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理論分析

(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互動機制

兩個或多個系統之間通過信息與能量的轉移與交換,最終實現協同運動的現象,可以用物理學中的耦合理論來解釋(馬麗等,2012),其中耦合度即各子系統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動態關聯程度,耦合協調度反映的則是各關聯系統間協同發展的互動情況。作為要素組成復雜的經濟發展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前者是人類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前進動力,后者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提供物質資源,二者的協調一致關系著人類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圖1展示了兩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機制,既包含了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包含了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反饋。

圖1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互動關系

1.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機制

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經濟在生產和消費環節中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使用與物質能量的轉換,粗放式的經濟生產模式會使得生產資料難以有效利用,由此產生的大量廢棄物若未經有效處理,污染物的排放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此外,完全自由的經濟開放政策會吸引污染密集型產業遷移至環境標準相對較低的地區,使得“污染天堂假說”得到應驗,從而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可以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強化作用。首先,經濟的快速增長能夠為清潔能源研發和污染廢物治理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其次,經濟結構轉型能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減少“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占比;最后,經濟開放能引進更加先進的環保工藝和技術設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負外部性。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2.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反饋機制

生態環境系統會對經濟發展做出直接或間接的反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必須與生態環境限制相適應(Ginevicˇius et al.,2017)。生態環境系統中自然資源的供給直接影響經濟的生產規模,而經濟發展程度又受制于經濟生產規模的大小。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與生態環境系統進行物質交換、能量轉化和信息交流,經濟系統才能正常運作與循環。在環境約束的條件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只能依靠人力資本投資和技術研發創新(彭水軍等,2006),資源耗竭和環境破壞將會導致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面臨瓶頸。反之,健全的生態環境系統能為經濟生產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促進經濟良性循環,進而保障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將生態環境安全理念深入貫徹到經濟發展進程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高度耦合協調。

(二)數字金融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的影響機理

1.直接影響機制

根據前文分析可知,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生產、貿易開放等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而生態環境也會由于資源耗竭、廢物污染等制約經濟的發展。只有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把握二者的耦合協調關系及其客觀發展規律,才能最終實現經濟社會高效、公平和持續發展(Bretschger et al.,2020)。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同時作為一種污染防治手段,金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舉足輕重(胡宗義等,2019)。數字金融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注入了一系列互聯網元素和信息技術,變革了傳統金融業的支付路徑和借貸渠道,不僅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而且能夠擴大金融服務的業務范圍,是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目標的重要手段。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科技的賦能下,數字金融能夠精準識別借貸主體信息,對借貸風險進行審慎評估,從而緩解經濟系統中金融資源的“流動性分層”問題,促使金融資本向效率更高、更加環保的企業部門流動,為實體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的同時也助力于生態環境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便捷的移動支付功能降低了居民對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依賴程度,減少了原有的交易成本和可能的資源消耗,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為代表的新型信用消費貸款,更是進一步刺激了居民的消費需求,網購的興起為經濟發展開辟了新業態;同時依托數字金融發展搭建的各種環保服務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環保參與度,而且能夠提升居民綠色消費理念,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得數字金融成為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的助推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1:數字金融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

2.間接作用路徑

(1)技術創新效應

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綠色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能夠實現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良性互動,是數字金融影響二者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新經濟增長理論表明,有效的科技投入能夠引發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有助于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金融因素的助推作用下,科技成果將得到更好的應用與轉化。對于金融發展歷程來說,數字金融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創新,不僅推動了金融業的向前發展,而且提高了其他行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原動力的同時也為環境質量改善帶來新契機,從而實現了兩系統的協調發展。該作用路徑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數字金融的發展有利于地區創新人才的吸引與培養,并通過“干中學”和知識外溢作用發揮“滾雪球”效應,進一步增加本地的創新主體數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另外,在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下,企業間通過溝通交流與學習模仿,有助于生產工藝改良,從源頭控制環境污染,進而促進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二是數字金融降低了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融資成本,緩解了初創型企業資金短缺問題,從而孵化出眾多新興科技企業,其中一部分企業致力于開發清潔能源和清潔產品,不僅能夠減緩經濟生產對資源環境的高消耗和重污染,而且開拓了生態環境系統為經濟發展提供物質生產資料的新途徑,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

(2)產業升級效應

產業升級的結構效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的重要因素。數字金融通過優化產業間的信貸資金配置促使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影響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互動效應。具體而言,第一,制造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數字金融有助于實體制造業各產業鏈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通過核心企業為制造業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而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和制造業產業鏈再升級;第二,數字金融為尚處于成長初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這些產業不僅引領著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而且具有科技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等特點,能夠帶動經濟轉型并增進環保效益,在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第三,數字金融有助于環保信息平臺的搭建,通過對企業環保信息的背景調查,能夠利用融資約束促使傳統產業加快綠色轉型,同時對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產業進行停業整改,減緩經濟生產環節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防止經濟發展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陷入惡性循環。

(3)投資調整效應

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之一,與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水平的關系十分密切。數字金融的發展能夠實現企業投資調整,通過作用于企業的投資規模、投資效率和投資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首先,在調整投資規模方面,數字金融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金融市場,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增加了企業的現金持有量,從而緩解了企業投資不足問題。其次,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企業信息更加公開透明,數字金融有助于企業實現“去杠桿”、穩定財務風險,從而抑制企業投資過度,提高企業投資效率(王娟等,2020)。這兩方面的投資調整能夠支持企業進行廠房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改造,為社會再生產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和新的投資需求,從而推動地區經濟增長。最后,數字金融有利于投資結構優化。數字金融的消費升級效應激發了第三產業的投資需求,使投資結構不斷向綠色、安全、用戶體驗升級等高端投資轉化,具體包括對教育、衛生等服務領域的投資以及對治污設備、交通工具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從而驅動經濟綠色發展,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性與整體性。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2:數字金融能夠通過技術創新效應、產業升級效應和投資調整效應三條作用路徑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

數字金融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系的作用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金融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系的作用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丹阳市| 麻栗坡县| 平安县| 新河县| 济南市| 凉山| 荥阳市| 松原市| 玉田县| 济宁市| 武穴市| 阿拉善左旗| 辽宁省| 兴仁县| 银川市| 房山区| 长子县| 延津县| 察哈| 横峰县| 苏尼特左旗| 茌平县| 南召县| 武鸣县| 田阳县| 八宿县| 隆德县| 电白县| 扶沟县| 祁连县| 称多县| 中牟县| 平凉市| 南靖县| 怀安县| 尤溪县| 襄汾县| 乐亭县| 玉林市|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