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保險產業發展與政策

第一章 產業經濟學與保險產業

第一節 產業經濟學的概念

一、產業和產業鏈

(一)產業概念和產業分類

產業是指具有某種相同屬性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是由利益相互聯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個相關行業所組成的業態總稱。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和發展,盡管不同產業的經營方式、經營形態、企業模式和流通環節有所不同,但是它們的經營對象和經營范圍是圍繞著共同產品而展開的,并且可以在構成業態的各個行業內部完成各自的循環。

產業經濟學以產業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在產業經濟學意義上,產業具有自己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從狹義上看,工業在產業發展中占有特殊位置,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過程密切相關,因此產業有時指工業部門。產業經濟學中研究的產業是廣義的產業,泛指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以至文化、教育,大到部門,小到行業,都可以稱為產業。

產業是介于微觀經濟細胞(企業和家庭消費者)與宏觀經濟單位(國民經濟)之間的若干“集合”。現代經濟社會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居于不同層次的經濟單位,企業和家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小的經濟單位;整個國民經濟是最大的經濟單位;介于兩者之間的經濟單位是大小不同、數目繁多的,因具有某種同一屬性而組合到一起的企業集合,又可看成國民經濟按某一標準劃分的部分,這就是產業。簡單地講,產業就是生產物質產品的集合體,包括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一般不包括商業。

產業的分類法包括:關聯方式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國家標準分類法、國際標準分類法、兩大部類分類法、農輕重產業分類法、生產要素分類法等,以下介紹主要和常用的四種分類方法。

1.關聯方式分類法

關聯方式分類法是指將具有某種相同或相似關聯方式的企業經濟活動組成一個集合的分類方法,有技術關聯分類(如制造業、建筑業、運輸業)、原料關聯分類(如電力、煤氣、采石、漁業)、用途關聯分類(如單向關聯產業、前向關聯產業、橫向關聯產業、環向關聯產業)、戰略關聯分類(如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先導產業)等。

2.三次產業分類法

三次產業分類法由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創立。二戰以后,西方國家大多采用了三次產業分類法。

在中國,三次產業的劃分分別為:

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農、林、牧、漁各業;

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采掘、制造、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筑各業;

第三產業是廣義上的服務業,包括運輸業、通信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旅游業、文化、教育科學、新聞公共行政、國防、生活服務等產業。

3.國家標準分類法

中國國家標準局編制和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對產業的分類如表1-1所示。

表1-1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三次產業分類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4.國際標準分類法

聯合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的產業分類,于1971年編制并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將全部經濟活動分為大、中、小、細四個層次,并規定了統計編碼。全部經濟活動共分為10大項,再將每個大項細分為若干個中項,然后將各中項細分為若干個小項,最后將小項細分為若干個細項。10個大項分別為:

(1)農、林、狩獵、漁業;

(2)礦業和采石業;

(3)制造業;

(4)電力、煤氣及供水業;

(5)建筑業;

(6)批發和零售業、餐館和旅店業;

(7)運輸業、倉儲業和郵政業;

(8)金融業、不動產業、保險業和商業性服務業;

(9)社會團體、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10)不能分類的其他活動。

(二)產業鏈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形成的動因在于產業價值的實現和創造。產業鏈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

1.產業鏈的四維調控機制

產業鏈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

(1)價值鏈是指企業創造價值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這些活動是企業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可以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2)企業鏈是指由企業生命體通過物質、資金、技術等流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業鏈條。組成企業鏈的企業彼此之間進行物質資金的交易以實現價值的增值,又通過資金的反向流動相互聯系,企業鏈是企業生命體與生態系統的中間層次。不同點上的企業對企業鏈的形成和穩定都有一定的作用,企業的活力和優勢決定了企業鏈的活力和優勢,同時企業鏈也會對企業進行篩選,通過優勝劣汰,實現企業與企業鏈的協同發展。企業鏈中的企業也與企業鏈以外不同渠道的企業進行合作,不同企業鏈實際上是相互聯系的,構成網狀結構,優勢企業會形成核心節點,占據優勢。

(3)供需鏈是由物料獲取并加工成中間件或成品,再將成品送到顧客手中的一些企業和部門構成的網絡。根據APICS[1]的概念,供應鏈是一種具有生命周期的流程,包含物流、信息、資金和知識流,其目的是通過眾多鏈接在一起的供應商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

(4)空間鏈是指同一種產業鏈條在不同地區間的分布。

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在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只“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隨著產業鏈的發展,產業價值由在不同部門間的分割轉變為在不同產業鏈節點上的分割。

