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關系:從建立信任到彼此成就
- (美)大衛·布拉德福德等
- 5078字
- 2023-08-28 20:40:04
深度關系的六個特征:
1.充分展現真實的自我。
2.愿意袒露脆弱。
3.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會被用來對付自己。
4.坦誠相待。
5.用建設性的方式解決沖突。
6.愿意為對方的成長與發展付出。
第1章 什么是深度關系
這本書講的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我們將這種關系稱為“深度關系”。你可能已經有了一兩段深度關系,甚至更多。在這種關系里,你覺得真實的自己被看見、被了解、被欣賞了,而不必做任何偽裝或掩飾。你在Instagram上可能有幾百個好友,他們知道你上周在高檔餐廳吃飯時點的菜,但與你有深度關系的人知道,你多年來都在與進食相關的問題做斗爭,或者你和你的伴侶在吃這頓飯時討論了建立家庭的問題,或者你當天晚上外出的目的是討論辭職的利與弊。對于那些自從高中畢業后就再也沒見過,只在網絡上關注你的消息的朋友來說,這些話題是他們不知道的。他們很少知道你會和誰拼車。他們也不認識你時常去看望的姑媽。但是,和你有深度關系的那個人知道你的真實情況,因為那個人真的了解你。
關系是一個連續體。在這個連續體的一端,你在與人接觸的時候,感覺不到任何真實的聯結;在另一端,你能感到被了解、被支持、被認可、被完全地接納。在這個連續體的中間,你對許多人會感到有些依戀,并想要與他們建立更親密的聯結。問題是,該怎么做呢?你怎樣才能改變一段關系在這個連續體中的位置呢?我們一直致力于為成千上萬的學生與客戶回答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們也將為你做出解答。
深度關系是可以養成的。這種關系有六個特征:
1.你和對方都可以更充分地展現真實的自我。
2.你們兩人都愿意袒露脆弱的一面。
3.你們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會被用來對付自己。
4.你們可以坦誠相待。
5.你們可以用建設性的方式解決沖突。
6.你們都愿意為對方的成長與發展付出。
讓我們來稍微解釋一下這幾點。
前三個特征以“自我表露”為中心。很多人會說,現在我們已經處于一種“過度分享”的文化中,為什么還要討論“自我表露”呢?因為呈現表象與分享真實自我是有區別的。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曾諷刺地說:“做你自己吧,別人已經有人做了。”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害怕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不好而掩飾自己將要透露的信息。
社交媒體創造的世界,迫使我們用積極的表象掩飾一切事物。可能你在Facebook上的照片顯示你正站在埃菲爾鐵塔前微笑,但實際上,那次旅行糟透了。我們知道的那些硅谷CEO說,他們在講述每件事情時,總是需要說自己“干得多漂亮”,但在硅谷,疲憊、恐懼與倦怠卻是他們非常真實的情緒。維持這種虛假的表象讓人很疲憊。掩飾和偽裝自己,不僅會讓你失去真誠的能力,還會讓別人也做出掩飾。我們不是說,你要把所有事情都告訴一個人。但是,你的確需要與對方分享你的一部分。你要分享的這一部分,對那段特定的關系是重要的。而且,你所分享的內容應該是完全真實、真誠的你,而不是一個被微笑的假期照片或歡快的節日問候所掩飾的你。
后三個特征與反饋和沖突有關。事實上,挑戰一個人,可以是支持他的一種有力方式,然而很少有人相信自己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如果與你有著深度關系的人指出,你做了某些讓他們感到困擾的事情,那么你應該知道,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需要為自己辯解。他們知道,通過幫助你理解自己行為的影響,他們表達了對這段關系的重視,也表達了幫助你成長的意愿。
即使在最好的關系里也會發生爭吵(你將會看到,本書的兩位作者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對沖突的畏懼可能會讓你們回避矛盾。實際上,如果你們能把這些矛盾提出來,并予以圓滿的解決,就可以加深你們的關系。閉口不談的沖突依然會造成傷害。在一段深度關系里,最好把問題提出并解決掉,這樣問題就不會隱藏起來,造成長期的傷害。你應該把這種挑戰看作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機會能減少相同困境在未來再次出現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一直在教人們如何在個人生活和職場上建立并維持穩固的、健康的、有生命力的人際關系。我們邀請你加入我們成千上萬的學生和客戶中來,他們從我們這里不只學到了如何建立并維持關系,還學到了更多。我們的熱情來源于我們在教練、教學和咨詢的職業生涯中觀察到的結果。我們不僅是研究并教授這本書中的概念,我們還身體力行。有時我們做得并不完美。大衛與妻子已經度過了55年的婚姻生活,而她曾對大衛說:“你是教這些東西的,可你為什么不照著做呢?”卡羅爾的丈夫安迪,也對她表達了類似的不滿。盡管如此,我們一直在努力按照我們教授的理念去生活,我們的生活也的確因此變得更好了。
