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宋朝的宮廷(4)

據《燼余錄》記載,“斧聲燭影”為突發性事件,存在具體生動的偶發起因。后蜀花蕊夫人費氏在亡國后被召入后宮,成為太祖寵姬,而光義垂涎其美色已久。這晚,太宗趁太祖酒酣入睡之時,就乘機調戲花蕊夫人,太祖朦朧間發覺而怒斥之。太祖手持柱斧憤慨擊地,并看著光義說:“好做,好做!”就是怒斥道:“你做的好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兄長的寬宥,也早有搶班奪位的預謀在胸,所以乘此機會下了毒手。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如果為太祖開列一張開寶九年的活動日程表,就可發現他當時精力非常充沛,頻繁出巡各地,幸西京(洛陽),次鞏縣,拜安陵……而且于其時,史書從未有太祖生病、大臣問疾的記載,身體應該是健康的。故太祖暴卒,顯然不是因為生病。有人推測太祖是飲酒過度而猝死,但太祖一向以為“沉湎于酒,何以為人”,其飲酒還是有節制的。如果說此次因酒致死,其時與光義共飲,太祖貪杯猝死而光義安然無恙,這也太蹊蹺,或可說明光義在其中做有手腳。因為太宗的確精于此道,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被酒里下藥而毒死;后蜀降王孟昶也因此而暴卒;吳越國主錢俶是在生日那天,太宗遣使賜宴,當晚就暴死。所以很有可能是太祖發現了酒中有問題,才連聲對光義大呼:“你做的好事!”

此外,太宗及其親信是預知其政變登基之時日的。據《宋史·馬韶傳》,馬韶私習星象天文之學,與光義親信程德玄友善,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來見德玄。說:“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德玄連忙報告光義,光義下令把馬韶看管起來。即位后才將他放出,很快授以司天監主簿之職,這說明程德玄也完全預知即將發生的政變。尤其可疑的是:程德玄是醫官,《涑水記聞》卷一載:“德玄后:勾班行,性貪,故官不甚達,然太宗亦優容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說:“程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頗信任之,眾多趨其門。”一個醫官會受到太宗的如此寵遇,很可能是其用有關醫術幫助趙光義取得帝位。或者說“斧聲燭影”當晚的酒毒由他配制,所以他急于知曉結果,到開封府門口徹夜長坐,實是在等候宮中的消息。而太監王繼恩居然敢冒死違抗皇后的旨令,不宣召趙德芳,徑赴開封府找趙光義,也說明兩人或早有約定。當趙光義猶豫不決時,王繼恩更是直言不諱地提醒道:“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都透露出太宗幕僚集團的事先默契。

最后,從宋皇后的言行中也可推見太宗繼位出自強取。皇后得知太祖暴卒,令太監召兒子趙德芳進宮,而不宣趙光義,表明太祖至死都沒有確定光義是皇位繼承人,由于是猝死,也不會有傳位的遺詔。所以皇后想召兒子進宮即位,是很正常的舉動。哪知被光義搶先一步,以其在開封的勢力而言,皇后母子根本不是對手,所以一見光義便大驚失色,下意識地感覺到自己母子的性命堪憂,驚恐之余只能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實際上只能認輸,以求一條生路。如果趙光義是正常即位,皇后沒有必要如此反映。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光義無關。以《涑水紀聞》所載為據,光義是回到開封府,由太監王繼恩報告消息,再步行入宮。就是說太祖暴死時,光義不在寢殿。而兄弟對飲時,太祖對光義所說:“好做”,意為“好好做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就改成“好為之”。從醫學角度看,太祖身材矮胖,宋末元初畫家錢選所摹南宋宮廷藏畫《蹴鞠圖》中的趙匡胤像就是如此,加上他嗜酒如命,去世的那天晚上,飲酒睡下后,鼻息如雷霆,這應該是腦溢血發病前的典型癥狀。也有人認為,太祖死于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郁癥。所以《續湘山野錄》所載“斧聲燭影”之故事,實是不經之談。

