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技術進步賦能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劉亦文等
- 13字
- 2024-03-28 19:41:12
1.2.4 能源技術進步相關研究綜述
1.2.4.1 能源技術進步相關國外研究綜述
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已被廣泛認可,經濟理論(Dension,1962,1985;Griliches,1996;Slow,1957)和實證研究(Freeman,1989;Grubler,1998;Mokyr,1990)都表明: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貢獻因素。另外,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Herbert Simon(1973)、Nathan Rosenberg(1976)等學者就指出技術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克星。Edmonds J等(2012)總結了里約會議以來能源技術的經驗教訓,認為在1992年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時,當時的研究文獻對節能減排技術的作用探討相對有限,但此后的兩個十年里,學術界和實務界就充分認識到能源技術的重要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排放情景特別報告》(IPCC,2001)、《第三次評估報告》(IPCC,2001)、《第四次評估報告》(IPCC,2007)和第五次評估報告(IPCC,2013)中也多次重筆墨強調解決溫室氣體減排和氣候問題中能源技術驅動的重要地位。Stiglitz(1974)、Solow(1974)、Garg和Sweeney(1978)研究發現,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人均產出持續增長仍有可能,初始的資本和資源存量對經濟增長率不會產生影響,但會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水平,技術進步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但他們忽視了經濟行為對環境質量的影響。Ordás Criado等(2011)在新經濟增長模型中考慮了環保技術投資,即在資本的動態方程中加入環保投資,從而影響整個模型演變的動態路徑,作者最后推導出,人均污染物排放增長率同時與經濟增長和人均污染物排放相關。隨著2020年歐洲戰略能源技術(European Strategic Energy Technology Plan,SET計劃)到期,目前歐洲學術界部分學者開始反思并重新審視其能源技術政策,Sophia Ruester等(2013)在同時考慮到技術發展和碳價格不確定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修訂計劃,使政策制定者積極主動地推動有前景的能源技術創新。Winskel等(2014)研究發現,英國能源技術創新體系(UK: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t al system,ETIS)經歷了從邊緣到主流的過程。
國外學者還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能源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影響。Nakicenovic等(1998)基于不同的能源技術進步情景假設,得出2100年碳排放的預測值在2~40GtC這樣一個非常大的范圍內。Matson R.J.和Carasso M.(1999)比較了傳統能源技術(如石油、煤炭、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技術(如太陽能光伏、風能、太陽能熱、生物燃料)對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的影響,認為快速部署再生能源技術有損區域內和代際公平。Lee Seong Kon等(2009)分析了韓國長期的能源技術發展戰略對該國能源環境、經濟發展和商業潛力的影響,從而為確定哪些能源技術應該發展提供決策參考。Greene D.L.等(2010)基于相關能源技術開發的不確定性,探討了推進能源技術成功率對美國實現能源目標的重要性,認為在碳捕獲和封存、生物質能、電動或燃料電池汽車等各技術領域必須要實現50%的成功概率,才能有效實現CO2減排,減少對石油的依賴。Spyros Arvanitis和Marius Ley(2013)基于2324家瑞士企業微觀數據,實證分析了采用節能技術對公司和行業的異質性,戰略性考慮和外部效應的影響,發現環境友好型技術具有積極的凈外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