即便如此,我們也曾幾乎失去了彼此間的深度關系。大衛曾經做了某件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沒做某件事),讓卡羅爾到了想和他絕交、不再與他來往的地步。我們會在第17章詳細講述這件事,但關鍵的一點是,即使我們的關系處于破裂的邊緣,我們也能修復關系,重建聯結。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一同寫作本書,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一種更加深度的關系。我們兩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錯誤和誤解時有發生,但關系的修復與重建也是可能的。
雖然我們兩人以教書為業,但我們十分清楚,有些課程從書本上學不到,只能從體驗中學到。這就是為什么本書的側重點在于應用。我們在世界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的商學院里工作,但我們要說的話,在商業領域之外更有意義。雖然人們用親切的話語,說我們花費數十年時間打造的“人際互動”課程(Interpersonal Dynamics)有些“婆婆媽媽”,但這門課并沒有什么肉麻之處。培養這些“軟”技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本書中的概念建立在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尤其是人際心理學的研究),也建立在我們自身數十年的經驗之上。大衛在50多年前就到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工作了,他開發了這門“人際互動”課程。在今天,他被稱為“人際互動之父”。卡羅爾在20年前與大衛成了同事,也逐漸被人稱為“人際互動女王”,她協助擴大了課程的規模,使參與課程的人數翻了一番。
這門“人際互動”課程,至今仍然是斯坦福MBA課程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課程,遠遠超過了第二名。超過85%的學生報名參加過這門課程,他們往往需要優先選擇這門課才能選上。學生經常表示,上這門課是一種具有“轉變性”的體驗。校友們也經常表示,這是他們上過的、對他們影響最深的課程,他們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依然在使用這門課中教的內容。學生之間會結下終生的友誼,甚至建立婚姻關系。關于社交的技能,像戴維·凱利(David Kelley)《創新自信力》(Creative Confidence)這樣的暢銷書就談到過,《今日播報》(Today)做過專題報道,《紐約時報》發表過類似的文章,《華爾街日報》也刊登過專題文章——所有這些書籍和媒體都注意到了這些技能在當今組織生活中的重要性。
學生很快就會知道,雖然這門課被形容“婆婆媽媽”,但不意味著它很容易學。他們報名參加這門課后,會被安排進入一個12人的小組,也就是“T小組”。在為期10周的學期里,這個小組的會面時間為60個小時。T小組中的“T”代表“訓練”(training),而不是“治療”(therapy),其目的是提供一個學習的實驗室,讓學生在其中相互交流,從同伴的反應中學習,從而踐行課堂上的概念,例如自我表露的重要性,如何給予并接受反饋,如何求同存異,如何影響彼此。我們堅信,要學習建立有效的人際關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他人在真實情境下實時交流,而不是聽講座、閱讀相關材料、做案例研究,甚至也不是看書(沒錯)。盡管本書涉及我們在課上講的所有內容,但你依然需要借用你在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將其作為練習技能的“實驗室”,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為你提供具體的建議,教你該怎么做。
對于那些習慣于處理數據、應付習題的學生來說,坐在一群人當中,探究誰與誰的聯結更深以及為什么,一開始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但多年以來,有無數的學生在一開始都沒能領會這門課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在結課時都對課程的內容深信不疑。盡管我們可能很優秀,但這門課的影響力并不是來自教師的精彩論述。我們的工作只是提供條件,讓學生學習他們的行為方式會如何影響他人,以及這對于他們成為未來的成功領導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專家們已經認識到,人際關系技能(即軟技能)是職業成功的基礎。我們的核心信念是,人是在與人打交道,而不只是與想法、機器、戰略打交道,甚至不是在與金錢打交道。“人際互動”課程提供了培養軟技能的最佳條件,例如建立聯結、培養信任、產生影響,這些技能已經成為成功領導者的關鍵能力。不僅如此,學生還會獲得一些更加深刻的東西,一位多年前的學生很好地談到了這一點:“我知道,我去任何一所頂級商學院,都會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管理者和領導者。