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兩顆鋼珠(1)
- 操控者三部曲:復仇罪案故事集
- 天下無侯
- 3130字
- 2023-08-16 15:51:22
王可很清晰地描述了影像內容。
上周六晚8:45,有人躲在辦公樓西側外墻角,用彈弓射了三團面筋。前兩團掉在地上,第三次中標,面筋團射到攝像頭上,從而擋住了監控視線。
在彈弓射擊過程中,影像中能看到有紙片一樣的東西飄落。警方判斷,飄落的紙片,應該是錫箔紙片。兇手用它裹住面筋團,避免彈弓皮兜跟面筋粘連到一塊。第三發面筋彈射中目標后,兇手一定把掉落的錫箔紙,以及射失的面筋團都撿走了。由此,警方確定了兇手潛入辦公樓的作案時間,但是相關調查并不順利。
首先是門鎖。經專業檢驗,501辦公室門鎖鎖芯無任何破壞,鎖舌上也沒有任何外力劃痕。王可認為兇手有鑰匙。但是,辦公室鑰匙只有唐林義和唐林清有,而且從不離身,兇手是怎么得到鑰匙的?警方從所有近距離接觸過他們的人入手,一一排查。但那并非唯一可能,兇手完全可以不接觸鑰匙,而是提前將某種物質灌入鎖孔,自己配鑰匙。就這個可能性而言,案發前一段時間內,所有進出過辦公樓的人都有嫌疑,這怎么排查?其次是動機。找到動機,能大大縮小排查范圍,甚至直接鎖定兇手。警方早就認定,除了唐林清,唐林義也是兇手的目標。可是對唐林義屢次問詢,多方調查,也找不到那么一個人,非要除之而后快。用唐林義的話說,他是合法商人。有看他不順眼的人嗎?肯定有,但都是雞毛蒜皮的過節。那為什么有人精心布局對付他?他一問三不知,把難題拋給警方。
監控只給了警方一條線索:兇手善使彈弓。
聽完王可的敘述,伊輝苦思一番,拿上外套準備出門。
“去哪兒?你倒是先幫我參謀一下!”王可急了。
“走吧,王隊,一塊兒去林義化工!我可沒有調查權!”
“干脆叫王局吧!你小子也調侃我……去那兒干嗎?”
“我想到了一個細節,到那兒你就知道了。”
雷家明一聽,趕緊穿上外套,相跟著下樓。
天色已黑。
三人很快趕到化工廠。
伊輝叫王可出面,很快找到了他想找的人:小火車司機。
小火車司機一共兩位,一個姓袁,一個姓馬,一個40出頭,一個30出頭,都是老職工。今晚值班的是老袁。
伊輝問老袁,上周六晚上誰值班。
“小馬。有什么事,你們去他家問。”
“不用那么麻煩!”伊輝稍一琢磨,問,“你們每次運貨,有什么相關記錄嗎?”
老袁說:“我們光管拉貨。有個記錄表,東西兩廠倉庫各一份,月底核對是他們的事。”
伊輝等人趕往東廠倉庫,找到了值班管理員。
東廠倉庫很大,但兩廠之間轉運的原料或成品,卻不是全都非入庫不可,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堆放在倉庫外的空地上,方便裝卸。
王可一問放心了,還真有出入庫詳單。
從出入庫記錄上看,上周六夜間,小火車一共進出兩次,第一次是從西廠往東廠送原料,而后滿載返回,第二次返回時空載。
此外,記錄上還注明了接收時間,也就是卸貨時間。
第一次,8月25日晚20:40。
第二次,8月25日晚21:35。
這正是伊輝想要的信息,給他省去了找馬姓司機問詢的麻煩。
看到這份記錄,王可隱約明白了伊輝的意思。他拍了拍腦殼,心中懊惱。他們刑警隊的人,猜想兇手很可能借助小火車潛行作案,可是偏偏沒人來查看這份記錄。
伊輝給記錄拍了照,三人乘車離開。
那份記錄很重要,它能印證既有的判斷,同時還提出了新問題。
回到宿舍,伊輝立即展開分析。
“時間點剛好對上——周六晚20:40,小火車到達東廠倉庫卸貨。五分鐘后,20:45,兇手用彈弓和面筋,封印了辦公樓攝像頭,而后潛入501,組裝電解設備。組裝過程中,他可能使用了手機,也可能用手電筒照明,但501密閉性不錯,總之沒人注意到樓上的光源。待電解設備完成后,他再乘小火車離開。這的確是最理想、最安全的來去方式。從概率上說,兇手應該是從五一路的天橋臺階上翻進車廂的,離開時同樣走天橋,那比從西廠上下車要安全得多,也能省去進出西廠時監控帶來的麻煩。”
這個分析過程,王可和雷家明都贊同。
伊輝接著說:“但是問題來了。小火車第二次到站卸貨時間,是21:35,而后空載離開。那個卸車過程是多久,沒有記錄。但是卸貨用叉車,總不會耗時太久吧,我們假設此過程為15分鐘。假設小火車21:50離開,那么,兇手一定要在21:50之前,就隱蔽地潛入車廂。可是,從20:45—21:50,這一小時多一點兒的時間,兇手不可能搞出那一套電解設備!”
