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可期:與人工智能同行
最新章節
- 第24章 后記 請加入人工智能相伴的生命未來
- 第23章 電車難題:你愿意質押隱私換取全社會零犯罪嗎?
- 第22章 人工智能對齊:我們急需“機器人憲法”
- 第21章 人工智能時代:為何強監管是關鍵?
- 第20章 外賣騎手:需要一個“算法審查局”
- 第19章 人工智能:就業的刺客還是救星?
第1章 自序 何以為人?隨預而安
兩年前,在“澎湃新聞”開設“未來可期”專欄的時候,我絕不會想到,我會出版一本以人工智能為題的書。
去年年底,當我把書稿發給一位作家朋友的時候,他有點兒吃驚:你,一個本科學英文的文科生,要寫一本講述人工智能的書?
他的吃驚,反過來也讓我吃了一驚。為什么文科生就不能寫人工智能?催生ChatGPT的美國OpenAI公司的核心人員也不全是學計算機的啊?
我自認為是一位終身學習者。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感。二十多年來,我變換過很多工作崗位,涉足過諸多彼此毫不相干的領域,但似乎從未畏懼過變化。無論是哪個領域,我都覺得很有意思,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去觀察、理解、體悟新知的魅力。
當“澎湃新聞”的編輯邀我在這個官方主流互聯網媒體上開設專欄的時候,我涉足大數據工作已經兩年有余了。其間,常有新朋故舊迷惑不解地問我,大數據大在哪里?人工智能何以人工?ChatGPT之類的聊天機器人有無靈魂?問題五花八門,焦點都在于預測,大家希望我能與他們一起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事?人類會不會陷于萬劫不復之地?我們會不會在有生之年邁入暗黑時代?日常對話中的問答總有語焉不詳的毛病,不是不知所問,就是答非所問。然而身為大數據工作者,答眾人之疑,特別是有工作關系的同事的疑問,亦為職責所在。如此情景下,有人邀我開設專欄,撰寫科普文章,我沒怎么猶豫就答應了。
之所以用“未來可期”作為專欄名稱,是因為我想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這句名言,與更多的人分享我對未來的樂觀態度,消除周圍世界對未來科技的焦慮,特別是對人工智能的焦慮,與大家一起討論,我們應該以何種視角來看待人工智能,以及用何種姿態迎接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期而遇。
于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撰寫科技專欄,對我這個業余寫作者來說,自然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最大的難處是時間。好在時間是擠出來的。何況,寫作本身也是專業學習的一種方式,有利于本職工作的跬步積累。所以,我克服了業余寫作與生俱來的障礙,信筆由疆地體驗了一回專欄作者的甘苦。
所幸,專欄的寫作體驗就像大家打摜蛋一樣愉快。我曾經說過,如果你對某一種未知事物感到焦慮,我有一個親測有效的方法,就是來一場預測未來的“拼圖游戲”。通過閱讀和思考,找到相關的線索,一旦能把全部的線索拼湊起來,就能試著預測未來,對未知事物的焦慮感也會隨之煙消云散。
然而,把預測變成文字也需要一些勇氣,促使我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源于這樣一個信念:美好的想法,如果不與美好的人相遇,就會消逝。我想扮演一個主持人的角色,或者脫口秀演員,在你們工作生活之余,給大家提個醒:瞧,未來就在那個墻角。我把專欄寫作理解為一場對話,既與親友同事,又與對預測未來有熱情的陌生人。一開始,我就盡量用簡潔平實的語言,循序漸進地開啟這場對話。許多事例或是我的親身經歷,或與我所從事的工作息息相關,我會努力保持一些“鏡頭感”,讓大家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到,人工智能如何一步步走進和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又如何給我們帶來紛繁復雜的困擾。
這場對話的主題看似圍繞著人工智能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難題挑戰展開,核心議題卻是人類本身。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與人類自身的發展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或者說,人工智能是人類的一面鏡子。正如東西方神話中何以為人的傳說,我們正按照自己的模樣在創造人工智能,讓它越來越像我們自己。所以,你完全可以這樣來理解,我真正想要預測的并不是人工智能技術會發展成什么樣,而是人類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會發展成什么樣。
預測未來,的確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是,如果因此干脆放棄預測,才是最大的風險。正如英國人類學家麗澤特·約瑟芙迪思(Lisette Josephides)所說,想象未來是一種富有存在主義氣息的實踐,想象是一種能力,希望則是想象的內容。想象是不斷地創新,也就是說,想象總是奔向未來,打開新的思維空間。于人類而言,我們不妨把預測看作一種向死而生的哲學,哪怕失敗,也比墨守成規好一百倍。
我不是人工智能科學家,與其說我在預測人工智能的未來,不如說我在思考未來如何與人工智能同行。西方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也許,5000年后的人類會覺得我今天的思考也很可笑。我曾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在5000年前我們先人留下的稻米前徘徊不前。5000年前的先民們可曾預測過,今天的糧食是什么?今天的我們又怎么看待他們的稻米文明?以今天為起點,5000年后的人類,又會以怎樣的眼光打量今天的我們呢?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備人類的靈性,它們會視今天的我們為自己的祖先嗎?當歷史、現在與未來交相輝映,人類是否有可能與人工智能一起攜手回答“何以為人”的終極命題?
迄今,還沒有一位嚴肅的人工智能科學家相信人工智能真的具備人類的靈性。我也不相信聊天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思考。人是思想的蘆葦。我思故我在。如果機器能思考,那么你我又是什么?雖然如此,我依然尊重那些執著地相信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預測。
預測,亦是今日之我們,留給將來之饋贈。