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師事務所政治關聯的雙重維度后果研究
- 孔亞平
- 2字
- 2024-03-28 20:08:06
導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注冊會計師擁有“經濟警察”的稱號,是國家經濟監督體系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力量。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并不斷強化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注冊會計師在政治領域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2011年12月2日,中央統戰部和財政部黨組印發了《關于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統戰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之后,注冊會計師當選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人數出現大幅增加。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以下簡稱中注協)網站披露,截至2015年8月,注冊會計師在全國當選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計835人次,與2011年底相比,增幅為115.8%。201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的注冊會計師共10名,與上一屆相比,增加了4人,增幅為66.7%。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曾說過:“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合計只有5000多人,每一個名額都極為‘金貴’,落實到哪個部門、哪個行業、哪個單位,都體現了一份沉甸甸的政治托付和政治關懷。”[1]這充分體現了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部門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注冊會計師不但在經濟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社會政治領域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黨外知識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發揮他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經濟警察”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注冊會計師當選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會帶來什么影響呢?顯而易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亟須研究的問題。
在中國,獲得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的注冊會計師在會計師事務所中擁有較高職位(如主任會計師、首席合伙人、董事長、所長等)[2],屬于會計師事務所的決策層,他們的個人聲譽和利益與其所在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和利益存在明顯的捆綁效應,他們獲得的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既是個人榮譽,也是其所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榮譽。學術界將企業通過高管或實際控制人獲得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與政府建立的關系稱為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這類政治關聯是中國經濟政治體制下特有的一種現象。學者們研究發現,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與政府官員類政治關聯對企業影響的作用機制存在顯著差異,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具有信號傳遞效應、資源效應、聲譽激勵效應(或治理效應)、保護效應等方面的作用。例如,企業的高管或實際控制人獲得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后,可以向外界傳遞企業經濟實力雄厚、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認可等積極信號,有利于企業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李四海、陳祺,2013),有助于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或管制性行業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經濟利益(胡旭陽,2006)。同時,擁有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的高管或實際控制人,更加珍惜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這種“稀缺資源”,為了樹立和強化企業的“明星”效應,有較強的意愿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透明度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杜興強、周澤將,2010;蔣衛平、王賽,2014)。此外,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還具有保護效應,企業建立這類政治關聯后,可以利用政治關系降低被訴訟的概率(王兵等,2019)。那么,相較于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會計師事務所通過注冊會計師獲得代表委員類政治身份建立的政治關聯會帶來什么后果呢?
政治關聯是經濟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學者們對企業政治關聯的后果做了大量研究,成果豐富,但是有關會計師事務所政治關聯的后果研究還相對較少。現有關于會計師事務所政治關聯的文獻,主要是基于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在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以下簡稱發審委)任職的視角展開研究,鮮有文獻從會計師事務所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的視角進行相關研究。根據《意見》,只有政治可靠,在行業具有較大影響力,對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能夠得到群眾公認,且參政議政能力較強的注冊會計師行業代表人士才有可能當選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注冊會計師行業代表人士積極參政議政[3],在宏觀層面上有利于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統戰工作,加強黨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領導,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行業代表人士的專業優勢,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那么,在微觀層面上又會對會計師事務所帶來什么影響呢?
遺憾的是,學者們大都只關注企業政治關聯的經濟后果,而對會計師事務所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的后果這一主題的關注度不足,尚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目前僅有少數學者圍繞會計師事務所代表委員類政治關聯進行了一些研究(李江濤等,2015;王瑜等,2019),但是這些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是什么”的問題,并沒有探究會計師事務所政治關聯的作用機理。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企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國家經濟監督的一種制度安排,是企業外部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進而影響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決策和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甚至還可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作為我國審計體系的“三駕馬車”之一[4],在國家經濟監督體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決定了作為注冊會計師審計主體的會計師事務所具有社會屬性,要講求社會效益,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發揮審計治理效應。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與其他經濟組織一樣具有經濟屬性,以追逐經濟利益作為自身的經營目標。會計師事務所只有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才會更有動力和能力實現社會效益,提高審計質量,有效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公司外部治理機制中的作用。因此,在國家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鼓勵注冊會計師參政議政,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背景下,立足中國國情,本書以注冊會計師當選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為切入點,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研究會計師事務所政治關聯的后果及其作用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