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口岸開放與變革發展70年
- 朱振
- 952字
- 2024-03-28 18:30:03
六、全國交通運輸和口岸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
(一)總體發展
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作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無論是交通運輸設施還是口岸設施條件都很落后,無法滿足發展需求。經過70年持續建設和不斷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運輸服務能力連上臺階,目前全國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日益完善,“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9],鐵路網縱橫交錯,境內外互聯互通,公路網四通八達,通達度顯著提升,各類港口和內河航道已經形成通江達海的水運航道網絡,民航航線網絡覆蓋率和機場數量不斷提高,國內國際客貨運量大幅增長。我國正在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主動脈的作用日益顯現。
(二)具體比較
據統計,到2018年底,民航定期航班航線總條數達4945條,是1950年的412.1倍,年均增長9.3%;定期航班航線里程由1950年的1.1萬公里增至2018年的838萬公里,年均增長10.2%;國內定期航班通航城市由1950年的7個增至2018年的230個;定期航班通航機場數量由1949年的36個增至2018年的233個。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3.2萬公里,較1949年增長5.0倍,年均增長2.6%;其中,電氣化里程9.2萬公里,復線里程7.6萬公里,電氣化率和復線率分別達到70.0%和58.0%。高鐵營業總里程3.0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位。公路總里程達到485萬公里,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長6.1%。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3919個(包括沿海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5734個、內河生產用碼頭泊位18185個),是1949年的148.6倍,年均增長7.5%;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從1957年的38個增至2444個,年均增長7.1%。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7萬公里,其中等級航道占比52.3%。2018年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國已占有七席,包括上海港(第一位)、寧波—舟山港(第三位)、深圳港(第四位)、廣州港(第五位)、香港港(第七位)、青島港(第八位)、天津港(第十位)[10]。圖1-8為1949—2018年全國運輸線路長度統計圖。
特定的地理區位、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助推全國口岸開放發展。目前全國口岸基礎設施和檢查檢驗設施顯著改善,口岸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以大數據管理應用為核心,以“信息共享、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為支撐,“智慧口岸”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口岸信息化、智能化為新時代口岸工作再上新臺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1-8 1949—2018年全國運輸線路長度統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