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轉移與承接地集群發展:關系、網絡、演化
- 潘少奇
- 732字
- 2024-03-28 20:10:21
1.2 問題提出
經過四輪產業轉移浪潮,中國承接了大量國際產業,并已經進入國內梯度轉移階段。國際產業轉移催生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奇跡,國內產業轉移也成為中西部地區奮起直追的強勁動力。然而在已有經濟實踐中,部分區域所承接的轉移企業未能同地方資產形成良好的契合關系,產生了大量“飛地經濟”或“候鳥經濟”現象;此外,部分承接地集群對轉移企業“技術權力”“網絡權力”的高度依賴,使它們只能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掙扎徘徊,并可能陷入“低端技術陷阱”和“貧困增長”困境。目前,雖然學界對是否出現大規模國內產業轉移存在爭論,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區利用國內省外資金總量不斷攀升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普遍把承接國內轉移作為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那么,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如何避免“飛地經濟”“候鳥經濟”“低端技術陷阱”“貧困增長”等問題呢?按照“立足表象—聚焦本質—展開問題”的邏輯思路(見圖1-3),本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促進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互動耦合并推動承接地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圍繞該核心論題主要進行如下思考:

圖1-3 提煉研究思路的邏輯框架
(1)轉移企業與承接地企業交互形成的關系網絡(以下簡稱企業網絡)主要包括什么類型,不同類型的企業網絡是否具有相同的結構特征。
(2)轉移企業在企業網絡中的角色是什么,在不同類型企業網絡中的角色是否一致。
(3)如何促進轉移企業在承接地的深度嵌入,其地方嵌入的模式、路徑和障礙是什么。
(4)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在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中,如何擺脫價值鏈低端鎖定,實現在全球價值鏈(或國內價值鏈)中的高位嵌入。
(5)產業轉移作用下,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具有什么演化規律和演化機理,如何推動區域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和集群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