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為人知的金融怪杰:11位市場交易奇才的故事
- (美)杰克·D.施瓦格
- 3763字
- 2023-08-28 20:40:34
導讀
是什么成就了“市場奇才”
我們大部分人看的投資書籍,都來自正統的投資大師。比如最著名的巴菲特和芒格、彼得·林奇、費雪、達利歐等。還有一些對沖基金大佬的投資故事,從關于美國歷史上最大一筆內幕交易的《億萬》,到關于量化投資之神西蒙斯的《征服市場的人》等。但是,許多人會問,有沒有一本關于“草根”投資者的書?
即便沒有一流的學歷背景,沒有受過正統的金融學教育,沒有在一流的投行或對沖基金工作過,是不是依然能夠在投資上取得成功?如果是的話,這些“草根”投資者又是如何成功的?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一個個“草根”投資者的故事:一個大學畢業生花了17年時間把2500美元的本金變成了5000萬美元的利潤。一個廣告公司前高管在27年的期貨交易員生涯中,實現了58%的年化收益率。一位職業生涯超過13年的期貨交易員在入市的第一個交易年度之后,其平均年復合收益率達到了337%,而他的賬戶的最大回撤從未超過10%……
本書的作者杰克·D.施瓦格在30多年前出版了第一本“金融怪杰”系列的書,之后連續出了好幾本該系列相關書籍。沒想到的是,30多年后的今天,他還能再出版“民間股神”版本的“金融怪杰”系列。多年前我也曾經深度參與他的中國之旅,在深圳、北京、上海做他的獨家訪談人。施瓦格先生除了寫書,還是FundSeeder網站的合伙人,致力于尋找全球未被發現的交易奇才,并且為他們提供早期的資金。在這本書中,有三位交易員是被這個網站挖掘的。
講到“交易員”,大家經常會想到在華爾街大投行交易大廳中的自營盤交易員。他們開著豪車,穿著最頂級的西服,住在紐約上東區的高檔公寓樓里,每天只要在交易時間打卡上班就行。以至于國內小紅書里面經常有各種所謂“交易員”的視頻博客,他們不是帥哥就是美女,收盤之后打打網球。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一群真實的“交易員”,他們幾乎沒有人畢業于名校,甚至有人中學成績一塌糊涂,他們沒有高盛或者摩根士丹利的履歷,他們在極其嚴酷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了下來,并且取得了極其優異的投資收益。
這些人的訪談打破了我們的另一個認知:短期股價的波動是隨機漫步。這是我們在美國商學院學的第一課。意思是,研究短期就是在研究隨機性,沒有任何意義。這句話,也是我經常和國內許多散戶說的:“你們每天看K線,妄想從一個隨機的東西中,尋找確定性。”但看了這本書之后我了解到,書中的交易員,他們或多或少都發現了一些價格波動背后的規律,他們以交易為生,沒有人是管理1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大佬。他們生于民間,最終也依然草根,但是,這不妨礙交易成了他們畢生的事業。讓我們看看,這些成功的交易員都有哪些共同特質。
止損、止損,再止損
許多成功的交易員,大部分都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他們在成為優秀的交易員之前,幾乎都虧光過至少一個賬戶,甚至有人一開始虧光了好幾個賬戶。那么,是什么讓他們之后能走向成功呢?唯有止損,或者說是對風險的管理。投資的本質是管理風險,理論上只要一直留在這個牌桌玩下去,那么你終究會贏。記得多年前我問施瓦格,如何才能成為優秀的交易員?他的回答是:不要出局(stay in the game)。反之,如果不懂得止損,就一定會出局。
這些交易員學到的第一課,就是養成止損的習慣。普通投資者很難做到止損,因為他們害怕退出交易后,看到市場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運動,有時明明看到持倉因為基本面的問題出現了大跌,卻幻想著等一波反彈走人,生怕自己在底部割肉。
不愿意止損也是一種自負,不希望承認自己的錯誤。普通投資者總覺得如果沒有賣出,就沒有實現真正的虧損,浮虧不是虧。而對一個好的交易員來說,投資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是為了賺錢。
一個人只有到學會止損的那一天,才真正走出了職業投資的第一步。
絕大多數利潤來自極少數的交易
無論是期貨交易員還是股票交易員,他們所有的利潤都來自15%甚至更少的交易,其他85%及以上的交易都不貢獻收益。問題是,他們在事前并不知道哪些交易是真正貢獻利潤的,哪些不是。
記得多年前有一個朋友給我講過籃球比賽“表演時間”和“垃圾時間”的概念。一場籃球比賽中,真正影響最后比賽成敗的“表演時間”可能就是那幾分鐘,大部分時間是“垃圾時間”。投資也是類似的,一年中有大量的時間是無效的,從這個角度看,你不應該要求每一筆交易都賺錢。
那么,如何實現少數交易貢獻真正的利潤呢?絕大多數交易員有著“賠率思維”,他們能夠在賺錢的交易上賺大錢,甚至有交易員在某一天賺到的錢是這一年的總和。有一名交易員在2009年3月18日的收益率超過了令人難以置信的800%。是的,這種特別大波動的市場不經常出現,但如果能看到一個機會,好的交易員就會盡量把握住。
耐心也是投資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你可以忍受10個月不賺錢,就有可能在最后2個月得到一個好的結局。
