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轉移與承接地集群發展:關系、網絡、演化
- 潘少奇
- 1424字
- 2024-03-28 20:10:22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1.4.1 研究內容與框架
本書圍繞如何促進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耦合并推動承接地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核心論題,共有10章,分為三個部分(見圖1-4)。

圖1-4 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是研究基礎。第1章主要總結研究背景,提出核心論題,闡釋研究意義。第2章和第3章主要從轉移企業地方嵌入、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等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評析。第4章主要基于產業區、學習場、全球價值鏈、全球生產網絡、嵌入等理論對核心問題進行透視和解析,并基于此提出一個新的綜合性理論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包括第5章至第9章,主要結合案例集群進行實證分析。第5章對研究案例民權制冷產業集群所在區域環境、產業發展歷程進行簡要總結,重點分析民權制冷產業集群當前的主要產業特點以及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突出優勢。第6章通過對案例集群進行認真調研,提取民權制冷產業集群內部轉移企業與本地企業交互形成的經濟聯系、技術合作、社會交流網絡,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NA)對企業網絡結構、變化、三類網絡相似性進行定量分析。第7章提出一種根據“關系強度及類型特征—網絡位置特征—權力關系特征”識別轉移企業網絡角色的方法,將案例集群中轉移企業分為領導核心、主要成員、外來者俱樂部成員、孤立點、技術守門員等類型,并總結轉移企業網絡角色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第8章提出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雙向嵌入的分析框架,分析轉移企業地方嵌入的特點、過程及障礙機制,總結民權本地企業在GVC(NVC)中嵌入及轉型升級的特點及障礙機制。第9章基于演化經濟地理學范式探討民權制冷企業網絡“源起—繁榮—衰落—復興”的演化過程,使用選擇、機會、報酬遞增、路徑依賴等核心概念以及區位機會窗口理論觀點,分析民權制冷企業網絡演化軌跡及其內在的演化機理。
第三部分為第10章,對全書的理論和實證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主要研究結論,提出國內產業轉移背景下促進中西部地區產業升級與集群化發展的政策建議;最后,對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之處進行總結,并提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1.4.2 主要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鑒于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耦合及推動承接地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問題的復雜性,本書綜合采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具體包括:
(1)案例分析法。選擇河南民權制冷產業集群作為典型案例。對案例集群的調研通過問卷和訪談兩種形式。第一輪問卷調查涵蓋集群中的全部企業,初步統計分析后篩選第二輪深度訪談企業,采用半結構訪談方法。同時,對集群所在地的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行業協會、產業集聚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進行深度訪談。
(2)社會網絡分析法(SNA)。該方法在研究網絡結構、辨識節點角色方面很有優勢,近年來在經濟地理學研究中廣為應用。鑒于SNA偏重靜態分析,構建若干時間節點上的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共同構成的關系網絡,利用SNA工具并結合GIS方法定量分析網絡結構、節點角色及演化規律。
(3)比較分析法。對轉移企業在經濟聯系網絡、技術合作網絡、社會交流網絡中的角色進行比較,分析轉移企業經濟嵌入、社會嵌入、技術嵌入間的相互作用,發現其中的共性和差異,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本書在現實問題分析及重點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論分析框架,通過對案例集群的認真調研和數據整理,提取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耦合形成的經濟聯系、技術合作、社會交流網絡,基于社會網絡分析和演化分析,探討企業網絡結構、轉移企業網絡角色、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雙向嵌入、企業網絡演化機理等問題(見圖1-5)。

圖1-5 本書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