有人誤解史書中所說的“柱斧”,以為“斧聲燭影”就是趙光義在燭影下用利斧劈死太祖。這是不可置信的,柱斧一為武士所用,一為文房用具。文房用具的柱斧也稱玉斧,以水晶或玉石為材料,“斧聲燭影”中的柱斧顯然只能是文具,大內寢宮中不可能放有利斧這樣的殺人兇器,況且光義也無需做得如此露骨。

總之,在這一疑案中,太宗存在許多難解的疑點,有些細節也許永遠將是歷史之謎。太宗繼位后,也有一些蛛絲馬跡很耐人尋味。如太宗是十月二十一日即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就宣布改元太平興國元年。一般來說,子繼父位,或弟承兄業,出于對前任皇帝的承認和尊重,當年是不改元的,更何況已近年底。太宗這么急于改元,急到還有幾天都等不及的程度,后人估計是出于逆取皇位的心虛理虧而干出的傻事。還有太宗登基沒幾天就局促下令:全國禁止傳習天文星象、陰陽卜相諸書,有私習者斬首;并通知各地官府,迅速將全國原本已知的天文相術之士全部送京甄別。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對各地送到的三百多名天文相術之士于甄別后,把其中六十余人留在司天監任職,其余近三百人以“矯言禍福,誑耀流俗”的罪名,全部發配到沙門島。太宗如此迫不及待地處置這些術士和嚴禁私習有關書籍,顯然想禁止有關不利的輿論和流言的產生與傳播,這是否為其心虛的表露呢?

太平興國四年(978),太宗親自率軍滅了北漢,又乘勝北上攻遼。這次北征由于輕敵被遼兵打得大敗,全線潰退,太宗在混戰中腿上中箭而倉皇奔逃。軍中一時不見主帥,大臣疑太宗或已蒙難,諸將遂謀立太祖之子德昭繼位。未成事實,太宗很快返回軍中,聞知經過,心中憤懣異常。歸朝后,德昭請太宗論功行賞,主要是對剪除北漢的有功之臣。太宗不待侄兒言畢,就怒目斥責道:“戰敗回來論什么功?等你為帝時,再行賞也不晚。”德昭回宮后竟然拔劍自刎而亡。德昭為什么如此想不開,估計一定受到什么威逼,然而史載已將其中隱情抹去。只載,太宗聞訊,抱著尸體大哭道:“癡兒,何至此邪!”既掩飾自己的威逼。又推卸有關的責任。兩年后,其弟德芳也不明不白地病歿。太祖過世才四五年時間,他的兩個青春年華的兒子就雙雙辭世。看來,當年宋皇后之擔憂,完全應驗了。甚至在宋皇后去世時,太宗也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這種種跡象,難道都是偶然的嗎?

最讓人深感蹊蹺的是,事隔一百五十多年之后,趙光義的后代,南宋高宗趙構的唯一幼子早夭,而高宗也就此喪失生育能力,就是說沒有兒子繼承皇位了,那怎么辦呢?紹興年間,官員中暗暗談論著天下戰亂,二帝北虜,實為冥報的傳說,早有的“太祖之后,當再有天下”的說法也更為流傳,有的官員甚至上言,希望高宗遴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立為皇儲。這時隆佑太后“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在諸臣的請求下,高宗說:“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宋史·孝宗紀》)于是,趙構終于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伯琮,后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是否為上天感知,而強迫太宗的子孫趙構以實際行動作一些彌補呢?

宋太宗的為人

宋太宗是宋朝第二個皇帝,他即位時,中原尚未統一,政權還剛草創。他“性嗜學”,酷愛讀書,講究文德致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卻又多疑褊狹,剛愎自用,更是手段狠毒,喜歡女色。那么他是怎樣的一位皇帝?其歷史作用又該如何評價呢?

