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出處
《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故事
東漢時,河南郡有個叫樂羊子的人,娶了一位勤勞賢德的女子為妻。他的妻子溫柔賢惠、知書達理,總是督促丈夫學習和注重品德修養,叫他做個有抱負的人。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非常高興,興沖沖地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品德高尚的人不喝盜泉里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還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因為不愿受到輕視。何況拾取別人遺失的東西來獲利呢?這樣會玷污人的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去了。
妻子說:“官人是堂堂七尺男兒,不如趁年輕出門長長見識,學些有用的知識,將來好做大事,也不枉活一世了。”樂羊子覺得妻子說得很有道理,就帶足盤纏,出門求學去了。
一年后,妻子正在織布,聽到有人敲門。開門后,發現門外居然是她朝思暮想的丈夫,妻子非常高興地迎丈夫進屋坐下。忽然,妻子想到了什么,就問他為什么回家。樂羊子說:“沒什么緣故,就是出門時間長了想家,回來看看。”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咔嚓幾下就把一大塊布剪斷了,樂羊子忙問她在做什么。
妻子幽幽地說:“這機上的絲織物產自蠶繭,成于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織起來才變成一寸,一寸一寸積累而今才成丈成匹。我今天將它割斷了,之前的努力豈不是都白費了?官人出門學習亦是如此。如果你半途而歸,豈不是和我剪布一樣,之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前功盡棄了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感動,意識到自己錯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于是他再次離家求學。
整整七年后,他終于學成而返。
樂羊子之妻以她的遠見和勇氣幫助丈夫堅定了求學的意志,而樂羊子也終于理解了妻子的苦心,堅持完成學業才回家。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學習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前功盡棄。后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形容那些做事有始無終、沒有毅力的人,也用來勸說那些遇到挫折就低頭的朋友,不要半途而廢,要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