2.產業鏈的本質

產業鏈的本質是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產業鏈也是為了創造產業價值最大化,它的本質是體現“1+1>2”的價值增值效應。這種增值往往來自產業鏈的乘數效應,它是指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節點的效益發生變化時,會導致產業鏈中其他關聯產業相應地發生倍增效應。產業鏈價值創造的內在要求是生產效率大于內部企業生產效率之和,同時,交易成本小于內部企業間交易成本之和。企業間的關系也能夠創造價值,價值鏈創造的價值取決于該鏈中企業間的投資,不同企業間的關系將影響它們的投資,進而影響被創造的價值。

3.產業鏈的內在規律

產業鏈形成的內在規律是:從供需鏈內部的需求鏈和技術鏈的對接開始,引起產業鏈的載體——企業鏈的有效對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間布局。產業鏈內不同地區和形式的企業鏈的實現價值不同,直接導致產業鏈的組織形式、空間布局、供需流動的特色和差異,這些差異會促使企業鏈之間不斷競爭并推動產業鏈的不斷演變,直到在“四維對接”機制的作用下,產業鏈內部實現一種均衡并達到穩定狀態時,產業鏈才最終得以形成。對于產業鏈的四個維度來說,是以價值鏈為主導,以企業鏈為載體,通過企業鏈在空間的分布,來實現供需鏈的相互鏈接和價值鏈的實現。

4.產業鏈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內在規律和作用機制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并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準市場式關系(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即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即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即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準市場式(準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四種。

二、產業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于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產業經濟學圍繞企業、行業、市場這三個經濟社會的基本層次,以產業內企業間壟斷與競爭的關系結構為中心,將不完全競爭的狀態作為分析出發點,研究各種不完全的實證及規范含義,探討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市場績效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旨在提高市場績效的各種公共政策效應。

為適應產業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在進行產業分析時的不同目的的需要,可將產業劃分成若干層次,這就是“產業集合”的階段性。具體來說,產業在產業經濟學中有三個層次。

(1)第一層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場為單位劃分的產業,即產業組織。現實中的企業關系結構在不同產業中是不相同的。產業內的企業關系結構對該產業的經濟效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要實現某一產業的最佳經濟效益須使該產業符合兩個條件:首先,該產業內的企業關系結構的性質使該產業內的企業有足夠的改善經營、提高技術、降低成本的壓力;其次,充分利用“規模經濟”使該企業的單位成本最低。

(2)第二層次是以技術和工藝的相似性為根據劃分的產業,即產業聯系。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各個產業部門通過一定的經濟技術關系發生著投入和產出,即中間產品的運動,它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比例關系及變化規律。

(3)第三層次是大致以經濟活動的階段為根據,將國民經濟劃分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產業,即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

(一)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產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它以“產業”為研究對象,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發展規律及其相互作用。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介于宏觀經濟領域與微觀經濟領域的中觀經濟領域的產業。中西方的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不同的。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且受到日本產業政策的影響,產業和經濟受到國家干預,所以中國的產業經濟學是以研究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政策為主。而西方產業經濟學主要受到馬歇爾悖論(規模經濟與壟斷無效)的影響,其主要研究產業組織,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與反壟斷。

1.歐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內容

在歐美國家,經濟學界將產業經濟學等同于產業組織理論。尤其在美國,一般不說產業經濟學,而是說“產業組織理論”。在歐洲有“產業經濟學”這一說法,但其研究的對象及學科內容與產業組織理論相一致。

產業組織理論以產業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聯系的經濟規律為研究對象。

產業組織理論可追溯至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關于市場機制的論述。比較完整的產業組織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以哈佛大學為中心逐步形成的,其標志是SCP范式的建立。

SCP范式建立后,不同的產業組織理論流派相繼發展起來,具有影響力的有芝加哥學派、新奧地利學派、新制度學派,這些流派的研究對象及內容體系也不盡相同。

2.日本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內容

日本產業經濟學的學科內容體系中不僅包括產業組織理論,還包括產業關聯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布局理論和產業政策研究理論等方面的內容。

產業布局理論:以產業的空間分布規律為研究對象。

產業政策研究理論:以產業政策制定及實施規律為研究對象。

日本的產業經濟學,尤其是產業政策研究理論,在日本戰后經濟飛速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理論界一般認為,產業經濟學的學科領域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產業組織學

產業組織學研究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

產業組織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的勞動分工理論和競爭理論。1959年,貝恩(Bain,Joe S.)出版了第一部系統論述產業組織理論的教科書《產業組織》,在書中,貝恩明確指出產業組織學所研究的產業指的是生產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產品企業群。在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完整提出了構成傳統產業組織理論核心內容的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績效(Performance)模式,簡稱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

SCP模式的理論邏輯在于,市場結構是決定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基礎。市場行為受市場結構制約,但又決定了市場績效;市場績效受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兩方面的共同制約,是反映產業配置優劣的最終評估標志;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又會反作用于市場結構,影響未來的市場結構。

