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之變:震撼西方并塑造現代世界的四十年(1490—1530)
- (美)帕特里克·懷曼
- 1527字
- 2023-08-14 16:51:10
為什么在這個時候?
在15世紀末,這些東西并不全是歐洲的創新發明;其實在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如意大利北部和尼德蘭——數百年來在信貸和投資領域所應用的先進理念恰恰就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歐洲人也并非世界上唯一知道可以匯集資本,利用復雜的組織形式經商或出于各種目的而放貸的民族。所有這些東西都存在已久,數千年來已多次出現,消失,再出現。從古羅馬到中國,從公元前1世紀到中世紀晚期,人們找到過不少行之有效的經商方式和直接投資的方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15世紀歐洲人的做法談不上絕無僅有。[10]
不過,有幾點確實不同尋常。首先,這些經濟制度幾乎遍布西歐各地。西歐已因行之已久的通信、人口流動和貿易聯系而捆綁成了一個整體。商品、人及思想——包括使信貸成為可能并得到應用的經濟體制——都能夠并且已然通過這些廣泛的網絡流通。
我們很難說這些制度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慢慢傳播開來的,還是由于大家情況類似才為同樣的問題不約而同地發明了類似的解決辦法。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區域所用的術語與細則,都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地方流通的低值貨幣比其他地方的多,說明一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太需要信貸。這些差異也反映在社會層面: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銀行家組織其公司的方式,就與波羅的海的漢薩貿易商或奧格斯堡的富格爾家族的投資商人很不一樣,其資本的組織運作方式自然也不同;熱那亞的一小撮金融家讓卡斯蒂利亞女王用王冠上的珠寶做擔保,同意借錢給她,這自然與某位德意志貴族靠信貸招募一群長矛兵的運作規模不同。
但他們所有人都了解提供貸款和投資牽涉的原則,從買麥芽酒和面包的卑微農民到承保國家財政的銀行家都是如此。他們對擔保、抵押、風險和回報的基本假設均相同。整個西歐的制度框架的運作方式十分相似,因為它早已沿著各種路徑散布到整個區域和社會各階層之中,在人們還未察覺之時就已運行了好幾百年。[11]
其次,這些制度能在歐洲各地傳播開來(或分別被創造出來)也有合理的原因。在16世紀初爆炸性發展之前的14世紀末到15世紀可謂關鍵時期,此時出現了錢幣短缺。鑄幣廠關閉了,貨幣兌換商被迫關門大吉,貨物就因為錢幣短缺而賣不出去。
“貴金屬大短缺”是15世紀中葉發生的嚴重現象,而且短缺還為期不短,持續了好幾十年。歐洲商界多半用銀子交易,但因為銀礦開采殆盡,歐洲又與東方有大量的貿易逆差而更加短缺。歐洲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布料,其價值遠低于進口的商品。購買香料、絲綢和歐洲精英所需的其他奢侈品只能用黃金和白銀。短期而言,錢幣的短缺大大壓縮了信貸的獲得,特別是更高級經濟活動中的信貸。沒有了錢幣,誰也無法確保自己的投資會有結果,或保證借出去的錢能收回來。結果導致15世紀中期出現嚴重的經濟蕭條。
然而,長期而言,商業還在繼續。歐洲人對金錢和信貸的想法也因為這次錢幣短缺而產生了變化。人們想出了盡可能少用錢幣的辦法,這個辦法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用了好幾百年,如今更習慣了。等到15世紀稍晚,錢幣又多起來的時候,那些制度并未消失,反而將充裕的金銀的效用翻了好幾番,創造出更多信貸在西歐經濟中流通。[12]
最后,時間點也很重要。并不是這些制度要比印度古吉拉特的商人籌集資本的方式或中國福建的農民對土地的估值辦法更優越,而是它們特別適用于當時。它們有效地將資金注入各式各樣的需要資本集中投入的進程中。每一段進程都已存在多時,不過如今資本的注入量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提升了好幾個數量級。當投資者覺得有利可圖時,錢就會越投越多。當放款人發現對國家財政進行投資是筆好買賣時,統治者就可以多借錢,迫使其他統治者也起而效仿。眼見西非之行帶回了黃金和可奴役的人口,其他金融家也覺得有機可乘,紛紛往更具野心的風險項目中投錢。當印刷業發現了致富之路,給這個行業投資的錢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