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可轉債簡史
(一)看似新興市場,實則歷史悠久
談及可轉債,我們往往將其視為國內債市細分領域下的一個“新興市場”,以為其進入投資者視線的時間并不長。但事實上,轉債市場在我國很早即已起步,與滬深交易所幾近“同齡”。通過梳理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存量規模數據,發現我國轉債市場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試水期”(1991年8月至2010年5月)。該階段轉債品種尚處于初期探索狀態,無論是單只發行體量還是總體余額/只數等均處低位水平,且各項制度不健全,發行人和投資者對這個新興品種都不甚了解,處于觀望狀態。但部分公司率先嘗試、“摸著石頭過河”,尤其是在2001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實施辦法》《關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發行工作的通知》等之后,轉債市場也曾迎來一波小高潮。雖如白駒過隙,但已初現晨光,轉債市場嶄露頭角。
第二階段為“探索期”(2010年6月至2017年2月)。該階段以中行轉債發行為標志,轉債市場擴張速度明顯加快。實際上,在中行轉債發行前,轉債市場單只體量較小,前文所述的第一階段中,單只轉債平均發行金額僅為5.4億元。2010年6月2日中行轉債橫空出世,發行規模高達400億元,此后以銀行業為代表的大盤轉債密集發行,單只發行平均規模一舉躍升至49億元,漲幅近10倍。該階段轉債價格走勢和發行節奏在正股影響下跌宕起伏,除2015年前后的特殊行情外,轉債市場雖未出現爆發式增長,但也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
第三階段暫時稱為“成長期”(2017年2月至今)。該階段以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修訂為標志,諸多影響至深的政策在當年推出,包括但不限于:5月27日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過橋減持”“清倉式減持”以及董監高通過辭職實施減持等進行約束和限制;9月8日發布修訂后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將可轉債、可交換債發行方式由資金申購改為信用申購;等等。2017年可謂我國轉債市場的“現代史元年”。在各項新政新規加持下,轉債市場一級發行供需兩旺、規模得以大幅擴張,二級市場估值回歸、配置價值有所提升。伴隨關注度的日益提升,轉債市場投資者結構越發多元,加速擴容的“黃金時代”正式到來。

圖17 我國轉債市場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
資料來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