控制自己的情緒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人腦有兩個系統;快決策和慢思考。作為一名心理學大師,卡尼曼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他打破了此前“理性人”的假設,認為人的決策是非理性的,并不完全是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失敗的交易員,大多數是非理性人,他們任由情緒控制著每一筆投資。而本書中的一位優秀交易員把情緒比作海洋。海洋的表面覆蓋著波浪,看上去似乎波動很大。但是如果潛入水下,會發現大海如此平靜。每個人都有能力潛入那個平靜的區域。如果擔心錯過一筆交易,你會傾向于做根本不應該做的交易。如果你情緒易激動,可能會僥幸賺一筆錢,但絕對做不到持續賺錢,最終一定會以虧損收場。
為什么優秀的交易員極少?因為這份工作要求不斷挑戰自己情緒的極限,違背了正常的人類情感。好萊塢電影里的交易員,總是情緒激動地大吼大叫,或者是做對了一次交易后,下班大肆揮霍。事實上,這本書中真正優秀的交易員,每一天的操作都是“無情”的。他們不把過多個人的情緒帶入交易,能夠客觀冷靜地做每一項決策。
為什么這些優秀的交易員最終只管理自己的賬戶,沒有管理太多客戶的賬戶呢?這也和情緒有關。在他們管理個人賬戶時,幾乎完全不看波動率,一旦管理了別人的錢,那種心理壓力就會讓你的情緒不那么穩定了。
懂得區分交易決策和交易結果
大家對對錯的評判,通常會陷入結果偏見。只要結果是好的,事情就是好的。但是,一件事的結果往往由兩個因素構成:運氣和能力。你可能只是因為運氣獲得了好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本書中的交易員,還是許多經典投資書籍中的交易員,都非常注重一個步驟:投資流程。
我曾經和幾家美國最大的FOF交流過,探討它們在盡調基金經理時會問的問題。它們告訴我,幾乎沒有一個問題是關于投資結果的,所有的問題都圍繞著基金經理的投資流程。它們希望通過對投資流程的研究,把握這個基金經理的投資收益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在本書中,作者問了許多交易員最糟糕的交易是什么。他們認為糟糕的交易并非虧錢最多的交易,而是交易決策糟糕的交易。有些人因為運氣好,逃過一劫,但你要知道這是因為運氣站在了你這一邊。那些運氣不好的人就被市場消滅了,也不會出現在這本書中。無論如何,優秀的交易員懂得什么是好的交易決策,他們不會從結果出發來衡量交易。只有做出正確的交易決策才能保持正的數學期望值,接下來就是不斷重復。
沒有一招鮮,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本書中的投資高手,沒有使用一模一樣的投資策略,也沒有一招鮮。有幾位甚至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他們的交易方法不同。如果你要從這本書中尋找某一個“神奇公式”,那么你很有可能失望。
這些交易員既有使用基本面分析的,也有使用技術分析的,還有兩者相結合的。他們持倉的周期從幾分鐘到幾個月不等。成功的交易不僅需要尋找正確的方法,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個方法必須和一個人的性格、信念匹配。有些人特別孤僻,可能就適合做逆向策略。有些人對技術分析沒興趣,在轉向基本面分析后,終于找到了盈利的方法。還有一些人特別擅長跟隨趨勢。好的投資方法就是兩個字——自洽。這個方法必須和自己的性格、價值觀和世界觀相匹配,適合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你。
堅持寫交易日志
這本書中的交易員絕大多數都保持著寫交易日志的習慣。是的,記錄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通過不斷記錄,能真實了解自己每一筆交易的對錯,交易日志是交易員可以用來完善自己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交易日志可以提供兩種類型的信息:交易員做對了什么以及做錯了什么。很多接受采訪的交易員都強調交易日志在改進交易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除了記錄交易的原因和交易決策的對錯以外,交易日志還可以用來記錄交易情緒。
初心是賺錢,之后是熱愛
市場絕對不是“提款機”,恰恰相反,市場很多時候都是“恐怖的怪獸”,能把投資者的本金全部吞噬(特別是對期貨交易者來說)。那些從一開始就想著把市場當“提款機”的人,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傾家蕩產。
很少有人天生就熱愛投資,熱愛交易。很多人最開始做交易,就是為了賺錢。漸漸地,交易成了他們真正熱愛的事業。他們的自驅力從賺錢帶來的滿足,變成熱愛帶來的快樂。甚至他們中有的人曾得過抑郁癥,他們通過交易“治愈”了自己的抑郁。也是在交易的過程中,許多人找到了更好的自己,獲得了心流。
如果你要以交易為生,那么必須熱愛這件事!以交易為生,意味著你要有持續戰勝市場的能力,你要持續保持比其他參與者更強的競爭優勢,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最優秀的交易員,他們能夠以交易為生,但他們依然是群體中的極少數。希望這本書中寶貴的真實故事,可以給你啟發和激勵!
朱昂
點拾投資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