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溝通的底層邏輯:給家長的21個行動指南
- 劉乙了
- 1107字
- 2023-08-28 20:11:22
不接納,讓父母陷入“假象迷失”
父母的假象迷失指的是,完全迷失在自己想象的美好里,不愿意接納現實現狀。通俗地說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有一個自己的標準,覺得孩子就應該考滿分,也絕對有實力考滿分。無論孩子考得有多差,都覺得那不是孩子的真實實力。這種迷失的狀態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例如,孩子期中考試考了75分,而父母的心理標準是95分,并且堅信孩子就是95分的水平。這時父母會覺得孩子沒有認真對待考試,覺得孩子不爭氣,然后情緒失控、指責孩子,甚至會氣急敗壞地吼孩子。當孩子面對父母的指責和謾罵時,便會產生更強烈的挫敗感,甚至會因為討厭父母對待他的方式而討厭學習。
下面我們看一個關于假象迷失的案例。
曉玲是一名初二年級的學生,父母都是名校畢業生。曉玲在小學階段成績比較優秀,但是升入初中后成績并不理想,初一時在班里排15名左右。曉玲的父母都自信地認為以他們兩個人的名校基因和孩子的學習能力,孩子不應該成績不好,于是曉玲的父母開始給她補課,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考試成績竟然沒有起色。這時候,曉玲的父母并沒有客觀地看待孩子的真實能力,開始一個勁地給孩子施壓,覺得孩子不夠努力,沒有好好學習,經常逼孩子學習,因為他們堅信孩子的實力完全可以進入班級前10名。結果僅半年的時間,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升,還出現了厭學的現象,每天不想寫作業,找各種理由請假不去上學。
案例中曉玲父母的表現就屬于“假象迷失”,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心理預期要求孩子,甚至是逼孩子,絲毫不考慮孩子的現實情況。所以,結果也不會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美好。
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處在“假象迷失”狀態中的父母有很多,在我做一對一咨詢的時候經常遇到。當我請做咨詢的父母介紹一下孩子最近一次考試的成績時,很多父母不會直接告訴我分數是多少,而是首先進行解釋,如:“他的語文這次考得不好,其實他不是這個水平,是因為沒有好好寫。其實所有題目他都會做。他要是好好寫,考95分沒有問題。”這就是不能接納孩子真實狀況的表現,孩子只考了80分,非要編造一個美好的假象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預期。如果你也是這樣的家長,那就需要特別注意了。當你不愿意承認孩子當下的成績時,你會打亂孩子的學習節奏。
教育孩子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也根本不存在“速成之道”。要想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就必須先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基礎差就先給孩子補充基礎知識,學習習慣不好就先培養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對就有針對性地教授學習方法。只有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更切合實際的支持,才能教育出一個愛學習、會學習的孩子。在此,我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夠覺察自身問題,快速走出“假象迷失”,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學習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