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厘清產業轉移背景下承接地企業網絡演化機理,進一步豐富產業轉移、產業網絡基本理論。產業轉移是“企業/產業—地域”關系研究的重要內容,已有的雁陣模式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等較好地解釋了產業轉移的動因和區位選擇,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釋轉入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耦合的模式和機理(Fetscherin, 2010)。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地理學出現了制度、文化、關系、尺度、演化等一系列轉向(Yeung, 2003,2005a;Boschma, 1999,2007;苗長虹,2004,2011;樊杰,2011;劉志高,2011;顏銀根,2013)。本書在充分吸收已有產業轉移理論和幾次“轉向”要義的基礎上,把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耦合視為兩類企業間的經濟聯系網絡、技術合作網絡、社會交流網絡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試圖構建以“關系—網絡—演化”為主線,以網絡—角色、嵌入—耦合、演化—升級為核心要素的理論分析框架,厘清承接地企業網絡演化機理。理論框架及實證研究將有助于豐富產業轉移、產業網絡的基本理論,服務中國經濟地理學理論創新。

1.3.2 實踐意義

探尋產業轉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服務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長期以來,FDI在東部地區的高度集聚導致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魏后凱,2002),而第四次產業轉移則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扇難得的“區位機會窗口”(Boschma, 1997;Choi, 2011;Filatotchev, 2011)。然而從已有經濟實踐看,由于轉入企業地方嵌入不足產生了一定數量的“飛地經濟”和“候鳥經濟”(曾菊新,2002);而且承接地企業對轉移企業“技術權力”“網絡權力”的依附,會導致其陷入“低端技術陷阱”和“貧困增長”的怪圈(景秀艷,2007;張云逸,2010;梅麗霞,2009)。《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發〔2010〕28號)指出,要引導和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推動承接工作健康開展。因此,本書將帶著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從微觀尺度深入分析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過程中經濟聯系、技術合作、社會交流網絡的形成及演化問題,探索承接地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和全球生產網絡(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的路徑和對策。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中西部地區抓住第四次產業轉移契機并推動區域產業實現“蛙跳式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四川省| 邢台市| 葵青区| 犍为县| 滦南县| 凭祥市| 搜索| 高安市| 分宜县| 浮梁县| 广昌县| 米林县| 大渡口区| 蒙山县| 平和县| 鞍山市| 哈尔滨市| 新营市| 道孚县| 获嘉县| 库车县| 鱼台县| 荃湾区| 吴江市| 那坡县| 长丰县| 永登县| 北安市| 镇雄县| 镇江市| 广昌县| 广宁县| 伊宁县| 沾化县| 龙川县| 普安县| 元朗区| 武山县| 温泉县|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