在《產業組織》一書中,貝恩指出產業組織學的研究范圍不包括金融企業,也不涉及非金融企業作為生產要素市場上的買者的問題,其原因是“金融企業有著許多與非金融企業不同特點和所需要研究的問題。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一個分支,我們也不采用SCP模型進行研究分析”。

2.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組成,即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狀態、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的生產技術經濟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

“產業結構”這一概念始于20世紀40年代。產業結構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考察:

一是從“質”的角度動態地揭示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趨勢,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占主導或支柱地位的產業部門的不斷替代的規律及其相應的“結構”效益,從而形成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

二是從“量”的角度靜態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時期內產業間聯系與聯系方式的技術經濟數量比例關系,即產業間“投入”與“產出”的量的比例關系,從而形成產業關聯理論。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包括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會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而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也會導致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隨著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兩者間的內在聯系日益明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產業部門增多,部門與部門間的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商品流動等聯系也越來越復雜。這些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的流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逐漸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他們開始重視研究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之間的這些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們注意到,大量的資本積累和勞動投入雖然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因為大量資本和勞動所產生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部門之間的技術轉換水平和結構狀態,不同產業部門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往往有很大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部門之間投入結構、產出結構的不同。

產業結構的演變,從工業化發展來看,經歷了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時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產業化時期;從三大產業內部來看,其體現為三大產業內部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從市場結構導向來看,其經歷了封閉型—進口替代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演變;從產業結構演變的順序來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是難以逾越的,但各階段的發展過程可以縮短。

3.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或投入產出理論,側重于研究產業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來解決。

產業關聯理論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區別于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征。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產出經濟學》一書中,就將投入產出理論應用于國民經濟核算、國內生產和國際貿易、地區結構的分析、裁軍對經濟的影響、環境問題對經濟的影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問題等方面。①從應用范圍來看,其涵蓋了宏觀、中觀和微觀經濟領域,并擴展到國際經濟范圍。里昂惕夫早期將其用于一國經濟的分析,目前已擴展至地區、部門、企業和地區間、部門間的經濟活動。1977年,里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經濟的未來》一書,研究了國際投入產出模型;1985年,日本則編制了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投入產出表。②應用的內容不斷拓展。從最初的產品投入產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資產、投資、環境、勞動力占用及非物質的灰要素投入產出表;并運用投入產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專門問題,如能源、環境保護、水資源、人口、人才、教育、銀行、財會、信息等。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

4.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指產業在一國或一地區范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合的經濟現象。從靜態上看,產業布局是指形成產業的各部門、各要素、各鏈環在空間上的分布態勢和地域上的組合。從動態上看,產業布局則表現為各種資源、各生產要素甚至各產業和各企業為選擇最佳區位而形成的在空間地域上的流動、轉移或重新組合的配置與再配置過程。

產業布局理論的形成期是在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以后起國家為出發點的西方產業布局理論有增長極理論(法)和點軸理論。

增長極理論(法):在一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由于某些主導部門或者有創新力的企業在特定區域或者城市聚集,從而形成一種資本和技術高度集中,增長迅速并且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經濟發展機制。其對鄰近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有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增長極”。根據增長極理論,后起國家在進行產業布局時,首先可通過政府計劃和重點吸引投資的形式,有選擇地在特定地區和城市形成增長極;其次憑借市場機制的引導,增長極的經濟輻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并從其鄰近地區開始逐步帶動增長極以外地區經濟共同發展。

點軸理論:點軸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過程來看,產業特別是工業等集中于少數點,即增長極。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的增多,點與點之間由于經濟聯系的加強,必然會建設各種形式的交通線路彼此相聯系,這一線路即為軸。軸線一經形成,對人口和產業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吸引企業和人口向軸線兩側聚集,并產生新的增長點。從而由點到軸,由軸帶面,最終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5.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是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進化過程,既包括單個產業的進化過程,又包括產業總體,即整個國民經濟的進化過程。而進化過程既包括某一產業中企業數量、產品或者服務產量等數量上的變化,又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更替和產業主導位置等質量上的變化,而且主要以結構變化為核心,以產業結構優化為發展方向。因此,產業發展既包括量的增加和質的飛躍,又包括絕對的增長和相對的增長。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產業結構演變理論:產業結構同經濟發展相對應而不斷變動,在產業高度方面不斷由低級向較高級演進;在產業結構橫向聯系方面不斷由簡單化向復雜化演進。這兩方面的演進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區域分工理論:從區域分工的角度確定城市產業發展定位是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可以從區域角度分析城市在區域中的優勢、劣勢和發展潛力等,確定城市在區域中所發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進而確定城市產業,以避免“就城市論城市”的產業確定方式。

發展階段理論: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里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模型,通過多種形式的比較研究考察了以工業化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1950—1970年101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構造出具有一般意義的“標準結構”,即根據國內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整個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6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初級產品生產階段(或稱農業經濟階段);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為發達經濟階段。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對應的人均GDP不同。