《宋史·太宗本紀》載,趙光義自幼喜歡讀書,“性嗜學”。其父趙弘殷總兵淮南時,每攻破州縣,必到處搜求古書,給光義學習。由于刻苦鉆研,且堅持不懈,所以“工文業,多藝能”,熱衷詩文,摯愛書法,耽迷圍棋。據說在戰事頻亂的年代,他領兵作戰,也常利用閑暇時間,在軍帳中秉燭夜讀,書籍、書袋成為他的隨身之寶。他從書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和學問,了解古今帝王成敗的故事,吸取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教訓。

稱帝后,實行抑武尚文的統治政策,任用大量文官主持政務。曾說:“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尤為重視發展文化事業,而卓有成就。五代時期,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只有小屋數十間,且湫隘卑痹,僅蔽風雨,周廬徼道,朝夕喧雜。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視察三館后,看著左右大臣說:“這些小屋如何蓄天下之圖籍,待天下之賢俊?”即日下詔有司,另辟開闊地區營造新三館,其棟宇之制,太宗親為規劃,然后令中使監督工徒,晝夜兼作。建筑期間,太宗還兩次臨幸,察看工程進度。第二年完工,三館宏偉壯麗,甚至甲于內庭。太宗賜總名為“崇文院”,圖書分貯數廊,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八萬余卷。其后又在崇文院中新建秘閣,用來收藏三館的珍本圖書和大內的古畫墨寶。

太宗時期,命人編輯了三大類書:《太平御覽》一千卷,《文苑英華》一千卷,《太平廣記》五百卷。太宗還組織學者校勘典籍,主要是歷代重要的正史、字書和醫書。如命國子監重行校刊九經,開雕前四史及《說文解字》諸書,后又命集《神醫普救方》一千卷,《太平圣惠方》一百卷,《雍熙廣韻》一百卷,《太平寰宇記》二百卷等。太平興國九年(984),太宗命令三館將現存藏書與唐代《開元四部書目》進行核對,將圖書闕目公布中外,凡獻書三百卷以上者,酌情授官或另行安排。至道元年(995),又派人專程到江南、兩浙諸地購募圖書。這類要求民間獻書及購募書籍的措施,太宗一朝并不少見,所得圖書也均藏于崇文院內,崇文院及其館閣實際上成為宋代培養高級人才的場所。

崇文院西序留有便門,以便太宗光臨。太宗在新院建成后,的確常到院中看書,并常召大臣到院瀏覽藏書。他請國子博士為自己與中央大員講解《周易》,聽后龍顏大悅,說:“足為鑒戒”。他對《太平御覽》情有獨鐘,決心每日讀三卷,一年內通讀一遍。于是令史館每日進呈三卷,不論寒暑,持之以恒,終于按時讀完,于是將是書原定名《太平總類》改為《太平御覽》。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太宗自稱每天退朝后“不廢觀書”,不論政事多么繁忙,都能堅持讀一點書,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來說,能做到這點真不容易。太宗還力勸武將讀書,命左右取《軍戒》三篇,對樞密使王顯說:“今掌樞密,無暇讀書,讀此可免面墻。”在他的影響下,不僅文臣向學,武將也讀起書來。

太宗讀書范圍頗廣,各種學派的書籍都曾涉獵,且對書中的觀點略作評論。如讀《陰符經》時,批點道:“這是一部詭詐奇巧之書,不足為訓。”在讀《道德經》時,又感慨道:“書謂‘不善者,吾亦善之’,是說修身治國者應該有所包容,否則如何治理好天下呢?”他還勤于寫作,常與朝中群臣進行詩文唱和,以為樂事。如平定北漢后,他作《平晉詩》令群臣唱和。有一年游覽雪景,又作《雪詩》令隨從唱和。曾把自己的詩文編為《御制詩文》四十一卷。《宋史·藝文志》中著錄有他的《太宗御集》一百二十卷。

太宗對于書法的歷史、筆法、字學等方面,也都虛心向史家請教,使自己的書法達到較高的造詣。他不但精通草、行、篆、籀諸體,且風格自成一家,被后人列入宋代著名書法家的行列中。淳化三年(992),他把唐太宗、唐玄宗、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名家精品編成《淳化閣法帖》,成為中國最古老的書法寶帖,流傳后世。