“我去!你確定?”
王可用力犁著發青的頭皮。他不懂電解設備制作原理,想不到時間上,還能分析出這么多道道。
伊輝沒急著表態。
他認真地想了想,才慢慢點頭:“時間太短,反正我辦不到!兇手作業環境很差,只能使用有限的照明設備,那不是在自家客廳!你們應該記得對電解槽的分析。不說線路連接,光說電解槽跟海缸其他部分的隔離端,也就是那塊玻璃隔斷,得先卸下海缸的半個折疊蓋,再精確測量,小心切割,最后插入海缸,再用膠密封。那可是個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而且海缸高1米半,加上獨立設備層的15厘米高度,總高度1.65米,他得踩著椅子,探身進缸體,小心操作……兇手僅有那一次機會,一旦出錯,設備設置失敗,就前功盡棄……一小時多一點兒?我認為根本不可能!”
“有可能!”王可急道,“已經是既成事實了,不要太主觀。請問,如果兇手生活里,就特別熟悉玻璃切割呢?如果那個裝置的連接,兇手早就演練多遍呢?”
“這……”伊輝語塞。
王可說:“接下來調查重點,就是尋找8月25日晚的天橋目擊者。你看——”
伊輝打斷他:“兇手一定提前獲知唐林義新買了大海缸,也可能熟悉玻璃切割操作,還可能針對電解線路連接,早就演練多遍,但是,潛入501后,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意外,他無法預料。任何一個意外,都會延遲其作業時間。總之,如果是我,會讓自己的時間盡量富裕。再說,兇手當時在501,是如何得知小火車第二次進東廠的?廠里生產噪聲很大,可是小火車晚上并不鳴笛,這點我已經了解過了……”
“哎呀!如何得知小火車第二次進東廠?”這次輪到王可語塞了,他埋頭琢磨一番,突然挺起胸膛,論據再次充分起來,“我承認這幾個疑點,但終歸只是主觀分析,算不上證據。依你所言,如果那段時間不夠用,兇手摸進東廠干什么?飯后遛彎?為什么要把攝像頭封死?顯擺彈弓玩得帥?”
王可的話自有邏輯,伊輝沒法反駁。
“我相信周六晚,天橋附近一定有目擊者。那小子跑不了!”
說完,王可把伊輝拍的裝卸車信息傳到自己手機上,滿意地離開。
雷家明對案子極有興趣,他現在有點亂。他相信警方的判斷,兇手就是通過小火車潛入廠區作案的,那是警方對出入廠區所有人員排查后,迫不得已做出的判斷。而且,伊輝也支持這個判斷。可是現在,王可和伊輝出現了嚴重分歧。一個根據攝像頭,說兇手作案時間是8月25日(上周六)晚,一個說那個時間段(20:45—21:50),根本無法完成電解槽設置。
到底怎么回事呢?雷家明沒跟伊輝繼續討論。他中午喝了不少,頭到現在還痛,干脆回家休息。
雷家明走后,伊輝徹夜難眠。他覺得自己的判斷立得住,可又無法駁倒王可最后的質疑:如果那段時間不夠用,兇手摸進東廠干什么?飯后遛彎?為什么要把攝像頭封死?顯擺彈弓玩得帥?
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拿上自己的五菱宏光鑰匙,直奔停車場。
來到車前,他未急著上去。
他點上煙,盯著車門看了一會兒,然后將車門開合了兩次。
第一次打開,10秒后關門。
第二次打開,4分30秒后關門。
他判斷,褚悅民是死于謀殺,可是那兩次車門的開合,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他早就想到了一種可能。他相信,刑警大隊江志鵬隊長那邊,甚至包括王可那個二愣子,也一定早有相應的判斷。只是警方慣以證據說話,所以在此前有限的交流中,王可并未言明……
煙頭燃盡。他中斷思緒,上車直奔林義化工。
化工廠門口,昨天值班的那個東北小伙,正蹲在門外抽煙。
伊輝走上前去。
“哥們兒你又來了!”
小伙抽著伊輝昨天扔下的煙,熱情滿滿。
“進去轉轉。”
伊輝又丟給小伙一包煙。
“還是為案子?”
伊輝連忙擺手:“我就是個文職,破哪門子案!”
“進吧,進吧!沒毛病!廠子也沒規定文職警察不讓進!”
伊輝進入廠區。他本想親眼瞧瞧那輛小火車,可是火車還沒來。他猶豫了片刻,再次來到辦公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