但我相信,如果我來到斯坦福大學,尤其是上了這門課,我就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僅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無論是在校友聚會上,還是在我們這些年來收到的電子郵件里,我們都能得到許多良好的反饋。“十年后,這門課挽救了我的職業生涯(婚姻)。”“我幾乎每天都在工作中運用我在‘人際互動’課上學到的東西。”“我知道,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成了一個更好的父親(母親、配偶、兒子、女兒)、一個更好的同事。”一位近期參與高管項目的學員說:“令人驚訝的是,這門課并沒有直接聚焦于提高我的領導能力。這門課主要教給我的是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其副產品是,我成了一個更有成效的領導者,而我的自我覺察、同情心、表露脆弱情緒以及溝通的能力都提升了。”
掌握這些軟技能需要努力,但任何人都能學會這些技能。這就是MBA學員能從“人際互動”課程的原則中受益的原因。這些技能也不是只在加利福尼亞流行,世界各地(歐洲、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都有類似的團體課程,參與者也更多元化,其效果也是相似的。
除了學術工作之外,我們在許多國家和行業中,為成百上千的營利和非營利組織以及許多規模不同的公司(從世界100強企業到創業公司)提供過咨詢和高管教練服務。我們一同為斯坦福大學開發了一門為期一周的高管人際關系課程,這門課程非常成功,世界各地的許多高級管理人員都參加了。現在,卡羅爾將同樣的原則與課程流程應用于培養硅谷的CEO、創始人以及投資者。
這些年來,我們觀察到的最驚人的現象之一,就是深刻、充實的個人聯結可以發生在差異很大的人之間,這超出了我們通常的想象。我們可以和一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沒有什么共同之處的人發展出一段深度關系。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我們都見過這種情況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具備超越膚淺對話的技能。要學會這些技能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但的確需要我們下定決心去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你無法與所有人都建立深度關系。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深層的聯結需要付出許多精力。更重要的是,你也沒必要這樣做。你的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比如網球伙伴,一起看電影、聽音樂會的人,或者偶爾一起吃晚餐的人。你可能有一些在工作上合作非常愉快的同事,但他們不是你最親密的朋友。這些關系能為你提供伙伴情誼、社會互動、智力激勵、專業認可以及樂趣。這些關系沒有那么深入,這是完全正常的。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這些關系。不是每道甜點都要像巧克力蛋奶酥一樣濃郁,你也不是每次都要和非常了解你的人互動。
盡管如此,你在生活中可能依然有一些想要更進一步的關系。你不確定這些關系會不會達到“深度關系”的程度,但你知道它們還有成長的空間。也許你想學習如何讓一段點頭之交變得更深入,讓有些冷淡的關系變得更親密,讓有問題的關系變得更健康,或者讓競爭的關系走向合作。也許,你已經有了一些讓你感到既深刻又滿意的關系,但你覺得這些關系的內涵可以變得再豐富一些。本書中的概念可以幫助你朝著關系連續體上的任意方向前進。
我們并沒有承諾教你“建立深度關系的五個簡單步驟”,因為這種步驟并不存在。沒有適用于所有人的方法。適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另一個人,有助于一段關系成長的方法,可能在另一段關系中卻起不到預想的效果。“深度關系”也不是關系的最終狀態,因為關系總是可以發展得更深。相反,我們可以把深度關系看成有生命的、會呼吸的有機體,這些有機體總在不斷地變化,總是不斷地需要我們的照料,而且總能給我們驚喜。
談到建立更有意義的關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時,我們非常坦率,在談論這種努力能帶來的好處時,我們也同樣坦率。我們已經發現,這些方法對于友誼、婚姻、家庭系統和工作關系都有著顯著而深刻的影響。我們知道,我們所教授的方法能讓關系變得更穩固、更快樂、更深刻,其中的沖突也會變得更少。對于一個人,如果你心里懷有安全和誠實的感覺,你們的關系就有無限的成長機會。當你和另一個人的互動達到最真誠的狀態時,關系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最后,我們要說的是,要建立一段深度關系,擁有一系列技巧和能力是不夠的,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中有一些神奇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