6.產業政策研究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成長、熨平經濟震蕩、發揮后發優勢和增強適應能力等。

產業政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國際上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是將之理解為各種指向產業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關產業的一切政策的總和,如“產業政策是與產業有關的一切國家法令和政策”。其二是將其理解為彌補市場缺陷的政策,即當市場調節發生障礙時,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補救的政策,如日本學者認為“產業政策是政府為改變產業間的資源分配和各種產業中私營企業的某種經營活動而采取的政策”。其三是將之理解為產業趕超政策,即工業后發國家為趕超工業先進國家而采取的政策總和,如中國有些學者將其定義為“產業政策就是當一國產業處于比其他國家產業落后狀態,或者可能落后于其他國家時,為加強本國產業所采取的各種政策”。

產業經濟學各研究領域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關系如圖1-1所示。

圖1-1 產業經濟學研究領域示意圖

(三)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多年來,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方法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既無規范理論又無規范計量手段、多少帶有理智色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體系,涉及范圍很廣,實證方法也五花八門。在這個方法體系中,雖然無一個統一的理論主線加以概括,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步一致化,主要采用博弈論進行邏輯推理,以實現整個產業組織理論的再造。產業結構理論現在主要還是處在經驗實證階段,不過得益于現代計量經濟學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實證效果大大提高。

在產業經濟的研究中,一般采用以下具體研究方法。

1.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

實證分析就是用實際的證明和數據進行論證分析,產業經濟研究用博弈論、矩陣代數等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產業組織、產業關聯規律。而規范分析就是進行常規分析,對一定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如分析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經濟效率之間的聯系。實證分析中必須要做規范分析,而規范分析可以做實證分析,也可以不做實證分析。

產業經濟研究中往往要將調查統計中所得的各種經濟變量的實際數值與理論規律作比較,用理論規律加以解釋,以探討對實際產業運作規律的認識。

2.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經濟學研究的兩種基本手段。前者是對經濟事物本質及其屬性的分析;后者是對經濟事物進行量的考察。定性分析是用文字對現象和方法方略進行描述。其主要是基于分析者主觀上的直覺、經驗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對研究對象的特點、性質和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和判斷。定量分析是基于數學模型,在進行充分的統計調研之后,利用數學上的數字、數據進行分析描述的方法。

產業是一個系統,涉及眾多因素紛繁的聯系和多個變量,要想從總體上得到優化結果,就需要將系統各方面的關系抽象化,用數學關系來表達真實的系統關系,然后建立模型,進行試驗和計算,探討系統規律。產業經濟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方法就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3.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

靜態分析,考察在既定的條件下某一經濟事物在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實現的均衡狀態。動態分析,是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的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更著眼于動態的、發展的觀點,所以動態分析是產業研究的主要方法。

4.統計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

統計分析是以統計資料為依據,以統計方法為手段,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去認識事物的一種分析研究活動,是統計工作的最后階段,是充分發揮統計職能作用的高級階段。

比較分析試圖通過事物異同點的比較去區別事物,達到對各個事物深入的了解認識,從而把握各個事物。其適用于在調查資料的理論分析中,通過比較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事物或者對象的異同來達到對某個事物的認識。

5.博弈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研究產業內企業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是最早應用博弈論進行研究的一個領域。現代博弈論常常用于研究寡頭壟斷、不完全競爭市場定價、企業兼并、反壟斷規制等問題。

6.投入產出分析法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產出法應用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數學模型,對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各產業部門間通過一定的經濟技術聯系所發生的投入產出關系加以量化,以此分析該國或該地區在這一時期內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比例及特性。

7.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以典型案例為素材,結合實際發生的經濟案例,通過具體分析和剖析,定性或定量地闡明某一經濟規律。案例分析研究方法還能揭示出普遍經濟規律在不同的實際環境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式,特別適用于無法精確定量分析的實際的復雜經濟事例,在比較研究中一般要用到大量的案例研究方法。

8.系統動力學方法

系統動力學方法是一種以反饋控制理論為基礎,以計算機仿真技術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的定量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注重各經濟變量之間的動態反饋結構,而對變量的精確數值要求不高,適合于產業經濟學這種許多方面難以定量的復雜系統的研究。現在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用系統動力學方法來進行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辽宁省| 灌南县| 三穗县| 水富县| 和平县| 青海省| 三亚市| 昌江| 和平区| 卢龙县| 大厂| 朔州市| 响水县| 松原市| 巴林右旗| 交口县| 台安县| 尼勒克县| 华蓥市| 微山县| 望奎县| 平定县| 库尔勒市| 平邑县| 汝阳县| 泰和县| 句容市| 博湖县| 望奎县| 晴隆县| 吴江市| 青神县| 周宁县| 江山市| 博湖县| 隆尧县| 利津县| 外汇| 会宁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