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從個案學習到統計學習

使用“歸納+演繹”的方式認知世界真的沒問題嗎?我有一個朋友有吸煙的習慣,以往每次勸他戒煙的時候,他都振振有詞地說:“你看名人A吸煙喝酒卻活到了80多歲,名人B不吸煙不喝酒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壽命這東西就是命,和吸不吸煙沒啥關系!”這個由歸納+演繹得出的結論,堵得我啞口無言。

直到學習過統計學之后,我才找到有效的理論依據來反駁這個觀點。如圖1-1所示,醫院收集了3000個過世病人的資料,包括是否吸煙和壽齡等信息。將這3000個病人分成吸煙和不吸煙的兩組,分別畫出對應壽齡的概率分布曲線,其呈現為正態分布。

從圖1-1可見,無論一個人是否吸煙,均可能過早去世(正態分布的左側尾巴:差尾巴),也可能活到高壽(正態分布的右側尾巴:好尾巴),但吸煙人群的壽齡分布整體少5歲(兩個分布曲線中線的差距)。這說明,下論斷要從整體的統計結果來分析,揪住某些個案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或者說容易被引入歧途。因此,該朋友拿兩個名人的例子反駁吸煙有害健康的勸說,是“基于少量個案進行的有偏歸納”。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人大多時候是感性的,我們往往會對身邊發生的、親眼看到的個案給予更多的重視,而忽略了整體數據,如以下這些實例:

1)一位勤奮上進的學生發現混日子的同學撞大運發大財,轉而對世界和人生無比失望,感嘆努力無用。他卻沒有看到,生活中靠自己努力獲得財富和幸福的人比比皆是。

2)管理者使用自己公司的某個產品時,恰巧碰見了問題,進而對整個產品全盤否定,完全不看統計評估的數據。

圖1-1 吸煙與不吸煙人群的壽齡分布

3)產品新功能推出后,運營不同客戶的同事,一個信誓旦旦地說新功能好,一個則抱怨新功能種種不好,因為他們只是從各自的客戶那里得到反饋,誰也沒有了解整體數據。

上面的三個例子均是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場景,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判斷依據是人類的天性,但如果我們的所見所聞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個抽樣,那么需要有足夠的理性跳出自己的圈子,以更加宏觀、總體的統計數據來認知世界。

用統計的方法理解世界,不過分看重個例,這個貌似簡單的道理隱藏著深刻的內涵。它教我們要看重過程,而不是看重單次的結果,因為再好的過程也可能會偶爾失利,但長遠來看,好的過程總體上必然導致好的結果。中國人有句老話,做事情要“盡人事,聽天命”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對于吸煙問題,雖然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煙”,我們會進入更好分布的壽齡曲線(中線為75歲的分布),但依舊無法知道我們的壽齡會處于該曲線的好尾巴(長壽),還是壞尾巴(夭折)。那么,既然“天命”對壽齡影響這么大,我們是否可以不注意健康呢?也不可以,如果不盡人事,我們的壽齡會跌落到更差的曲線上去(中線為70歲的分布)。“人事”決定了我們的壽齡處于哪種分布曲線,“天命”決定了我們的壽齡處于該分布曲線的哪個尾巴,這就是對“盡人事,聽天命”的統計學理解。

“人事”決定壽齡處于哪種分布,而“天命”決定壽齡出現在哪種尾巴!

任何事情均是由可控的因素和不可控的因素構成的,即使把可控的因素做到最好,也只能保證我們的壽齡會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正態分布,還需要借一定的“東風”才能成事。當然,若選擇不思進取,天天好吃懶做,同樣也有一定概率處于差分布的好尾巴(如某天中了雙色球彩票),得到較好的物質生活;但請注意,這僅僅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近期與幾位創業者聊天,發現了一個挺有趣的現象。創業成功者回憶過去的艱難歲月時說:“成功不是投機!”而創業失敗者回憶過去的艱難歲月時則說:“看準機遇很重要!”究竟創業拼的是實力還是機遇?恐怕這個事情與壽齡一樣,是人事與天命共同決定的結果,努力創業、具備實力只能保證進入一個好的正態分布,而真正創業成功的人,還需要靠運氣去擠到該分布的好尾巴上。因此,這兩種結論可以說都有道理,但并不全對。因為自我心理認可的需要,創業成功者傾向于夸大人事的部分,而輕天命;創業失敗者傾向于夸大天命的部分,而輕人事。

由這些案例可見,從具體案例歸納出來的規律不一定是正確的。不能相信隨便從個案歸納出的規律,而要以統計的方式去進行歸納。但只要使用統計的方式,我們就一定能學習到這個世界的真實規律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嘉祥县| 宜都市| 吉木萨尔县| 成都市| 六枝特区| 常德市| 台中市| 堆龙德庆县| 丹巴县| 兴仁县| 磐安县| 集贤县| 安丘市| 义马市| 金湖县| 锡林浩特市| 彭水| 嘉兴市| 皋兰县| 界首市| 突泉县| 灌南县| 理塘县| 阜城县| 新干县| 阿城市| 错那县| 乳源| 万州区| 泾阳县| 遂川县| 呈贡县| 敖汉旗| 剑河县| 胶南市| 平陆县| 望谟县| 双辽市| 望谟县|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