太宗還是個圍棋高手,在黑白世界里,照樣運籌帷幄,縱橫馳騁,顯示出較為卓越的才華。據說,當時著名的國手楊希紫、蔣元吉等人都曾敗在他手中。當然和皇帝下棋,誰敢操輸贏之權,不過太宗時常能與國手過招,也足見其棋藝不差。一些大臣見太宗與人對弈絞盡腦汁,不知疲勞,就勸他注意身體。太宗則說:“朕不是不知道,只不過想借此躲避六宮的誘惑,眾愛卿不必多言。”似乎有不喜女色之意。

從以上事跡看,趙光義就像是一個十足的書生。然而考察其為人,宋太宗絕非善類,可以說是一位令人側目的奸雄。

首先是多疑褊狹。經過十余年的處心積慮,太宗終于登上皇帝寶座。也許深知權力角逐的陰險狡詐,即位后用主要精力防范內變。曾坦言:“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長編》卷三二)其所謂“內患”,指朝廷內部危及皇權的變亂,這話充分反映出太宗整天憂心忡忡,主要是考慮如何確保皇位的穩固。在這一心理支配下,太宗養成多疑褊狹的心術,所以其施政事必躬親,大權獨攬,且任人惟親。如他在開封府尹任上就廣招幕僚、軍校,有學者考出至少有六十六人,即位后更是信用幕府親隨,由此探事者橫行。還有太宗一朝,相不久任,更換頻繁。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共用九人為相,一般多在兩年左右。不但席不暇暖地換相,還用各種辦法削奪中書事權。他口頭上提倡黃老無為之學,實際上采用法家專制一套。所以有學者認為,太宗是宋代君主專制獨裁有關體制的創始者。

其次是手段狠毒。本書中已敘述了“斧聲燭影”太宗弒兄奪位的故事,“王室冤獄”是講太宗之弟謀篡的罪名加以迫害,還有逼死侄子,不敬嫂子諸事。《默記》記載,南唐國主李煜是被太宗以牽機藥毒死。據《燼余錄》甲編,后蜀國主孟昶和吳越國主錢傲也都是太宗在酒中下毒而致死的。此酒毒也猶如太宗之心毒。

再者是剛愎自用。太宗兩次攻遼戰役,都以大敗告終,其實都是他剛愎自用的結果。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宋軍用五個月時間討平北漢后,實已師老餉乏,不宜再打新的戰役。何況這時遼國在景宗的統治下,經過十余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有進展,政治也算清明,勇將不少,邊境穩固。而太宗偏要乘勝擴大戰果,率軍北上,圍攻遼南京(今北京)半月不下。遼國援軍南下,與宋軍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激戰,結果宋軍全線崩潰,太宗中箭倉皇奔逃,被遼軍追殺三十里,使宋軍精銳元氣大傷。第二次雍熙北征,本書“楊業之死”中有詳盡描述,由于太宗的剛愎自用,此戰輸得更慘。至此,宋朝君臣將士中普遍產生恐遼心理,徹底放棄以武力收復燕云的夢想,對遼只能采取一味保守的戰略防御態勢。不久,在遼國的進攻下,只能訂立澶淵之盟,背上沉重的歲幣包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项城市| 峨眉山市| 崇礼县| 长治市| 新营市| 延长县| 临海市| 鄂托克前旗| 平顶山市| 曲阳县| 柯坪县| 牟定县| 台山市| 陈巴尔虎旗| 承德县| 资源县| 开化县| 通海县| 万安县| 顺平县| 微山县| 乐昌市| 龙陵县| 秭归县| 景宁| 武陟县| 虎林市| 蒙自县| 承德县| 濉溪县| 金华市| 阳新县| 金堂县| 岳阳县| 阳春市| 永胜县| 高阳县| 启东市| 嘉善县|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