童貫薦引,獻聯(lián)金滅遼之策,宣和二年(1120)入金談判,締海上之盟。宣和四年(1122),金人約宋攻遼。在長期作戰(zhàn)中,陜西軍成為宋軍精銳,然而在童貫率領下兩次進攻遼都燕京,都被打得一敗涂地。金軍乘勢拿下燕京,這時也看清了大宋王朝外強中干的實質(zhì)。金軍在向宋橫敲一筆軍費后,將古城洗劫一空,留下幾座殘破不堪的空城給宋。而宋朝君臣卻還在自我陶醉,為收復燕云諸州,“功臣”們一一加官晉爵,徽宗還命人撰寫《復燕云碑》來歌功頌德,似乎太祖、太宗未竟的事業(yè),真的由他來完成了。所以,在金兵進攻之前,大宋王朝始終給人們一個盛世富強的印象。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太宗下詔伐宋,兵分兩路:一路攻太原,一路攻燕京,然后會師開封。領樞密院事童貫在河東聽到金軍南侵的情報,竟以赴京匯報為名丟下軍隊,逃之夭夭。十二月,燕京宋軍投降,不過金兵在山西太原、河北保州一帶還是遭到宋軍的殊死抵抗。此時,徽宗才感到事態(tài)的嚴重,被迫下詔罪己,承認種種弊政,并于二十三日匆忙傳位于欽宗,不負責任地把一副爛攤子撂給兒子。應該說此次金軍初攻南方,宋軍尚有抵抗能力,而徽宗卻已嚇得倉皇南逃,蔡攸、童貫、高俅等也隨同而去。
靖康元年(1126)年初,宋欽宗見父王南逃,也想逃往陜西,在李綱的一再苦諫下,這才打消去意。命李綱為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負責東京防務。金軍打到東京城下,宋軍防守嚴密,金兵死傷累累而不能得手,只得遣使入城議和。欽宗求之不得,在宰相李邦彥的力主下,答應割地賠款的苛刻條件,派兄弟親王為人質(zhì)赴金營,并派官員向民間勒索準備和議的金銀。后各地勤王兵陸續(xù)抵京,名將種師道也率軍到來,其將姚平仲立功心切,說動欽宗偷劫金營,李綱也不反對。然而劫營失敗,姚棄軍亡命。金軍向欽宗追究責任,欽宗恐金癥再次發(fā)作,罷免了李綱和種師道,遣使謝罪,準備交割北方三鎮(zhèn)。可見,欽宗面對險惡的局勢毫無應對能力,只是來回搖擺于投降和冒險之間。
消息傳出,群情激憤。二月五日,太學生陳東率千余學生伏闕上書,軍民不期而至者數(shù)萬,要求罷免議和奸臣,復用李綱、種師道,反對割地乞和。群眾把登聞鼓抬到東華門外,擂得震天價響,并圍攻和詬罵主和奸臣李邦彥等。開封府派兵圍住學生,指責學生脅迫中央。學生反駁道:“以忠義要求朝廷,不比你們以奸邪要挾天子強嗎!”陳東挺身于斧鉞之間,凜然無懼。欽宗自知大義有虧,眾怒難犯,只得宣布李綱、種師道復職,并讓李綱出面安撫學生,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金帥得知宋廷主戰(zhàn)派占了上風,外圍勤王兵又在不斷增加,自己久攻開封不下,怕處于不利境地,在得到欽宗同意割讓三鎮(zhèn)的詔書,并帶著勒索來的金銀,引兵北去。開封被圍近四十天,到二月中旬終于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